- 相關推薦
《悟空傳》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悟空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悟空傳》讀后感1
繼《西游記》之后,又續(xù)讀了很有名氣的《悟空傳》,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應該是不能作為西游記續(xù)傳來說的,但是立意角度很獨特,原著中眾人的形象也重新顛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平民化的形象,讀來詼諧幽默,平易近人,趣味十足。
本文特色是對話體辯論方式發(fā)展劇情的,作者很喜歡論哲理,喜歡和人談佛法人性,基本上挺到位的,三觀也正常,有些理論我也受益匪淺。本文也有大話西游的影子,三段愛情觀,孫悟空的,唐僧的,八戒的,沙僧在這里面是個苦逼的角色,但作者也很好地將他的個性發(fā)揮地很好了,伏筆埋得也很好。
文章的敘事方式比較獨特,倒敘,插敘,論敘都有,看著人有些找不找北,需要耐心好好讀的,不能跳著讀,否則會斷了思緒,個人感覺這種方式還是有點混淆,跳來跳去的需要很好的文字駕馭能力,作者功夫到位也解釋清楚了,但是五百年前后這樣穿插來去,還是有些亂,不方便作者閱讀,當然也是文章的特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吧。
孫悟空在這本書里有兩個角色同時推進故事情節(jié),一個是善(服從)的,另一次個是惡(西天取經(jīng)前的),基本就是善惡交替進行,可以看作是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的發(fā)展路線,取經(jīng)在這里也是如來和金蟬子的一個賭注,看似金蟬子輸了,最后輸?shù)娜藚s是如來,這里是一個哲學命題,命運的決定論和命運的不可知論,一個是決定論,一個是變化論,作者倡導的是積極向上的變化論,這種論調基本上年輕人受用,老人們多愛決定論,兩種理論沒什么對錯,這是各需所求決定的'。
永遠不要去徹底否定一個理論,也不要盲目崇拜一種理論,對和錯不是人定的。
佛的形象又在本書中再次弱化和評判,如來觀音玉皇大帝等仙人們又一次被拿來丑化,這樣做可以更好地凸顯孫悟空無謂的個人英雄主義,可以讓主角情緒精神更加飽滿,當然難免會讓讀者持續(xù)增加對佛的厭惡型,其實這并不是作者本意,實是將仙人們暗喻成現(xiàn)在的官員或者上級權利者們,那種官官相護,毫無同情心的工作態(tài)度和推諉行為做出批判,這是很有進步性的,社會精神文明見說見文件而不見行動的匱乏是一直存在蔓延的,這就好比是天庭,有各種規(guī)則和懲戒,和現(xiàn)行的行政事業(yè)國企單位沒多大區(qū)別,領導是天,下面干活的人又毫無工作激情可言,組織要你怎么辦,那就是天條,所以西游記的批判現(xiàn)實性很強的,妖哪里是妖,神哪里是神,凡是和仙神有同等法力但不聽管教的就是妖怪,可笑至極,一切都是天注定,是天意。
經(jīng)典文學作品可能通讀趣味性沒那么爽快,但是它們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放在歷朝歷代都是發(fā)人省醒不朽的作品,同時還會再衍生出更種后續(xù)作品,造福于人。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zhàn)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段蚩諅鳌方窈卧?
《悟空傳》讀后感2
初二的時候我把《悟空傳》帶到學校,在后面圖書角放著,最后不知道哪個哈批上課看書被老師逮到了,逮到了也無所謂,大不了去和老師要一下。誰知道老師賣破爛了,現(xiàn)在我想起,我的內心總是絞痛不已,這真是暴殄天物呀,主要是賣破爛的錢起碼分一分吧!連誰上課看書都不告訴我,然后就去東校區(qū)了。唉,我的人生總是這么xx。后來我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這本書可以免費看的時候,我心更絞痛了,早知道免費,還買它干嘛?
《悟空傳》第一卷的靈感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大話西游》《真假美猴王》和《大鬧天宮》,這里要說一下為啥有《真假美猴王》的原因了,因為有很多讀者在讀完《西游記》之后會發(fā)現(xiàn)孫悟空的性格的轉變是在這一回,然后就有人做了各種猜測,覺得后來的孫悟空可能就是六耳獼猴,也有可能這個假美猴王不是六耳獼猴,而是孫悟空的肉體或者惡欲,這個我認為都有點道理,你要問我哪個對,我只能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吳承恩覺得!倍窈卧陲@然喜歡第二個答案。最后孫悟空贏了,他跳出了騙局,哪怕是死。與之相反的是大鬧天宮時,金蟬子輸了。這一卷看的我熱血沸騰且有些許難過,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最后有些人真的做到了。電影應該是按照這個去拍的,可是只有大鬧天宮那些情節(jié)。對于電影就不妄加評論了,反正看完之后內心總是落空的。
第二卷的靈感來源比較明顯,這我就不說了。這一卷與上卷不同的是唐僧找到了結界,卻跳不出來,里面有很多對結界的暗示,比如籠子,墻之類的。最后的結尾也頗有意思,帶有一定宿命論的感覺,有時候這個結界可能是我們前方的道路,我們只能向前走。個人認為這卷寫的是最黑暗的。
第三卷則是描繪了一下花果山的故事,敘述了一下生死,這個也應該對《大潑猴》有一定的影響。十分夢幻的描寫,這也使得孫悟空后來為何執(zhí)意要大鬧天宮有一定的關系。
孫悟空毫無疑問是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在第二卷中,他迷失了自己,突出了天庭的陰謀詭計。第一卷則是體現(xiàn)了一個誓死不屈,桀驁不馴的形象。第三卷則是描繪出他可愛的一面,和一個小娃子一樣。不同時期的.描寫使得孫悟空這個形象更加豐滿。我個人最喜歡第三卷中的描寫,單純快樂,反而也導致了他不斷成長為一個孫悟空,我莫名有些無奈。
豬八戒的高顏值我還真不敢想,帥的一批。個人其實最喜歡的人物是豬八戒,我認為在這本書里,豬八戒絕對成不了佛,原因有倆點。
他戒不了癡,他深深愛著阿月,在第一卷突出的尤為明顯,可謂是個情種。2.他看透了一切,這也是為什么他在唐僧死后會大笑,遇到神仙會氣急敗壞,因為他早已知道這是陰謀,實在是可笑。
沙僧在書中的描繪也并非空穴來風,這個人物在原著中就充滿爭議,有人說他是間諜,專門被安排在里面的,實力不容小覷。當然很明顯今何在在書中運用了這個想法。在我看來,他也不會成為佛的,因為他戒不了瞋,至始至終都是想彌補自己的過錯,可是到頭來呢。
唐僧在書中似乎更像一個迷茫的人,他不知道為何要繼續(xù)走,是該困在籠子里,還是該跑出籠子外。他不清楚,他所追求的不是要戒凡塵的小乘佛法,而是悟透自然的大乘佛法。那他與佛祖的賭是贏還是輸呢?起碼在我看來是贏了的,不過這得多虧孫悟空了。
二郎神一直在我眼中都是個壞人,可是世界哪有那么多壞人呢?他所做的不過是在保護自己的妹妹罷了,不過可笑的是他想救出母親,反而最后使妹妹掉進山里;蛟S這就是命運作祟吧!到頭來他還是向天規(guī)低下了頭顱。
哪吒從一開始就注定與別人不同,可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自己的命運,最后還變成了個沒有感情的蓮藕人。古代的神話居然那么恐怖,連一絲人性的美都無法感知,幸好電影《哪吒》圓了一個夢。
整本書講現(xiàn)在與過去,現(xiàn)實與夢境的穿插形成意識流的寫法,個人覺得十分巧妙。而且書中不僅是個騙局,而且許多神仙的話也是謊言,(我終于知道他們的話為啥總是說的云里霧里的了)現(xiàn)在我是越發(fā)不敢多看這本書了,莫名其妙的感到害怕,至于為什么?等下回再說吧。
《悟空傳》讀后感3
從小也算是個西游迷,最先觸及的是電視劇,里面的神話色彩開啟了兒時的各種天馬行空的幻想,至今都難忘;后來又試著讀原著,感嘆到它為何能成為四大名著的魅力。 自然,那些關于《西游記》的書籍、影視也沒放過。不過,這其中能觸到心里那根弦的,就倆。一個是把劉鎮(zhèn)偉和星爺推向神壇的經(jīng)典電影《大話西游》,而另一個就是今何在的這本小說《悟空傳》。
《大話》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影史上的經(jīng)典代表作,不是因為他仰仗于《西游記》文學地位的光環(huán),也不是它改編得有那么神乎其神。很簡單,也是最重要、最根本性的一點:這個故事的價值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我想,看過的人都明白。正是它里面所包含的人的命運、自由和愛情的主題。
至尊寶從一個稚氣無作為的男人蛻變成了有擔當?shù)拇笥⑿蹖O悟空,但這不是他所追求的,他只是背負著一個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這是命運。
孫悟空想擺脫唐僧,放棄西天取經(jīng),永遠的摘下那個束縛著他的緊箍,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追求自己所求的夢想。這是自由。
南柯一夢,發(fā)現(xiàn)一切早已幻化成泡影。想著紫霞,望著紫霞,卻早已無能為力。五百年的輪回只為了城頭上的一吻,那一吻承載了太多的重量,也永遠深深地定格在那里。最終,也只是獨自暗藏著這份思念、這份情,轉身走向遠方。這,是愛情。
沒錯,“他好像一條狗”,他就是一條狗。一個男人,失去了這些,連選擇的余地也沒有了。那他活著,不正如一條狗一樣,唯命是從嗎?
然而,《悟空傳》之所以成為了大家所追捧、懷念的經(jīng)典小說,也是因為秉承這些主題:自由、愛情、命運。 從中,可以隱隱約約看到一些《大話》的影子,一個似曾相識的片段,或一段似曾相識的對話,都那么親切,甚至紫霞也出現(xiàn)了。但今何在又加入了一些新鮮的元素、新的思想在其中,搭配上他那風騷的`文筆(在讀的過程中一度懷疑他在秀文采,哈哈,不過確實很犀利),又形成了另一種獨樹一幟的風格。
那是一種熟悉的感覺,又是一種新鮮的體驗。
因此,在我看來!段蚩諅鳌房梢哉f是《大話西游》的姊妹篇,但是,它又不同于大話。今何在說過:“《悟空傳》和《大話西游》都有各自的靈魂”。 這話,沒錯。
文筆風格和文體構造:
在《悟空傳》這本小說中,最初吸引我的并非是這些主題,我甚至沒想到今何在會包含這些主題。 最初讓我拿起這本書就舍不得放下的,是今何在的文筆風格和文體構造。
眾所周知,早年在國內紅極一時的經(jīng)典情景喜劇《武林外傳》,它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古代人說現(xiàn)代話”,這種格格不入的步調卻又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詼諧幽默接地氣。而這也是《悟空傳》最明顯的風格。此外,就是它那過去與現(xiàn)在、現(xiàn)實與虛幻交錯進行的文體結構,至少,對于我而言,這十分精彩?赡芤策是我個人原因,我不太鐘情于那種一貫的線性敘事手法。
《悟空傳》讀后感4
我們從小就讀《西游記》,小時候孫悟空打妖怪的故事我百看不厭。但打妖怪打的,到底是什么?是自己的靈魂。打完那九九八十一只妖,悟空等人也成佛了,無欲無求。他們的靈魂也將消失了,成佛和死亡,有什么區(qū)別?西游,真是個騙局嗎?我們在今何在先生的《悟空傳》中找找答案。
《悟空傳》是對西游的一次大膽的改編,這部作品讓師徒四人變得更有血有肉,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下面就要講講,他們的故事以及故事的背后。
我們,能反抗宿命嗎?假如,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天注定,都是我們的宿命,那么,我們能反抗嗎?我們這么想過,孫悟空也這么想過,他還做過,他大鬧地府,勾錯了生死簿,想免去天下生靈死亡的痛苦,可永遠活著,有些人甚至要辛苦地永遠活著,這何嘗不也是一種痛苦?
孫悟空愛上了天庭的紫霞仙子,對美麗愛情的渴望使眾神都無法殺死他,可最后,孫悟空丟失了一切記憶,只知道每天黃昏,都要看晚霞。他率領眾妖打上天府,最后卻還是淪為了保護唐僧上西天的工具人,這證明了也許我們根本無法反抗宿命。
悟空的反抗,也許只是一個悲劇。那我們的生活,也是一個悲劇嗎?也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最終都會死,但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更好地活吧。就像悟空說的:“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zhàn)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闭驗樯虝,我們才要努力追求,活出精彩!
他們尋找的答案,是什么?作者今何在說,《悟空傳》是一群人用一生尋找答案的故事。答案,也是他們美好的理想。
孫悟空渴望無拘無束的`愛,渴望不受宿命擺布,后來又渴望找到過去的自己,渴望成佛;唐僧想普度眾生,想揭開西天的秘密;八戒欲再見心上人并與她永遠相愛,沙僧想找回琉璃盞贖罪。
他們最后又成功了嗎?
悟空找回了過去的自己嗎?殺了妖猴,他可以成佛,但他殺的究竟是妖猴,還是曾經(jīng)那個有理想有靈魂的自己呢?悟空最后還是死了,但直到死,紫霞都與他站在一起,世人也永遠銘記他曾震撼天地;唐僧知道,西游只是一個騙局,看到了疾苦的眾生,但,他卻無能為力;八戒害怕丑陋的自己沒有資格再愛阿月,但是最后他們到死還相擁相愛;沙僧終于把琉璃盞化零為整,但王母卻不屑一顧又摔碎了琉璃盞,摔碎了沙僧五百年的努力和光陰......
他們有的人找到了答案,有的人沒有,有的人死而無憾,有的人洞悉一切卻無奈......但不管結局如何,他們至少都拼命追求了。如果這樣,西游就算是個悲劇,也是個幸福的悲劇吧。
追求自己的答案,活出自己的精彩!
《悟空傳》讀后感5
讀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孫悟空他那決裂的奮斗姿態(tài),穿過幾千萬年的歷史至今凝固在傳說當中。我知道在他的內心中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這些想法與他生活的世界是那么格格不入。也許就像書中所說,我們每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我們生活的界限。在這個界限內,我們生活,我們死亡。對于界限以外的東西,有時不是不想看,而是沒有力量來看。因為只要想看外邊的東西,我們就會痛苦。比如說信仰。當我們想要認識上帝但現(xiàn)實的一切讓我們沒有力量來認識他時我們就會痛苦。除非我們自欺,不再想那么多,按著世人一貫的路走下去。但書中有句評語我很欣賞,說在這個世上有一種人他們奇怪的心和思想,沒有人懂。有誰知道,愈清醒反而愈痛苦,愈痛苦反而愈幸福。我有時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有時又怕成為這樣的人。但無論如何我想我們都應該成為這樣的人。書中說: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以為這天地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我想起了年少時那些曾經(jīng)的夢想,但當這些夢想不在時,我才知道我長大了。因為現(xiàn)實與夢想的碰撞總讓我感到力不從心,就像孫悟空仰望自己曾經(jīng)美好的理想時,感到的無奈和無能無力一樣。但他還是照樣去想,即使知道最后的結局是死亡,也在所不惜。我欣賞的是他那種飛蛾撲火的勇氣。縱使生的希望被剝奪,死的結局被注定。但依然有美好的心靈之火在燃燒。這也讓我想起前幾天在我們班看的《拉闊愛的人》中的那個小男孩,他有一個想法——把愛傳出去。當他在述說自己的想法時有許多人都認為他很天真。但他卻為這個想法付諸了自己的努力。也許他的努力改變的只是一個人,兩個人。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徐志摩說:生命是個實體,中間凝練萬千之神明,但美麗的靈魂永承上帝的愛寵。在這里還讓我想起了電視劇《血色浪漫》里的男主角鐘躍民,他奇特的思想無人懂,也沒有人能理解,或許你越了解他,你就越覺的他自由的心無人能束縛,也許對這種心靈的束縛就是一種犯罪。他就是這樣在自己的靈魂里遨游著,很滿足,也很孤獨。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唐僧,他有一顆智慧的心,還有普世的情懷,也許他的思想沒有人懂。但不可否認有時偉大就意味著絕世的孤獨,那是一種靈魂的孤獨。就像里邊的小白龍表現(xiàn)出的那樣,她一直沒有向唐僧表白,是因為她太了解他了,表白就意味著永遠的.失去,一份愛滿足不了他,他也不能被一份愛來滿足。記得在《大明宮辭》中,太平公主說:我得到了愛情,卻失去了愛人。我想小白龍表白的結局也無過于此。當唐僧愛上小白龍的時候也是他死的時候。他的生命是那種不在燦爛中死去,就在灰燼中消亡的生命。他令我感動的一點還有他對真理的追求上,一句,生我為何,我為何生道出了我們人的迷茫與困惑。每個人都說要去西天,但西天到底在哪里呢?不知道。我想這就像我們人類的生命狀態(tài)一樣我們不知道真理是什么,我們也沒有辦法脫離這一切罪的轄制,除非我們找到那界限,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唐僧。我們太普通,也太平凡。所以我們需要上帝愛的釋放,而不是愛的轄制。其中金禪子有一段話讓我很感動,大概是說如果我要度天下蒼生,我就度不了自己,永遠成不了佛,去不了西天極樂世界。但如果我度自己,我就度不了天下蒼生。如果度不了天下蒼生那我成為佛的意義又在哪里呢?這很容易讓我想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不能兩全其美——我救罪人就不能救自己,救自己就不能救罪人,最后他選擇死。且是那樣孤獨的死。孫悟空說:我想成為神是為了擁有,可我只有放棄才能成為神。這是怎樣的一種矛盾?我想這可能也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吧,就像愛一個人不一定非要擁有才是一種美,其實有時放棄反而是另一種成就——不好意思寫不下去了,我這人容易感動細節(jié),也容易忘記細節(jié),所以我不太傷感,我覺得有時忘記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
《悟空傳》讀后感6
《悟空傳》有《大話西游》的影子,后者是我特別喜歡的一部電影,百看不厭。紫霞仙子、白晶晶、牛魔王…幾個人物構成了另一個故事。《悟空傳》借用了這些人物探討了神與妖的矛盾關系,欲望、貪念、灑脫…繼而引出更深的思考,我個人把這種思考認為是對自由的思考。
什么是自由?我百度詞典了一下: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約束。解釋得很好,我想一切自己做主,但是不可能,因為總會有事物來約束你,所以我們有的只是相對自由,而不是真正隨心所欲的絕對自由。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在相對里面找絕對。
《悟空傳》里面束縛孫悟空的是什么?緊箍咒?讀過書我們都知道不是,不可一世的美猴王為什么偏偏認定齊天大圣的名號?孫悟空失去的是記憶還是他的本真?壓得他喘不上氣的是他自己還是如來的五指山?
“記住你是一個猴子,因此你不用學做神仙,你的.本性比所有神明都高貴!
真希望他只是個猴子,花果山內逍遙,勝過那天上的齊天大圣。一直以為《西游記》把孫悟空定為一只天地而生的石猴真是太好了。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我肉身本是是頑石,性情乃是一只潑猴,我是天地之間自由之存在,我花果山為王、改生死簿、闖天宮,我便是絕對自由,你玉帝老兒能奈我何?如來來了俺也不怕!
但是猴子心中有了怕,有了虛無的追求,他就不是一個猴子了。那后來的后來,是誰讓猴子不是猴子了呢?
“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么而苦,為什么而喜呢?”
猴子被壓在山下,被告知他過往一切都是錯的,被戴上金箍,被權力組織洗腦派去西天取經(jīng)。忘了自己的本質是多么痛苦,連地府的鬼魂和天上的天兵都在嘲笑:他現(xiàn)在就像是被馴服的狗。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戴上它,你就自由了。”
自由的是誰?那自由不是猴子的自由。
“我終于明白,我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沒有齊天大圣,只有一只小猴子!
天條是什么?什么是神什么是妖?“原來像這樣神仙沒法管的東西全都有個名字,叫做——妖!”“神仙原來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靈物的……”
突然想到魯迅先生筆下那個麻木的世界,黑暗的現(xiàn)實、冷酷的人心、為革命奮斗的斗士死去,是什么讓圍觀的中國人麻木不仁?這個吃人的社會,哪里容得自由存在。
約束?就是要服從?服從?服從什么?本不該有的破規(guī)矩?要自由就是異類?是妖?
《大話西游》里,紫霞見至尊寶,問:“神仙?妖怪?”
她才不在乎神仙妖怪,從佛祖那里逃出來,拔出她寶劍的,就是她的心上人。
“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千萬生靈命運握于手中?”
小時候看《西游記》總為孫悟空忿忿不平,假期電視一邊一邊的重播經(jīng)典劇集,就跟著一邊一邊重頭看到大鬧天宮,其余的西游一概忽略,有時候呆著沒事忍不住全部看完,又悻悻然覺得《西游記》到底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美猴王到底還是跟著去取經(jīng)成佛了,F(xiàn)在想想,若不是封建的產(chǎn)物,擱到現(xiàn)在美猴王就能回去當他的美猴王了嗎?約束總會存在。
好在美猴王是傳說的,讓人總有一個憧憬,絕對自由是存在的,也許就在幾百年前……他鬧過天宮,他犯了天條,他天雷轟頂而不死,他是花果山美猴王……
猴子抬頭道:“我有一個夢,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仙諸神,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
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
《悟空傳》讀后感7
引用作者的序:這漫長而短暫的一生,究竟該用來追求些什么呢?《悟空傳》,其實就是一群人在路上用一生尋找答案的故事。
本書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再次書寫了西游背景中悟空以及神佛的故事。書中的主要人物都被賦予了新的性格特色,有些描寫與我們傳統(tǒng)觀念中的差別挺大但又不失本色。例如:孫悟空是追求理想的代表,豬八戒就是愛情的代表、沙悟凈就是忠的代表。書中還描寫了神佛的無情,贊揚了不斷遵從自己內心的悟空、天蓬、沙悟凈等人。提出了人生價值的終極問題,到底是要成為永生無憂無心之神佛?還是成為短暫脆弱但有血有肉有欲有痛的凡人,這是一個問題。
在我看來,書中的主要矛盾在于西游背景下四種人生觀的碰撞。
第一種,人之多欲。有實就有欲,欲望往往是無限的,往往凡人因為無法滿足欲望而煩惱;有口腹之欲,有名利之欲,欲望產(chǎn)生酸甜苦辣的真實感受,讓人愛恨情仇,也讓人不斷輪回。然而人絕不僅僅只是五谷雜糧,人的光輝在于愛。因為愛而執(zhí)著,因為愛而負重,因為愛而甜蜜,因為愛而無畏。作者突出了愛的奇妙作用,描寫了愛的偉大。
第二種,仙之無欲?雌萍t塵即可無欲成仙,無欲虛無則可無需滿足,可不需滿足即無煩惱。然而同時也沒有了愛,在作者看來也沒有了意義和價值。神仙無欲可以絕對理性,而自然法則也是絕對理性,故仙是對于自然法則的一種固化表達,正如: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都有一位神仙掌管,自然萬物和人都由神仙主宰,與其說由神仙主宰,不如直接說由自然規(guī)律主宰。神仙讓人敬畏,其實就是自然需要人的敬畏,通過神仙和人之間的關系,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赡芎椭C相處即為上上之策。
第三種,妖之不羈。顛覆規(guī)則自在而生者為妖,對妖來說,沒有道德、各種規(guī)則的約束,而任由自己的欲望而生。所以在神仙眼中,讀后感·就是離經(jīng)叛道不能容忍,然而仙看不到的是妖雖然放蕩但卻無比真實,忠于自己的身體和內心,忠于自身的欲望。這種忠甚至可以為一種執(zhí)念,執(zhí)著于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第四種,佛之超然。超脫個人欲望,想渡化眾人者為佛。然則渡化方式也有分歧,是注重渡他人還是注重渡自己,是大乘還是小乘,形式重要還是內容重要,這些都是菩提、金蟬子和如來的討論。
書中除了人生觀價值觀的.討論,還有關于幸福和成敗的看法。作者推崇的幸福是生命的價值,信念愛情的永恒,與生命持續(xù)時間的長短無關。作者推崇的成功,是為了理想不斷奮斗的過程。所謂重過程而輕結果,不簡單的以結果論成敗。
好了,關于《悟空傳》的書評就到這里了,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咱們下次再見。
《悟空傳》讀后感8
《悟空傳》這本書其實去年還是前年就開始看了,當時寥寥翻了幾頁,心里想著:這說的都是什么?一頭霧水看不懂。今年再拿起來,靜下心來看,確實我今年看的最快的一本書。
這世界其實只是看起來很大,可實際上你哪兒也去不了,只能在這有限的幾平方米空間不停地畫圈,你以為你走了很遠,一看里程表都好幾萬公里了,其實只是在轉圈。
其實一個人前進的方向遠比他前進的速度重要,否則方向不對,速度再快也是在走彎路。別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輸給你,那不是為了讓你聰明,更可能是想讓你變傻。所以有疑問的時候不要僅僅是去知乎上查看答案,別人的終究是別人的,答案看多了卻不思考,于自身無益。這就是為什么聽了太多的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道理你聽了,你思考了么?你實踐過了么?你堅持下去了么?所有沒有被你長期付諸實踐的道理都是白聽。
人生最有價值的時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對未來正充滿期待與不安之時。成敗,其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去追求理想時你就會明白,你很可能不會成功。最關鍵就在于,當你深知這一點時,你還要不要去追求。
《無問西東》里有這么一句:“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如果結局注定失敗,你會做什么選擇?你會是《老人與!分械睦先,敢于試探自己的限度,作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還是從一開始就選擇早已屈服于自己的對手?
有個人可讓他默默地注視,有個人需要他的幫助,哪怕幾千年才用得上一次,比起以前一個人在沒有光的天河里孤獨第生活,是多么好啊。
有一樣事物可以去愛,他想,是多么好。當你疲憊時想到那個人的臉,有時候是面對粉絲時候的開心,有時候是談論作品時的嚴肅與認真,有時候是被質疑時候難以自抑的難過;你仿佛也和他經(jīng)歷了這一切,心情隨著他起落,生活中仿佛多了一束光,一個夢,一抹色彩,填補了下班后的空白。讀后感·靈魂是種子,人是莊稼,神種下這些種子,然后讓他們長大,產(chǎn)生欲望,去爭斗,去愛戀,因為欲望而痛苦,痛苦就會祈求神靈,就會愿意把自己的一切供奉,所以神才成為神。如果沒有人,神又有什么優(yōu)越的?
你習慣了向人祈求,對人卑微,你以為自己是自愿的,但其實背后有著高明的操作者,一步一步把你引向終點。他給你一些缺點,為你制造一些困難,為的是更好地控制你,讓你向他沉浮,而你卻以為你在為自己解決困難。你以為對方生來高你一等,只不過是因為他占了先機,步步為先,把你禁錮在目前的境地。
《悟空傳》讀后感9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每次讀到這里,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即使還無法完全明白這意思,但這片語間所流露出來的是一種何等的氣勢。區(qū)區(qū)十萬字,一遍又一遍地拜讀,每一遍都有新的體會,每一遍都讓人熱血沸騰。
作者“今何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釋世界,吝嗇的語言,跳躍的思維,我們無法想象他寫下悟空和九州時悸動的情感。這可能是他無意之間宣泄自己的情感,但不管怎樣,他創(chuàng)作出了這一部震撼人心的`巔峰之作。這大概就是他的巔峰吧,恐怕他以后再難有超過這次的靈感了。不過這也不要緊,有此一部《悟空傳》足矣。
作為一本網(wǎng)絡小說,我本不應該把它抬升至“經(jīng)典名著”,但我卻不得不寫這一篇文章,否則,這一腔的憤懣又該向何處宣泄。
讀慣了《西游記》,乃至《西游記后傳》,可看了此書之后,我才明白什么叫“超脫”,“今何在”他打破了人們所知的傳統(tǒng),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有的只是一個不滿于蒼天,叫喊“自由”的猴子!拔矣幸粋夢,我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神諸仙,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再無我戰(zhàn)不勝之物,再無……”這才符合我們心中的孫悟空,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從未向任何人或物低頭的孫猴子。
還有那個反抗性一點也不低于孫悟空的金蟬子,他質疑如來,為了看似難以完成的理想,甘愿走火入魔,墮入輪回。還有那個在月下哭泣的豬,他的癡情,他的為愛舍身,他葬身火海,只為和最愛人長相廝守。還有那個甘愿化身為馬的小白龍,放棄血肉,放棄身軀,她留下自己最潔凈的靈魂,只為守望著那個走入心扉的和尚,即使沒有結果。還有那個沙和尚,盡管他是一個叛徒,盡管他終究是一個笑柄,但他的執(zhí)著,他的悲劇,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卑微而又堅強的靈魂。還有……
“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為什么而苦,為什么而喜呢?”心臟沉重地敲打著胸腔,無法挽回的悲劇,就算一開始就知道,又能如何?當知道反抗過后仍舊是看不盡的黑暗,還能怎辦,當然還是反抗,讓心無愧即可。
“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風月何用?不能飲食。纖塵何用?萬物其中,變化何用?道法自成。面壁何用?不見滔滔,棒喝何用?一頭大包。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從何而來?同生世上,齊樂而歌,行遍大道。萬里千里,總找不到,不如與我,相逢一笑。芒鞋斗笠千年走,萬古長空一朝游,踏歌而行者,物我兩忘間。嗨!嗨!嗨!自在逍遙……”至今仍難以明白這書究竟要表達些什么,或許他根本就沒想表達些什么,憑心去領會即可。
《悟空傳》讀后感10
昨天晚上剛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今何在的悟空傳,相信很多人都是因為看過這部小說,才去看電影,其實小說是我好多年前看的了,電影改編了有的一樣,有的地方不一樣了,好像是節(jié)選了一些片段,又加進去了一些東西,不過看的時候,有些還是能回想起來的。
因為是電影,所以很多東西都被省略壓縮了,但是精華都在。關于阿紫和悟空的感情,覺得很純粹,很單純,也很感人,不同于阿紫和二郎神的感情,二郎神是理智的,是身上背負使命的,他給阿紫的,更多的是呵護和保護,卻不能像孫悟空一樣和阿紫打鬧搞笑。還是喜歡阿紫和悟空這對cp,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們敗了,孫悟空被捕,一直不死不滅,楊戩讓阿紫去勸孫悟空,阿紫說花果山?jīng)]了,一瞬間悟空心中的執(zhí)念沒了,灰飛煙滅,那條繡著一只猴子的圍巾也掉落下來,這一截我哭的稀里嘩啦的,心疼悟空10000秒。彭于晏演的很好,很喜歡。
還有八戒,悟空傳里的八戒,才是帥八戒,歐豪是史上最帥天蓬,哈哈哈,就是臺詞功力感覺還有點欠缺,和阿月對話,說起來的時候,略微生硬。還有小仙女鄭爽,雖然出場的時間并不多,但很美,最后也是阿月的死促成了天蓬去挑戰(zhàn)天尊。
這個天尊,剛出場的時候,就覺得她不是個好人,追求權利和功力,有野心的女人,無視無辜百姓的性命,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連自己的.女兒也殺了,嘖嘖,權利會讓有的人瘋狂,這個天尊的扮演者好像是俞飛鴻,其實不認識,但覺得她長得有點像王菲,演得不錯。
還有喬杉的卷簾,很大義,很搞笑,雖然自己武功低,但是有一顆很正義很善良的心,最后也為保護村民而死。余文樂的楊戩,很叼,實力雄厚,武功高強,游走于感性和理性之間,在整場電影中,都和孫悟空實力均衡,在人間的那幾天,沒有母親的他,也是享受了一把母愛,那個紅薯看得我很想吃啊,,不過最終,二郎神還是選擇了理性與服從,開了天眼,和孫悟空對打,感覺悟空有點不敵,還是死去的阿紫又喚醒了楊戩的心,最后一起打敗了天尊這個老女人。
有個伏筆,就是那朵妖云,一直禍害百姓,被抓住后就靜靜的躺在籠子里,沒想到悟空重生狂化后,那朵妖云竟然成了孫悟空的筋斗云,這個當時抓云的時候,真沒想到,最后才恍然大悟。
其實我覺得他們四個人最幸福的時候,就是在人間那幾天,沒有那么多責任,也沒有那么多恩怨,天蓬和阿月,悟空和阿紫,楊戩和大娘,卷簾和村民,這樣的生活平淡而幸福。我想,如果可以,天蓬肯定不愿再做神仙,而是會和阿月長相廝守,可是結局總是很慘,想愛的人都會分離,最后留下的,只有孤獨。
這部電影的特效也很贊,打斗場面驚心動魄,打斗節(jié)奏很快,看的人很過癮。也說了一些很經(jīng)典的話,比如說:我來過,我戰(zhàn)斗過,我不在乎結局。從今往后一萬年,你們都會記住我的名字,齊天大圣孫悟空。 我知道天會憤怒,但你知道,天也會顫抖嗎?
【《悟空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悟空傳》的讀書筆記08-11
讀《名人傳――貝多芬傳》有感10-28
《拿破侖傳》讀后感08-16
《貝多芬傳》讀后感09-01
貝多芬傳讀后感07-14
托爾斯泰傳讀后感07-25
《岳飛傳》讀后感07-07
岳飛傳讀后感09-29
《岳飛傳》讀后感【精選】11-16
《水滸傳》讀后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