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池》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池》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池》教學反思1
一堂好課需要什么?我覺得它必須有生命,這堂課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而不是僅僅為了教。如果課堂上盡是死氣沉沉的教,那么課堂一定是了無生趣,何來生命呢?生命是有肉體和靈魂的。一堂好課的肉體也許就是教師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靈魂就是這堂課學生所領悟到的東西。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駕馭如果沒有靈魂的主導,恐怕很難讓整堂課有活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教材的解讀沒有到位,對教材的目標把握有失偏頗。
《小池塘》是蘇教版一年級下的一篇寫景美文。春天來了,小池塘被美麗的春風姐姐吹醒了,它的樣子可愛極了,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這只大眼睛白天和晚上看到許多美好的事物,從這只大眼睛里我們看到了一個五彩的世界。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眼睛去發(fā)現,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你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讓孩子感受到美,我該怎樣做呢?這堂課我首先從美詞美句入手,“一只明亮的大眼睛、一只鮮紅的氣球、一只彎彎的小船、一顆閃亮的珍珠……”讓他們用上書本中的'美詞說一句話,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對于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堂語文課,那么這些詞的美好一出示他們就能辨別、體會出來了嗎?如此設計是否達到了最好的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呢?
一只( )大眼睛 一只( )氣球
一只( )小船 一顆( )珍珠
如果先讓學生讀,再讓他們添上形容詞,這種對比體會語言文字的美也許比直接讀更加影響深刻,孩子們也會懂得使用上優(yōu)美的詞句會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這才真正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讓孩子感悟美,我又是怎樣做的呢?指導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內化,讓孩子們體會到小池塘的可愛、世界的美麗。你喜歡哪種景色,請自己美美地去讀一讀。孩子們能體會到文中描繪的景象嗎?我為他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筆畫。一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缺少充足的生活經驗,老師的簡筆畫是一幅白天的小池塘,晚上滿天星斗的景象需要學生的想象,而這正是他們生活經驗所缺乏的。學生讀不好,教師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可是最終還是要讓孩子通過語言文字能體會大自然的美呀?指導學生想象美,借助語言文字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想象可愛的小池塘的夜景,在通過音樂的催化作用讓學生美讀效果會更好。
感悟美,還要發(fā)現美!這是本課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
小燕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黑黑的剪刀。
柳條倒映在池塘里,像......
圓月倒映在池塘里,像 ......
倒映在池塘里,像....
我把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小心丟了,這一拓展環(huán)節(jié)就像生命體重要的臂膀,它要訓練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能力,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他們發(fā)現美的“眼睛”。少了這一環(huán)節(jié),“五彩的世界”缺少了鮮艷、繽紛的色彩,失去了課堂中生成的精彩,“語文味”淡了。
這個“不小心”讓我的課堂失去了發(fā)現美的“眼睛”,這個“不小心”讓我的學生失去了創(chuàng)造美的機會,“逝者如斯夫”。
《小池》教學反思2
《小池塘》一篇課文,文字優(yōu)美、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它描寫了春天到來時小池塘的美麗景象。課文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靜態(tài)的池塘以生命的.動態(tài)方式呈現。學完課文,我播放了一段課文配套錄象,加深學生美的體驗,激發(fā)學生對美麗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看完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么?學生交流自己情感的積極性很高。
生:小池塘太美啦。
生:大自然真美呀!我想到各地去看看。
生:老師,小池塘太美了!可是在我們村子里有個池塘,水黑黑的,上面都是些垃圾,到了夏天滿是蒼蠅、蚊子,一陣陣臭味。一點都不美。
師:同學們,那該怎么呀?
生:我們要保護這些池塘,不亂扔垃圾。
生:看到那些亂扔垃圾的人,我們要去批評他。
……
這一點在教學設計中顯然我沒有預設到,沒有想到與環(huán)境保護聯系起來。于是在上完課后這樣寫到:多么聰明的孩子,想法這樣獨特。他能夠跳出我的思維圈,想到了我們沒有想到的,他的感受是新穎的,帶領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認識世界,感悟到美麗的大自然需要我們大家努力,大家伸手來保護;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
課堂的不可測因素很多,預設實施中總會遇到意外,就需要我們教師對預設進行調整,使預設貼近文本,貼近課堂,貼近學生,促進預設與生成的融合。
《小池》教學反思3
上完了,不知是一種內心的空洞,還是裝的太多被一下子“宣泄”完的感覺,總不是個味。
回憶課堂上,腦海里除了死命地“搬”教案,幾乎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來組織。只記得我不停地講,不停地導,跟著是不停地緊張……
靜下心來,細細地體會這節(jié)課的得失,體會著沈榮老師的話,要說的確實很多。
一、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不是教學方式,而是教學內容。
這陣子學校正在為各科教學征集游戲活動,腦海里幾乎溢滿了游戲,溢滿了活躍。也是,印象中,低年級的課堂要是沒有幾個游戲,幾個活動來組織教學,孩子怎會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搜集、整理、實用,然后就是等著收獲“喜悅”。為此,樂次不彼。然而,這正如沈老師所說“無謂的、與教學內容無關緊要的,與教學目標脫節(jié)的游戲、活動能有多大的實用?能給小朋友帶來多大的促進作用?反而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確實,反復體會其實效除了增添一點“躁動”,所剩無幾了。記得在上課前,對于《小池塘》的這課教學設計,我作了很多的工作。我曾構想著為任何一個詞語,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閃亮”尋找可能的機會,然而,目標中所說的實實在在地理解詞語,認讀課文,我又作了怎樣一番努力呢?似乎可以用“沒”來回答?磥砣魏翁摰亩际羌俚!關鍵的不是教學方式的五花八門,而是心有內容,心有學生。
二、學習的.過程是學生需要付出努力的過程。
孩子原本都是些聽話的小精靈。老師讓他說,他就說;讓他做,他就做。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講,簡直不是簡單地順從,而是盲從了。但是有時他們也失去了“聽話“這一本領,那時就會讓你――教師心情煩躁。今天的課堂就是這樣。此時在煩躁之余,靜下心來追尋他們“失控”的原因,“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理總在我耳邊回響。我的設計出了問題,原本要講的,課前他們通過多渠道的讀全明白了,或者都有了淺層或深入的了解,那這課對于他們來講還有什么吸引力呢?孩子善于發(fā)現,喜歡成為一個發(fā)現家。他們樂于把他們熟知的,他人未發(fā)現的講出來。他們喜歡漫無邊際地“瞎”扯。這是孩子用來吸引他人的方法。然而課堂上一旦這成為了主題,那還要課文干什么呢?文本的深入體會就很難落實。而在此學生的認知就很難得以提高,他的想法還是從前的。學習這一需要付出努力的過程就成為了“空中樓閣”?傊,為了孩子正確的發(fā)展,我們在設計教案上必須落到實處,以孩子原有認知為基礎,好好地考慮該教些什么。讓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都成為有效的好課。
惟有懂得思考的老師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學生!時刻牢記著!
我想此刻的感覺應該等著我去落實行動了……
《小池》教學反思4
本單元共五篇閱讀!洞汗S》、《雨點》、《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這幾篇閱讀都對大自然的生機勃勃進行了細致的描述!缎〕靥痢愤@篇閱讀,篇幅短小、精悍,非常適合本學段的學生閱讀。小池塘,一個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地方,一個孩子們都熟悉的地方,會給大家?guī)硎裁茨兀客ㄟ^課文的描述,讓我們體會了池塘美,語言美,意境美,更勾起了我們對這樣美的追求和向往。
《小池塘》這篇閱讀最大的特點就是靜、亮、美。沒有大海翻滾的浪花、沒有江河駭人的驚濤,小池塘只是“一閃一閃”的“微波蕩漾”;一個“倒映”讓大自然美麗的景物全收進了小池塘的大口袋。小池塘再把這奇異的事物一一呈現給大家時,才發(fā)現自己已被裝點得五彩繽紛。
本學段教學目標對閱讀的要求這樣說到“能聯系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和句子的意思!薄澳芟胂笳n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大意。”《小池塘》這篇閱讀運用了六處比喻,讓人邊讀邊想邊回味,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事物都倒映在小池塘里,那這個小池塘可真就成了一個大八寶囊了。
生活中我們或許多了些惆悵,還能再建起心中美麗的小池塘嗎?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抓住小池塘的一個“亮”字。小池塘的池水很清,當太陽、月牙、星星這些光體倒映在池塘里,小池塘顯得那么明亮?墒浅斯饬粒自频陌,太陽的紅,月牙的黃,星星如珍珠般的又白又亮,蘆葦的白色、綠色和褐色,水草的綠等等等等,無不映出了一個色彩光亮的小池塘。
二、小池塘和“大眼睛”也有著相似之處。相對于江河湖海,小池塘比作大眼睛,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形狀就占了很大的優(yōu)勢,而且這個大眼睛不是那么的夸張。其次,小池塘的河面與眼睛有著共同的特點:透亮,能映出物體。而且,通常來說,它們都屬于“美麗”的一類。
三、抓住比喻句,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示課文中比喻句的本體事物,讓孩子們說出喻體,然后再說一說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這樣一來,孩子們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比喻句。其次,在出示喻體的時候,我只出示重點詞語,等到所有的喻體出示完畢,再讓孩子們說出這些喻體前面的形容詞,這樣通過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展示,孩子們基本上能夠記住了課文內容,朗讀背誦起來就顯得十分容易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這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要體現,習慣,是必須長期熏陶的.,老師要有這個意識。
另一點是朗讀的指導,都明白要讓學生讀好,一年級的學生需要老師的示范、指點。以“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小池塘就醒來了。”這句為例,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以點評代指導。學生讀完,老師一句:“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春風姐姐真溫柔啊,輕輕的!崩蠋熢谡f句子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用朗讀的語氣來,一年級的老師哪怕略微夸張點都可以,只要感覺還自然就行,學生會在長期的聽讀當中受到這樣語感的熏養(yǎng)的。在引導朗讀時的體會有:
1、老師上課精氣神要有,你的精神才能帶動學生的精神。另外,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每節(jié)課的開始就有,對于讀詞語的姿勢,聽別人發(fā)言的專心,都可以以表揚的形式來提醒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學習中去。這也是凝聚課堂氣場的需要。
2、引導學生學習的目標類的話語要說得慢一點,讓學生字字入耳,聲聲入耳。
3、對于學生的感受,要讓他們以朗讀的方式給表達出來,要趁熱打鐵。
4、要注意傾聽學生發(fā)言,捕捉學生發(fā)言中的信息,及時提煉總結,也就是老師上課時候一定要心中有學生,不能光顧趕預設的教學流程。做到這一點,課前的解讀教材,深入的鉆研文本,心中有數了,就可以自如地全心全意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5、關于朗讀指導:明亮的大眼睛,學生的年齡特點導致他們會將重音落在“大”上面,“明亮”反倒被他們忽視了,老師要在自己讀課文的時候把這個突出一點。
6、學生自由讀課文,一定要留足時間,讓學生真正讀起來,別搶學生的時間。
7、一年級的課堂,熱鬧還是要有點的,這樣可以凝聚學生,哪怕是有些孩子跟在后面渾水摸魚,跟著拖,時間長了,也可以被熏出很好的語感的。所以,齊讀有必要!
8、寫字教學,自己要有序,而且最好讓學生適應這樣的順序,建立寫字教學的節(jié)奏。有給學生自己觀察識記的機會,相信孩子。板書的字還要練習。
《小池》教學反思5
《小池塘》就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描寫了春天到來時小池塘的明麗景象。課文第二自然段描寫了“白云、太陽、月牙、星星”倒影在池塘里的美景,它給孩子們帶來了美的體驗與享受。我根據課文特點,我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觸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朗讀課文時領悟小池塘那充滿生命力的美,感受小池塘的意境美,發(fā)現大自然的美!澳芟胂笳n文所描繪的意境”是本冊教學的一個要求。課文第二自然段以四個相同形式的句子“( )倒映在池塘里,像( )” 描繪了小池塘的四種倒影,意境非常優(yōu)美,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圖畫。在教學中,我沒有對句子做過多的解析,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來朗讀,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同時我覺得“小池塘——大眼睛”是本文的一條重要的主線,因此我緊扣這個鮮明的比喻來組織教學。我隨機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筆畫,直觀形象,小朋友根據在黑板上做的簡筆畫,背誦非?臁T诒菊n的`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小朋友,請展開你們豐富的想象,還有其他什么景物倒映在小池塘里呢?請小朋友先畫一畫,再模仿文中的句式說說:( )倒映在池塘里,像( )。小朋友們頓時來了勁,紛紛舉起了小手,一會兒,黑板上的簡筆畫變得豐富多彩了:有碧綠的柳枝,有青青的小樹苗,天上有白色的飛機、七色的彩虹……下面是小朋友們精彩的回答:
1、小樹苗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個個可愛的小蘑菇。
2、柳枝倒映在池塘里,像春姑娘長長的辮子。
3、彩虹倒映在池塘里,像架起了一座七彩橋。
4、小鳥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飛機從天上飛過。
《小池》教學反思6
在《小池塘》一課中有很多“比喻句”,教學時,我抓住這個教學資源,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認識、了解“比喻句”,使學生對“比喻句”有了初步的認識,并能模仿練說“比喻句”,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突破。
認識:
師:出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鵝!弊寣W生數一數,句中出現了幾種事物?哪幾種事物?
學生很快地找出:白云和白鵝
點撥:白云和白鵝本來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他們哪兒相象呢?
生:白云的顏色和白鵝一樣都是白的。
生:白云的倒影在小池塘里的形狀和白鵝相象。
點撥:看來,只要相象的兩種事物都可以來打比方了,你能說幾個嗎?
生:彎彎的月牙像小船。
生:小蜻蜓像一架小飛機。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學生只要能想象到的,他們都可以說出比喻句。】
辨別:
師:“小紅長得非常像她的媽媽!边@是個“比喻句”嗎?
生:我認為應該是吧!
師:說說看,為什么?
生:她們是兩個人,長得又像。
生:我不同意,應該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才可以打比方,這樣打比方就好象我們拿小魚和小魚比沒什么兩樣,變成同一事物了。
生:我也這么認為,如果相象的都可以打比方,那么“這塊山石像那塊山石”也能叫打比方嗎?
【爭論激烈地進行著,什么叫打比方,怎么樣才可以打比方,經過激烈地爭論,答案越來越明朗,越來越明確!
比較 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話表達的效果更好呢?
池塘里像一只大眼睛。
池塘里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讀了第一句話,我看到的就是一只大眼睛,可是第二句讓我看到了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生:我讀了第一句,想象到小池塘像一只大眼睛。讀了第二句話后,我仿佛看到的是小池塘里那水波還一閃一閃的,就像一只大眼睛那樣明亮。
師:你們說得很對,第二句話比第一句話表達的內容更生動、形象、真切,希望你們以后不光要學會說“比喻句”,還要學會把比喻句說得像第二個句子一樣生動、形象、真實、具體。
模仿:
出示一幅圖(一片樹林,樹葉從樹上落下來。)
師:你們看,一片片樹葉從樹上掉下來,你們看這落葉掉下來的樣子會使你想到它們像什么呢?
生:我覺得“落葉像一只只小小鳥,紛紛從大樹上飛落下來。”
生:我認為“落葉像無顏六色的蝴蝶在飛舞。”
生:落葉多么像七仙女從空中灑落的五彩繽紛的花瓣啊!
創(chuàng)造:
師:其實,在你們的'周圍,就有很多相象的事物,只要你仔細觀察發(fā)現,你都可以說出很多比喻句,要不你們試試看!
生:秋風像一把掃帚,把地上的落葉吹跑了。
生:北風像一把刀子,吹得我們的臉像刀割一樣的疼痛。
生:小明跑步可真快,像一只兔子。
生:毽子像一只小小鳥一樣,在小云的腳上飛上飛下的。
思考:
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得有個過程,同時有他的局限性和規(guī)律性。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從認識入手,上學生找出“比喻句”中的本體和喻體,發(fā)現他們相象的地方,對“比喻句”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辨別,明白“比喻句”中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兩種不同的事物;接著指導學生進行比較、體會生動形象的“比喻句”的表達效果,并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行模仿,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說“比喻句”的時候出現了進一步的突破;繼而,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說出無數個“比喻句”,使“比喻句”這個概念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之中了。
收獲:
由此看來,教學中只要我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學習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出發(fā),把課堂教學思想定位在“以生為本,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凸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會教得輕松,學生也會愉快地學會所學的知識。
《小池》教學反思7
《小池塘》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一年級的孩子剛接觸課文,所以訓練重點在課文的朗讀上。本單元的情感訓練點是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大自然的美;谶@些訓練點,我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這些目標展開。
一、抓住文中的“境”想象美
在教學《小池塘》一課時,我采用從圖到文,圖文結合的方法引引導學生想象文章的美。通過引導學生看圖讓學生初步了解小池塘的美境,然后再閱讀課文,使學生體會到小池塘白天的美麗和夜晚的寧靜的特點。指導學生朗讀時仔細揣摩體會語言文字描繪的'畫面,品味作者對小池塘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二、抓住文中的“形”感受趣。
我運用圖片、簡筆畫、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教學輔助手段,渲染課堂,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里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
在本課中,我盡量將我的評價性語言貼近孩子的生活,貼近孩子的年齡,因為只有親切、真摯的語言才會對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不是說不要對字詞的理解,相反,這種理解還相當重要。但是,從孩子們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來說,孩子們可能并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字詞的意思,所以,孩子們就更需要用朗讀來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就能獲得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實現,也才能體驗到語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鮮紅”一詞的理解,完全沒有孩子們的解釋,而是通過不同的評價語言讓孩子們朗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亮點”作為“切入口”:“嗯,有一點點紅了!”“真的是很紅的氣球呀!”使學生在對話中不露痕跡地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聲情并茂。
三、抓住文中的“意”品味情。
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描寫了春天的小池塘美麗多彩的美景,其中“美麗的小池塘,明亮的大眼睛”寫得尤其靈動優(yōu)美,這就是文章中小池塘的“意象”外化,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眼睛”二字出來的。我引導學生把內心對小池塘的喜愛、贊美融化在朗讀中,學生讀的有滋有味。
但是,上完這節(jié)課后,我覺得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一、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本學期我們進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要求在課堂上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課內知識,三分之二的時間拓展閱讀,可是我居然用了整整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上這篇課文,以至于后面拓展的閱讀沒有時間展示。這是我的理念問題,還沒有更新,沒有轉變,總是處于不放心狀態(tài),所以不敢放手,導致老師很累,效果不好。
二、朗讀指導不到位。本來在設計時我是想通過營造氛圍,抓住重點詞句來指導學生朗讀。誰知,教學的過程中我把這些給全忽略了。究其原因,時間安排不合理,慌張之下給漏掉了。
三、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教學設計不熟悉,對環(huán)節(jié)的把握不準確,造成內耗。對本文所體現的情感目標沒有明確告知孩子們。
《小池》教學反思8
今天學習了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小池》,這首詩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初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很多孩子在學習之前就已經會背了,可是通過課堂的檢查,我發(fā)現有不少孩子基本都只會背,不懂意思。但一般來說,孩子認為自己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跟著老師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雖說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古詩上不追求逐字逐句地解釋,而是注重意境的領悟及誦讀,但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的大意,才能接著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才不會在誦讀時毫無表情地念。
新課程提出,要重視學生自己的體驗。讀這首詩,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們想到的是什么呢?這就是他們自己的體驗,我覺得老師是無法替代的。于是,我讓他們采用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
在學習伊始,我就提出了兩個大問題:1、你覺得這首古詩是描寫哪個季節(jié)的,為什么?2、如果讓你給這首詩配一幅圖畫,你會畫些什么?這樣,就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古詩,開始獨立思考。“是初夏還是盛夏?”“是荷葉還是荷花?”在一個個新問題的萌芽到解答,孩子們的自主發(fā)現是有依有據的,從孩子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孩子們已被詩人所描繪的一眼清泉、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所深深吸引了。孩子們領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風情,接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教學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頭!睍r,我教學生一字一頓,搖頭晃腦地朗讀,在抑揚頓挫中讀出蜻蜓的可愛和俏皮。然后播放歡快的輕音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朗誦詩歌,想象蜻蜓飛到荷葉上來干什么。劉萌萌說:“蜻蜓飛累了,到荷葉上休息一會兒!瘪T曉雨說: “清晨,蜻蜓口渴了,飛到荷葉上喝點露珠解解渴!眳菜囥懜邢胂罅,他說:“蜻蜓在空中飛呀飛,它看見新長出來的荷葉一個人太寂寞了,飛下來和它交個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詩意的語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通過自主學習以后,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印象,能聯想到夏天的景色,于是大部分孩子都能聲情并茂地朗誦詩歌甚至是背頌詩歌。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古詩的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使學生終生受益!拔覀兠鎸Φ氖且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和巨大潛能!币虼,古詩的教學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這節(jié)課,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學反思9
執(zhí)教了《小池》一課后,我對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有了更深的思考,進行了反思,有了一點>收獲與大家分享。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 為了在古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嘗試運用圖片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古詩中蘊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學《小池》時,一上課我就問學生:“這首詩和昨天學的《所見》有什么不同?”我原本是想讓學生發(fā)現《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絕句,從而讓他們知道兩種不同絕句的節(jié)奏。但是班上一個男孩的回答:“《所見》這首詩里面有人,《小池》這首詩里面沒有>寫人,只有景物!彼幕卮鹱屛殷@訝,我驚訝于孩子的發(fā)現力,也為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的備學生而感到羞愧。我連忙說:“你真會讀書,發(fā)現了兩首詩的不同。《所見》是一首寫人的古詩,所以昨天我們學習《所見》的時候可以采用做動作表演的方法來記憶背誦。《小池》是一首>寫景的詩,我們今天就嘗試用畫畫的方法來記憶背誦。想要畫好《小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讓后進入教學,讓學生通過畫畫來感受本詩的意境。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艷、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緒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灸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著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
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詩時要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領會詩人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
如何才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開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詩作畫,以畫講詩”的教學模式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這是因為古代詩歌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并茂的。因此可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詩中的形象,根據詩中所寫的景物,把它畫在紙上,再讓學生從畫中去體會詩人的感情。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涂鴉,畫后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
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瑯瑯,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學生經過探究交流,結合自己畫的詩意圖,便整體感受到詩中的畫面和意境,使他們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而且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
《小池》教學反思10
本組課文都是描繪了無限美好的祖國春光的。主要讓學生在朗讀感悟課文內容中,積累語言,陶冶愛美的情趣,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寫的是春天到來時小池塘的明麗景象。我教學的是第二課時,所以在教學目標上,我把它定為:
1、學習本課的生字,能正確書寫,并學習兩個新偏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春天到來時小池塘的明麗,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同時,我把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小池塘的美麗上。在具體實施教學時,我也是緊緊圍繞這些目標來進行的,F在,我就這節(jié)課課后的一些感想來闡述一下:
1、在具體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采用“直觀教學法”,“以讀代講法”等教學方法。由于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鮮奇異的東西所吸引。根據孩子的這些年齡特點,這一課我主要利用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還適當地運用相應的課件進行教學,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一個非常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同時,記得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好文章是讀出來的,美文尤需美讀!笨梢姟白x”的重要。新大綱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本節(jié)課教學我以讀為主,通過感悟讀,比賽讀、男女分讀、師生對讀等,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感悟能力。但是,也許是我設計上考慮還不夠仔細,我后來發(fā)現自己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還不夠細致,還不太到位,從而導致學生讀得不太理想,也影響到了對池塘“明亮、美麗”的深一層的理解。
2、在設計學生說話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充分以課文為基礎,設計:()倒映在池塘里,像()。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引領下,學生說得很好,尤其聽到有學生說“花朵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美麗的.蝴蝶”,我很高興,也很欣慰。但是,課后我也看到了自己思考設計的不周全,我覺得這樣的設計難度還是高了點,雖然有學生說得很好,但畢竟只是少數,這樣的訓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同事的幫助下,我決定在后面的課上,我要先給學生一點提示,降低一點難度,讓他們能更好地發(fā)揮想象,體會出池塘的明亮與美麗。
《小池》教學反思11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動,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它和《雨點》,《春筍》是一組描寫春天而且有一定內在聯系的課文,全文以比喻的方法贊美春天到來時明麗的小池塘美景。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學生第一次接觸倒映這個詞,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很遠,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很難見到小池塘,更難說他們能在池塘邊觀察自己或花,草,太陽等東西倒映在池塘里。因此,倒映在他們腦中是沒有表象的。即使有學生知道人站在水邊,人倒映在水中,我們口頭經常說的是水里有我的影子。(其實是人在水里的倒影)但沒有人會說是倒影或人倒映在水里。倒映是書面語。
因此,有學生將倒映在水里的影子理解成太陽或路燈照在東西上的.影子也就不足為怪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的生活經驗或閱讀積累。于是在學生充分敘說他們理解的倒映后看課文動畫,目的就是給學生形象,直觀地感知,通過感知加深或修正對教材的理解。課堂上,我的學生收獲著,快樂著,成長著。課后,我隨他們成長著,快樂著,收獲著。
《小池》教學反思12
老師:看看誰最勇敢,自告奮勇把你找的句子給大家讀一讀。
老師:你讀得很好,能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嗎?
學生:我覺得池塘里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很美。
老師:你可真會發(fā)現美。還有小朋友喜歡這句嗎?也給大家讀一讀。你又為什么喜歡呢?
學生:人的眼睛能眨,小池塘的水波一閃一閃就像人眨眼睛。
老師:你可真有想像力。
。ㄆ聊怀鍪荆喊自频褂吃诔靥晾,像一群白鵝。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鮮紅的氣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彎彎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許多閃亮的珍珠。)
老師:請小朋友讀一讀,看看該怎么讀,爭取把它讀好,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能讀好嗎?(學生自由讀)
老師:(指一生讀)你們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從哪里聽出來?
學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聽了他的朗讀,我覺得好像看到了小池塘。老師:你是個出色的評委。他今天發(fā)揮了最佳水平。誰挑戰(zhàn)這位同學?
又請一位學生讀。
老師:誰來發(fā)表一下你的意見?
學生:她把小船彎彎的樣子讀出來了。還有她讀的“許多”很好讓我們聽出是很多珍珠。
老師:為點評小專家送上掌聲。請同學們學著她的樣自己讀一讀。
老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你們想讓老師讀哪一部分?(師生合作讀。)
老師:池塘里還會倒映出什么呢?想你想象一下,并把想到的畫下來。
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允許并鼓勵學生從各自獨特的視角去體會,去解讀課文。只有這樣,學生才是一個真正的閱讀主體,他在閱讀中才能真正體驗到自己的精神勞動所帶來的快樂,他才可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該怎么讀,爭取把它讀好!绷硗,朗讀也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對一篇文章的體會即便一樣,朗讀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朗讀指導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老師不斷地鼓勵,引逗,使底下的同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竟相朗讀和評議朗讀,獲得了陣陣掌聲。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勵后的學習與工作的效能是激勵前的三到四倍。
在閱讀中,當人的身心處于激活狀態(tài)時,大腦會把意識的、潛意識的一切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儲備充分提取起來,勾連貫通,進行意想融會,意會整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最容易產生頓悟和靈感,言語的、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浪花常常會不斷飛濺,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以上教學活動中,老師還讓學生充分想象,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繪畫能力,把想到的內容畫下來,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
《小池》教學反思13
《小池》詩句內容簡潔,語言通俗淺易,用詞精準凝煉。內容中情景交融,動靜相宜,好比一個個鏡頭移動交織成一幅行動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圖。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于學生朗讀。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這么情趣盎然的畫面,詩人對自然景物的.這份熱愛之心,以及古詩用詞的精妙(尤其是“惜、愛、露、立”),都是比較難體會的。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引導學生更好的體會古詩的意境美、音樂美和語言美,就成了我們古詩教學的側重點。
課后感悟:
詩歌是最精練的語言藝術,修句煉字便成了詩人的必修課,所謂“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在詩歌的每一字后面都都包含著詩人感受至深的經歷,抒發(fā)著深藏于內心的情感。故而,學習古詩也切忌蜻蜒點水、浮光掠影,須沉下來,覓詩眼,品佳句,運用各種整合創(chuàng)設古詩所描寫的情境,探尋字詞背后的本真生活,感受詩歌的意趣和含蘊。在古詩的教學中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延伸的空間,對話的空間,感悟的空間。
我在這節(jié)課中做了大膽的嘗試。由欣賞圖畫,逐步引入學習古詩(1、2兩行),再由賞讀古詩(3、4兩行),引導學生頭腦畫圖、手工畫圖,體會重點詞(露、立)的意思。詩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滿生機,我引導學生自學,自讀幾遍后,展開想象,畫一畫,在學生明確詩意的基礎上,還可以結合生活實踐用自己的經驗去豐富形象,表現詩中優(yōu)美的意境和活力。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把想象中的畫面畫出來,池塘、泉眼、樹陰、荷葉、晴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學生邊畫邊想象,還給畫配上顏色,引導學生進入詩的優(yōu)美意境。如此一來,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起來,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自學能力得到培養(yǎng),真正實現學有所思,學有所得。
《小池》教學反思14
在學習第四自然段:天上的白云,遠處的青山,也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池塘里?吹皆S多同一課時的教學處理比較簡單直接,多是通過直觀的畫面展示這樣的景象?晌矣X得好像并沒有讓學生感觸到白云、青山對小池塘的喜愛之情。反復的讀過這段話,它其實就是描寫的小池塘很清亮,倒映出了天上的白云、遠處的青山。讀著、讀著使我一下子聯想到了照鏡子時人們的那種喜愛自己、欣賞自己心理。在引導孩子們學習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白云和青山為什么喜歡小池塘?你們照過鏡子嗎?照鏡子時的心理是怎樣的呢?學生很快的聯系到了自己平時照鏡子的生活經驗,進而把這種經驗帶到文中的白云和青山的.身上。孩子很快的感觸到因為白云、青山也和我們愛美的小姑娘一樣喜歡照鏡子,他們把清清亮亮的小池塘當作了鏡子呢!把自己美麗的身影也投到了小池塘里,這樣小池塘也更美了!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段話時,很自然的讀出了白云、青山對小池塘的喜愛之情,學生也在感觸了小池塘像鏡子一樣清亮的美麗后不由得喜愛這個小池塘。
在解決課文重點段:今年夏天,池塘里又長出了睡蓮,水面上鋪滿了圓圓的綠葉子,葉子間盛開著美麗的花。這段話的學習中扣住什么是“盛開”?這個詞的體會是讓學生結合句子做出花兒盛開時的姿態(tài),感受花開的正旺,非常繁茂。讓學生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說說: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什么?學生一般會很快抓住“鋪滿”這個詞來說自己知道了池塘里的睡蓮很多,都快把池塘占滿了。從”鋪滿 “這個詞我們還能感受到什么呢?這個問題對于以年級的學生就稍有難度了,我引導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想自己平時會鋪什么?學生很快就想到了鋪床、鋪桌布把這些東西鋪平展。再回到上面的問題上時,學生在聯系了生活后頓悟鋪字寫出了睡蓮的葉子在小池塘的水面上舒展的生長的樣子。在小結時,我說這個“鋪滿”用得多好啊,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小池塘里的蓮葉多,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蓮葉在水面上舒展的生長的樣子。這一節(jié)課上下來,孩子們的情緒都很高漲,特別是要孩子們說出對小池塘感情的話時,大部分的同學都能夠說的不錯,也很完整。
《小池》教學反思15
春天的小池塘景色明麗,課文運用了許多打比方的手法將小池塘寫得優(yōu)美動人,學生讀起來很享受。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盡情發(fā)揮想象,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五彩的世界”,我仿照課文的句式設計了一個這樣的說話訓練:倒映在池塘里,像。小朋友們暢所欲言:太陽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大蘋果;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鳥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只小風箏;蜻蜓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飛機;大樹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個巨人;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閃閃的螢火蟲……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
同時,正確規(guī)范地書寫漢字,也是一個重要的內容。為了讓孩子理解漢字間架結構之間的`美,我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吹”的口字旁比做是人的嘴巴,不能寫得太大;把下邊的“人”比做是一個人的腿,要又細又長些。
另外,我在教學時注意了引導孩子們進行拓展,如:“小池塘里還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蓖卣咕毩曊f話。下面是我們班小朋友的“杰作”:柳樹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位美麗的少女;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棉花糖;小鳥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疾弛而過的飛機;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閃閃的螢火蟲;飛機倒映在池塘里,像潛水艇;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把把鋒利的剪刀……
當然,我的課堂預設和生成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后面的教學中多多努力!
【《小池》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12-21
教學反思06-30
教學的反思03-14
教學dtnl的教學反思12-15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
池上教學反思02-08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2-09
《寒號鳥》教學反思01-10
《清明》教學反思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