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絕句》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絕句》教學反思1
杜甫的《絕句》全詩僅二十八字,描寫的景物卻極有特色。詩人寓主觀之情于客觀之景,寓胸中之意實在之物,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尤其是詩人巧用數(shù)字入詩,兩、一、千、萬四個字,虛實結合,時空結合,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本詩的第一句是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在柳枝上鳴叫,詩人指明兩個,說明鳥的叫聲不是嘰嘰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對鳴,歡快而不嘈雜,熱鬧而不喧囂。第二句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白貴鷺向藍天飛去,從一行可見此鳥排列有序、漸次遠去,而不是轟然飛散,各奔東西;再用上了一個上字,更顯示了白鷺奮力高飛、展翅向上的姿態(tài)。
第三句是窗含西嶺千秋雪。千秋一詞是虛指,出于詩人的想象,它賦予了雪這一靜態(tài)景物以滄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在訴說著什么、見證著什么。窗中之景雖小,卻由此可感受時間之縱深。第四句是門泊東吳萬里船。船停泊在門前的碼頭邊,也是靜態(tài)之物,但因其行程萬里,使人頓覺天地開闊,似插翅而難及。門外之景也不大,卻由此可感受空間之廣袤。
以上四句描寫的是詩人當時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見的景色。前兩句中兩個、一行是實指,黃鸝與白鷺,翠柳與青天,兩兩相對,四種景物,有聲有色,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動人的圖畫,表現(xiàn)出詩人此時閑適的心情。后兩句
千秋與萬里都是虛指,均出于詩人的想象,而詩的意境因此而幽遠、開闊,又顯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
多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要讓少于在讀中對所學之詩知其意、臨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強對古詩的語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
1、初讀知其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得音準句順,聲音響亮。
。2)指名學生讀第1、第2句,理解鳴、上的意思,用補省略,調(diào)整詞序的方法說說詩句的`意思。
(3)學生齊讀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說說這兩句的意思。教師相機指導。
(4)指名學生把四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2、再讀臨其境。
。1)學生回答:第1、第2句寫了什么景物?有哪幾種色彩?第3、第4句寫了什么景物?
。2)教師出示掛圖。學生看圖,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詩句,并作適當講解。前兩句,突出鳴、上二字,幫助學生理解,是這兩個字使景物產(chǎn)生了動態(tài)效果,使畫面顯得生機盎然。后兩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詩人的思緒由現(xiàn)時到了過往、由近處到遠處;而且也正是這二字,使現(xiàn)時之景(窗)和想象中的過往之景(千里雪)、近處之景(門)和想象中的遠處之景(萬里船)有機融合于完整的畫面之中。
。3)學生看書上插圖,一邊手指景物,一邊自由朗讀。
。4)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學生嘗試在腦里再現(xiàn)畫面。
(5)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描繪的美麗景色。
3、三讀悟其情
(1)比較讀。在黑板上出示:
黃鸝鳴翠柳,
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雪,
門泊東吳船。
讀一讀,與原句比較一下,哪個寫得好?
為什么這樣說?幫助學生明確這首詩的朗讀停頓及重音,并完成下列板書: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前兩句聲色兼美)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后兩句意境開闊)
。2)表演讀。播放課前制作好的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欣賞。隨后要求學生和著音樂誦讀,要求他們掇民對古詩的理解用適當?shù)恼Z氣和動作表現(xiàn)出來,甚至可以搖頭晃腦,手舞足蹈。
《絕句》教學反思2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寫景小詩。整首詩的字雖然不多,但這首詩字里行間透露著無窮的美。
古詩不僅色彩美——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結構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xiàn)了空間。對仗運用得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先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引導理解。比如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結合《補充》上的練習,通過出示掛圖激發(fā)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chǎn)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
《絕句》教學反思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亦如此……
1.好方法勝過好老師。
在本節(jié)語文課中有幸抓住文章體裁的特點,對于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古詩的教學本課采用了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四步進行教學,在教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授之以漁,相信在今后我們的班本課程“我和唐詩握握手”的開展過程中也會對學生有所啟迪。
2.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總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傳授給學生,殊不知是一種錯誤,低年級段的課就是教給孩子們識字,寫字,朗讀(背誦,積累)練習說話(寫話),而本節(jié)課在識字寫字部分的筆墨還是稍微淡了些,觀察,范寫,臨摹書寫,評價這些環(huán)節(jié)應該再去扎實。拓展部分出現(xiàn)的《望岳》這首詩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不太適合。因此在今后課程的知識拓展部分還應多加斟酌。
3.技到用時方恨少。
詩的朗讀缺少了韻味,因此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對于詩歌的'朗誦可以下載相應的音頻,孩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寫字的基本功不夠硬尤其是在田字格中的書寫,大小,占位,壓線筆等,處處有講究,筆筆皆學問。對于文本還不夠較真,對于詩中個別字詞的講解有含糊之處,豐富自己,教學相長的任務迫在眉捷。
4.自主學習需指導
對于低年級的自主學習采用同桌為一小組為宜,由于其能力有限,主要開展識字,讀文,背誦等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建設還需要平時多加指導。教給他們交流合作的方法。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做。
除此之外,對于古詩寫作背景的講解可以一個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這對于學生明詩意是很有幫助的,對于古詩作者只需了解朝代即可。學生的寫字姿勢以及握筆姿勢一定要反復重點強調(diào)。
唯有學習方寧靜,最是反思能致遠。愿我在這教學之路上不斷的求索。
《絕句》教學反思4
本課的優(yōu)點
課堂思路較清晰;教學目標完成較好,學生認識了九個生字,并且能夠正確地朗讀、背誦古詩;通過觀察圖片來理解詩句的含義,非常直觀、形象,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明白詩句意思;教學過程中,讀的較為充分(學生的自讀,糾正發(fā)音;老師范讀;學生打節(jié)拍地讀;理解詩句后的熟讀;感悟詩境后的美讀。
本課的不足
沒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興致不高,一堂課下來,回答問題的學生局限于幾位;對于學生的評價太過單調(diào),沒有針對性;指導學生朗讀時,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只是讀出了詩的節(jié)奏,而沒有做到有感情地讀古詩;感悟詩境時,引導的過于簡單,原本設計的'讓學生找出詩句中的幾種“事物”,進一步找出描寫顏色的詞語“黃、翠、白、青”來體會“詩句中蘊含的豐富色彩,進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處”,由于緊張的緣故,也疏忽了對學生的引導,導致學生感悟不深刻,沒有感受到如此美麗的春景給人們帶來的那種勃勃生機。
雖然課堂留下了遺憾,但是“我參與,我幸!。經(jīng)歷了,就是一種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感謝評委老師給了我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認識到自己的許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一定繼續(xù)努力,完善自我,讓我的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進步,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做一個更為合格的引導者!
《絕句》教學反思5
《絕句》是唐朝詩人杜甫閑居成都草堂時所作。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的春景。
這首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全詩每句一景,聲、形、色,近景、遠景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彩、開闊生動的畫卷。描寫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對仗工整,語言凝練,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上,我通過激趣引題、整體感知、想象畫面、感情朗讀四個體會對仗之美由淺入深,層層展開,引導學生領會詩意、體味詩境,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中注重體現(xiàn)“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想,盡情地讀,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
一、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熱情
上課伊始,我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導入,我說:“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嚴武回到成都,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撥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由于事先未擬題目,寫成后也不打算你題,干脆以”絕句“為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一下詩的美,景的美。把學生引入詩情畫意之中。
二、想象畫面,引入詩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chǎn)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謂“詩畫一家”。本節(jié)課的教學亮點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展開想象,促使其進一步理解詩的內(nèi)容,將零散的事物組織成一幅完整、雋永的圖畫,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
三、反復吟誦,升華詩情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誦”。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美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jié)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歡快激揚的情感,升華了詩情。
四、找對子,體會對仗之美
這首詩,上聯(lián)是一組對仗句,下聯(lián)也是一組對仗句。因為學生學過對對子,所以在感受了課文后,我讓學生去找一找哪句話和哪句話相對,哪個詞和哪個詞相對,來感受對仗的美。
《絕句》教學反思6
1、抓住杜甫“詩中有畫”的特點展開想象,感受春色之美。首先,讓學生結合插圖,自讀了解詩中寫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從感覺、色彩、氣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點并且在交流中使認識更加清晰。
2、抓住杜甫詩中“一動一靜”的描寫,讀出忙碌與安逸,感受春之生機與和諧。
3、適當拓展賞析,一方面增加學生背誦方面的積累,另一面蓄積對春天的'美好感受。
4、課中有獨立讀、對讀,個別讀、齊讀,讀句子、讀全詩等多次誦讀,輔以適當?shù)膭幼,學生學的興趣盎然,增加積累。
5、吟誦調(diào)即是讀中的一種休息,也是對這種古老形式的一些了解。
《絕句》教學反思7
語文教學中的寫景詩可謂比比皆是。詩人多通過景物描寫,展現(xiàn)美好風光,或借景生情,或情蘊景中……因親臨其境,故詩人之情能自心而發(fā),深得景中之妙處。而作為讀者的學生則置身其外,由于年代久遠所造成的距離,以及生活經(jīng)驗和年齡特點的局限,很難引發(fā)共鳴。悟性不夠,生活經(jīng)驗不能遷移,聯(lián)想不及的小讀者們,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領其皮毛,真是浪費了一首首好詩文,很是可惜。
《絕句》是唐代著名“詩圣”杜甫的一首七言詩。全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在教學時我遵循教學的`整體性原則,教學層次由淺入深,步步深入體會詩所表達的意境。在教學中我還注意通過引導學生抓詩中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等,再結合語言訓練,展開畫面,使學生體會到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在指導學生理解關鍵字詞的教學過程中,我用簡筆畫出窗框讓學生直觀感受“含”字的意思,不僅幫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學生在潛意識中領悟到景物描述的生動性,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學難點。
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后進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多層次的誦讀挑戰(zhàn)賽,放手讓他們自由選擇目標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學生張揚自己的個性,讀出對詩的理解。但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對詩人寫詩時的觀察順序(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沒有來得及引導學生了解。
今后在教學中,要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時間,有效合理安排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關注后進生每節(jié)課學情上多下功夫。我在與學生交流時,應更多投入情感,用自己的姿體語言和生動的語言來感染學生,讓師生間的交流更加自然和諧。
《絕句》教學反思8
一、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充分的空間,給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機會。探究前,在不經(jīng)意間給了學生自己理解古詩的方法的指導;在探究中,我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之后;探究取得成果后,我大力表揚,使學生體驗到了“征服”的快樂,品嘗了成功的快樂。由此激起了他們下一輪“征服”的勇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不足之處
一節(jié)課的.時間,處理的過于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松后緊的感覺。
三、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詩中展現(xiàn)的童年故事,與現(xiàn)實不太一樣。首先讓學生懷著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nèi)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huán)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nèi)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結合注釋,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應盡量避免就詞解詞的做法,要體現(xiàn)從整體人手的原則。
4、采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diào)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讀出自己的感受。
《絕句》教學反思9
今天上了《古詩兩首》中的《絕句》,這是一堂考核課。
我一直覺得詩歌是教學的難點。我跟曹校說起此事,曹校說:“那你不如借這個機會,好好備一下,嘗試一下,說不定會得到進步!庇谑俏冶銢Q定試一試。
不足之處:
首先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吧
1、在變詩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自己在上的時候,覺得有些生硬,過渡把握得不是很好。自己講著講著就有些生硬了。
2、我總是覺得自己有個毛病,那就是在上著上著課加入一些原本教案中沒有的東西—,導致這個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我分析有兩個
(1)、自己在設計時沒有考慮周全。
。2)、我還沒有全面把握學生的學情。這也變成我好幾次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原因。這次就加入了生字分類。
3、沒有把握好時間,后面有明顯拖延時間的嫌疑。
然后,談談張老師的意見
1、張老師認為我在范讀方面還需要加強。這次我沒起到范讀的作用。沒有提醒學生應該注重的停頓。
2、在學生尋找完景物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在寫字中可加入學生的修改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會到寫字進步的樂趣。
曹校同樣給了我很多意見
1、基本功方面
(1)、要多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
(2)語言要抑揚頓挫,起伏變化,這樣才能更有吸引力。
2、識字應是先自讀,然后指名讀、分類,最后測讀,教學一定要遵循先會再測的規(guī)律。
3、在描繪尋找景物時要學會渲染,不要太干癟。
不過,曹校也肯定了一些我的進步,我還是非常開心,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不斷進步!
《絕句》教學反思10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
古詩不僅色彩美——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結構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xiàn)了空間。對仗運用得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先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引導理解。比如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結合《補充》上的練習,通過出示掛圖激發(fā)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chǎn)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
《絕句》教學反思11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笔且皇啄捴巳丝诘拿鑼懘禾斓膶懢肮旁。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讓我們遐想無限,此番美景,令人向往。何不以此美景入題,于是我改詩歌既定的教學模式: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誦詩文,為“讀背、頌寫”。
一、讀背以欣賞“老師作畫”入題:
1、觀景抓物(黃鸝、白鷺、積雪、航船)
2、看景說畫(解說詩意)
3、賞景品詩(反復誦讀)
4、照景試背(引導比賽)
二、頌寫以培育“書法作品”入題:
1、感知
。ㄐ蕾p此詩毛筆書法,感受美。重點字、易錯字的分析。)
2、鼓勵
。瑢懘嗽姡瑤е鴱拿P書法中感受到的美,認真書寫,使之更美)
3、加油(古詩糾錯,認真練字,努力加油。
三、作業(yè)設計
1、將這首描景美詩背給父母聽。
2、準備繪畫用品。(下午的美術課,將此美景畫一畫,并題上詩。)
此課的設計不僅進一步教育了孩子們背誦要有方法,練字要學名家,而且與美術課完成整合,將古詩、書法、繪畫融于一體,一舉三得,一切美好的設想都在實踐后發(fā)現(xiàn)問題,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1、對作者和課題以及詩的寫作背景應作適當?shù)慕榻B,或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
2、對古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學生們通過看圖、朗讀、想象、理解較為透徹,但對古詩本身的對仗美、音韻美等的'感知對學生引導不夠。
3、在書法指導上,如果能從書法視頻中觀看名家書寫時的起筆、頓筆、收筆,將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書寫興趣。
每每講古詩,總是覺得一節(jié)課40分鐘太短了,孩子們意猶未盡,我也是意猶難平,這些感受正是古詩的魅力所在。
《絕句》教學反思12
我剛剛上完古詩《絕句》,感覺效果不錯。這首詩學生早已經(jīng)會背,所以在上的時候,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給學生介紹了絕句這種詩歌體裁,并簡單介紹了杜甫。然后直接從插圖入手,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圖上都有哪些景物,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述。學生很快找出了雪山白鷺 翠柳 黃鸝 小船,并進行了描述,然后我再讓學生說說圖上都有哪些較醒目的顏色。學生說完這些以后,我給大家點出這就是詩人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那么詩人是怎樣描述這個漂亮的地方呢,一起來學習。
學生很快就簡單說出了前兩句的意思,這時候我就問,黃鸝在叫,白鷺在飛,這說明了什么?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學生說出了“有聲”,我大大的鼓勵了學生,緊接著又問,那么,黃鸝是黃色的,白鷺是白色的,并有青青的翠柳。蔚藍的'天,這又是什么呢?學生很快說出了“有色”,理解了詩人描述的“有聲有色”美景。后兩句的描寫,學生略感到困難,通過孩子簡單的描述,我給學生對照窗戶畫框進行了講解,學生很快理解了“含”的意思,并且把詩人觀察的角度位置都清楚地說了出來,概括時又準確地說出了動態(tài) 靜態(tài)描寫,我感覺這節(jié)課學生上的非常踏實,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絕句》教學反思13
美術作品里的敗筆會使作品黯然失色,課堂上語文老師繪畫的敗筆卻能使課堂變得更美。下面這節(jié)課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和孩子們共同學習杜甫的一首古詩《絕句》,才剛把詩句理解完,就有孩子提議:老師,這首詩那么優(yōu)美,讓咱們把它畫成一幅畫吧?說實在的,這個提議我在備課的過程中也設計了,本想在學生學完和背熟古詩后才進行的。但又一想,既然是孩子們提出的,我何不隨了他們的意呢?于是我便讓他們根據(jù)理解把這首詩“畫”出來,孩子們這回可興奮了,齊刷刷地拿出紙筆認真畫起來。五分鐘后,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我一激動也拿起了粉筆,在黑板上畫了起來,不料畫到屋子的窗時,幾個孩子就忍不住在下面叫了起來:“老師,你畫錯了!”這回可輪到我納悶了,我結合詩句左看右看,就是沒有發(fā)現(xiàn)破綻,于是就問他們?yōu)槭裁凑f老師畫錯了呢?他們一個個爭先恐后地告訴我:“老師,你的窗畫錯位置了,那扇窗應該畫在雪山的前面,不應該畫在它的旁邊!蔽疫沒來得及問清原因?一位平時就很活躍的小男生索性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雪山前畫了一扇窗,接著便問我:“老師,書上的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含’應該是把雪山裝在窗框里,您說對嗎?”我聽了,帶頭鼓起掌來,不為別的,就為學生們已經(jīng)自己解決了這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體會“含”字的意境。更讓我興奮的'是,接下來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就在詩畫濃濃的氛圍當中,我和孩子們順利完成了一次“詩畫之旅”。
這也讓我想起了一位教育家的話: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nèi)容表現(xiàn)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確如此,無意中窗戶“裝”錯了地方,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一種探究的心理,熱情高漲,興致盎然,思維火花在歡樂的氣氛中碰撞。文本與生活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最佳的融合,感悟也如泉水般在學生心中噴涌而出。
感謝這筆敗筆,要不是它,學生最多也是在我的引導下去發(fā)現(xiàn)、去領悟“窗含西嶺千秋雪”中的“含”,因為我在預設的目標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但我知道肯定不會有今天課堂上這樣的效果,因為那樣的主動權在老師的手中。感謝這筆敗筆,使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雨后春筍、似火山噴發(fā)。以前總擔心離開了我的引導,學生無法理解文本,時刻都想著該如何牽著學生走,現(xiàn)在我覺得我最需要做的是如何在課堂上把握互動和交往的時機,喚起孩子們心中的求知欲。
《絕句》教學反思14
古詩是我國的文化精華。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始終以讀和圖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悟,在圖中感受。我在講授《望廬山瀑布》一詩時,導入部分以投影詩中插圖入手,讓學生對廬山瀑布有一個直觀印象,并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在出示課題的時候,我利用圖層關系,將課題中需要學生學習的生字“廬”和“瀑”進行重點學習,以此來實現(xiàn)第一個目標。在“學文“過程中,我主要進行了以下教學:其一,自主讀文;其二,進行朗讀指導;其三,進行會認字學習指導和古詩配畫學習;其四,指導背誦。從目標上看,四個目標都已經(jīng)達成,而且利用課文插圖和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重點和難點的教學。從效果上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體現(xiàn)。圖文結合,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另外,利用田字格,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生字送回家,從而來指導學生的書寫,這既讓學生獲得了一個實踐參與的機會,又充分體現(xiàn)了交互、參與的新課程理念。同時,這也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策略,為師生搭起了一個交互的平臺,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授《絕句》伊始,我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都看到了什么?然后根據(jù)圖來出示古詩,讓同學們在圖文并茂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時以圖來輔助理解“千秋雪”、“含”、“萬里船”等詞,效果良好。這樣的教學也能很好地實現(xiàn)目標“感受大自然的美”。然后再利用多種朗讀方式幫助學生背誦課文?傊@一節(jié)課的目標得到了很好的達成,而且各知識點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另外,我還利用現(xiàn)實環(huán)境幫同學們理解古詩“窗含西嶺千秋雪”。我讓同學們將教室的窗戶當作一張白紙,然后看窗外的'景色。同學們一看就知道了“含”的意思。
總之,這一節(jié)課更讓我明白,低年段不要過分注重課文字詞的理解,而要讓學生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老師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作引導。這一節(jié)課也讓我明白了,要利用好現(xiàn)實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走出文本,利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領悟。
《絕句》教學反思15
古詩詞閱讀課上,學生通過認真讀詩,細細品味古詩詞字里行間呈現(xiàn)的一個個生動、精妙的字詞,鋪設出一條“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走進古詩文的道路,實現(xiàn)學生與教者、作者三方心靈與情感的互通。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絕句》,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佳作。詩人用28個字,向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天圖畫,向我們告白了詩人在面對明媚的春光時愉快而充滿期盼的感情,向我們透露了東吳船只帶給詩人的那種淡淡的鄉(xiāng)愁。在這樣的意境中,一切都是美的:美美的黃鸝,美美的柳樹,美美的白鷺,美美的藍天,美美的西嶺千秋雪,連美美的東吳萬里船牽出的那淡淡的鄉(xiāng)愁都是美的。
面對這樣一首明快而又隱含淡淡愁怨的古詩,面對一群不足十歲的孩子,我在教學之前認真地研究著教材,研究著學生,想象著學生自學時會有哪些疑問,又能自己解決哪些問題。我精心地設計著我的教學過程:學生自讀古詩,學會生字,學會質(zhì)疑;學生再讀古詩,理解字詞,品味詩韻;學生三讀古詩,感悟詩情,習得方法。課堂上,我讓學生在充分自主閱讀古詩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疑問,抓出詩中的關鍵字、關鍵詞,認真讀,仔細品。
字詞拓展悟詩情
詩中的“西嶺”與“東吳”對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是個陌生的`字詞,也是他們難以理解的字詞。孩子們在課堂上進行自主閱讀時,提出了對于“西嶺與東吳”一詞的不理解。教學時老師以詞為重點,引導學生進行適當?shù)睦斫馔卣埂_記得理解“西嶺”一詞時,老師先讓學生通過工具書,了解“西嶺”的“嶺”子乃高大的山峰。然后開玩笑地說:西嶺西嶺,一定是哪個方向的嶺?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西邊。我及時表揚他們真聰明;我接著問孩子們想不想知道:這西邊高大的山嶺究竟是那座山?當孩子們的探究興趣被啟動時,我及時出示多媒體畫面:一座高大挺拔、雄偉壯觀的山嶺映入眼簾,這就是西嶺——岷山,毛主席有詩為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學生在詩畫中感受岷山氣勢磅礴,紅軍豪氣沖天!理解“東吳”時,我正想把我事先準備好的“東吳”的答案告訴他們,一個男孩舉手說他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男孩流利地表述著他在《三國》里看到過這個詞,應該是個地方的名稱,當時是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聽了他的話,我感到很詫異,真的不能低估了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我高興地送給了這個孩子八個字“真會讀書,向你學習”!后來在學習后兩句詩時,我正是抓住孩子們對“東吳”一詞的興趣,及時引領他們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我告訴孩子們,“東吳”,就在我們現(xiàn)在的江蘇境內(nèi),蘇州無錫一帶,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我告訴孩子們,杜甫的一生可沒有我們這樣幸運,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詩人的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窮困,寫詩時58歲的詩人因為逃亡帶著妻兒老小一家人來了四川成都浣花溪住了下來。而他的家鄉(xiāng)是在湖北襄樊,從地圖上看,相距很遠。在做了這么多背景鋪墊之后,我問學生,詩人看到東吳的船到了這么遠的成都,他會想起什么?(此時學生答出了:戰(zhàn)爭終于結束了啊!我的家鄉(xiāng)怎么樣了?可以坐船回家鄉(xiāng)了嗎?想起了一家人在家鄉(xiāng)時熱鬧幸福的景象……)詩人的淡淡鄉(xiāng)愁就這樣被“東吳”慢慢牽出,詩人的滿懷愿望就這樣因“東吳”隱隱流露。
品讀回味明意法
在品讀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體會:詩中的哪個字把黃鸝與白鷺寫活了?又是哪個字把“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里船”寫靜了?學生很快從詩的前兩句中抓住了“鳴與上”。一個“上”,一個“鳴”,品出了活潑可愛、小巧玲瓏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樹枝條上愉快地唱歌,品出了一行白鷺振翅高飛,直上蔚藍的天空的語句。一個 “鳴” 、一個“上”字,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視角的轉換——由低到高,體會到詩人筆下的黃鸝與白鷺活了,動了,能說出一片動態(tài)的美景仿佛就在他們眼前向著高遠延伸;從古詩的后兩句中品出了“含”,品出了“泊”,品出了窗外遙遠的西嶺上靜靜地的皚皚白雪千年不化,品出了門口不遠萬里從東吳來的船只靜靜地停泊。一個 “含”,一個“泊”,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眼中的遠山與近船,就是一幅鑲在窗中的畫,鋪在門口的圖,這畫、這圖,從遠遠的西嶺向我們眼前舒展過來。學生體會到了一個動靜結合的美,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韻,體會到詩就是一幅工筆花鳥畫,一幅寫意的山水潑墨圖,一首洋溢春天氣息的歌。
在品讀過程中,我讓學生從詩中找找:詩人是在哪里賞“雪”,又是在在何處看“船”?引導學生抓住一個“窗”,一個 “門”,在細細地揣摩與品味中,領悟到詩人觀察點的變化——由遠到近;透過“窗與門”,引導學生領悟工整的對仗與美妙的對偶:字數(shù)相等,意思相近(相對),位置相同……學生很快找出了“黃對白,鸝對鷺,鳴對上,翠柳對青天,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感受了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神韻。
在這節(jié)古詩教學課上,正是學生接觸了這么多生動活潑、精美有韻的語言實例,通過“誦讀、揣摩、品析,表述”,才內(nèi)化為實際運用的能力,真是“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絕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絕句教學反思07-28
部編版《絕句》教學反思05-29
《絕句》教學設計10-25
絕句教學設計11-09
《絕句》教學設計07-30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06-22
夏日絕句教學設計06-27
《絕句》教學設計15篇05-22
絕句的教案09-03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