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土壤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土壤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壤教學反思1
本節(jié)課是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從聚焦問題:這顆桂花樹依靠什么長大?引出本課主題“土壤”。在本節(jié)課,我選擇帶學生去學校小花園中分小組進行實地探索,上一節(jié)戶外課。
由于本節(jié)課我會先花5-10分鐘讓學生互相反饋交流上節(jié)課活動手冊的內容,并且還會抽幾名學生上臺分享,所以剩余時間較少。而且要帶學生去小花園,所以本節(jié)課設計的內容較少,重點放在了對活動手冊的講解和戶外探索的要求。針對如何“細致、全面、有順序”地觀察土壤中的動植物,我找了一個教學視頻,可以直觀地讓學生學習觀察步驟以及觀察方法,并且重點強調不能傷害小動物和將自己小組挖的坑填平。
二年級的小朋友對學校小花園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幾乎不會出現瘋跑亂玩的現象,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聽從組長指揮,對活動手冊進行細致記錄。本周由于天氣原因,土壤潮濕,學生能觀察到的土壤里的“居民”也較多,有蚯蚓、蜈蚣、蜘蛛、蝸牛.....但我也發(fā)現了大部分學生只對生活在土壤里的動物敏感,而忽略了土壤表面的.植物,對于一年級戶外課認識的一些植物更是視而不見,我覺得需要在下節(jié)課的交流總結中講一講。
在上過的幾個班中,本節(jié)課的探索時間控制在8-10分鐘,若有多余的幾分鐘(幾乎沒有),我會讓小組內討論并完善科學活動手冊,選擇將課堂研討環(huán)節(jié)的兩個問題放在下節(jié)課。
土壤教學反思2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1單元《土壤與生命》中的第3課。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我首先播放錄像,茂密的森林、蔥綠的莊家、生機勃勃的草原……無不展示著土壤的魅力。本課通過觀看錄像、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質的概念。同時,知道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蚯蚓的作用,確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的.意識。讓學生親歷成肥的全過程,又是培養(yǎng)學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時機,從而達到“堅持長期持久觀察,在科學學習中克服困難,善始善終,關愛生命”的目標。
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雜物,蚯蚓生長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腐殖質,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錄像以它聲、像、色吸引著孩子,激發(fā)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本著“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根本”的理念,引導學生學習本課,讓孩子多看多討論——發(fā)現問題;讓孩子多想多動腦——討論、預測、猜想;讓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見解,發(fā)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結論。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里,教師要以靈活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土壤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是在前兩節(jié)課對土壤認識的基礎上,認識到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從當前一些地方土壤被肆意破壞的現象和土壤沙漠化的全球趨勢對學生進行保護土壤、珍惜自然資源的環(huán)境教育,讓學生知道保護土壤的常識,明確保護土壤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自己做起,積極參與到保護土壤的活動中來。
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對那些保護環(huán)境和破壞環(huán)境的做法判斷時都有正確的方向,從這一點可以體現出,我的教學目的是已經達到了。在處理教學過程上,我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還是比較清晰。首先,我以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新課,進行小組討論得出解決問題。接下來,我用演示實驗的方法來驗證問題的結論是否正確。最后,我作總結并把知識延伸到生活,讓知識從生活到教材,在由教材回到生活。教育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帶動身邊的人,共同為保護土壤做貢獻。
但這節(jié)課我也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是我的教學語言的表述不夠細膩,不夠精確。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我在提問的時候沒有注意,導致了學生對問題聽得模棱兩可,并且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我沒有做好觀察以及點評,這有可能就忽略了小組的實質性。在以后的教學中這是我要學習的'重點,我會通過多看,多聽,多學的方式來彌補這個缺陷。還有就是在小組討論時,我會身臨其中為有問題的小組做及時的講解。其次,在激發(fā)興趣學習環(huán)節(jié),我做得不是很到位,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多做點思考,盡量找一些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話題來引導學生進入新。
土壤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我主要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活動一:觀察土壤
1、在觀察土壤這個觀察實驗中,我先讓同學們觀察土壤,再討論土壤的特征,如:土壤中有草根、有石子等。學生的觀察結果只是土壤的一部分,接下來就需要通過實驗進一步進行觀察,簡單的管擦活動為學生起到了一個熱身的作用,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后面活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活動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1、 對于學生的分組實驗,通過近幾年的科學教學,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主要是三步: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例如教師告訴學生用餐巾紙包住土壤用力握,觀察紙巾上出現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前兩步很簡單,而為什么會這樣則需要學生的思維。
2、腐殖質的概念說的不夠清昕,在這里可以拓展一下,土壤正是因為有這種物質,使我們周圍的土壤更加的肥沃。說到“腐殖質”時,可以從圖文解字來講這個概念。說到“腐”你想到什么?說到“質”你又想到什么?說到“腐”這個字時,同學們一定想到了“腐爛”這個詞;說到“質”同學們一定想到“物質”這個詞。那么什么會在土壤中腐爛呢?同學們一定能想到植物的葉、根還有小動物的尸體。那么什么叫做“腐殖質”呢?植物的葉、根和小動物的尸體腐爛后形成的物質叫“腐殖質”。
3、板書設計,應當將實驗與結果充分結合,讓學生有意識的`將其發(fā)現與成分有機結合,這樣可以在學生有了充分的切身體會后,幫助其加深印象。
2、了解土壤
餐巾紙濕了 水分
出現小氣泡 空氣
攪拌后 漂浮在水面上的 動植物殘留物
水變渾濁了 比較輕的粘土
水底有一層 比較重的沙土
4、在作業(yè)完成方面,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對語文、數學、英語學科來說,學生會寫相關的作業(yè)。而科學,他們只認為語文、數學、英語要進行畢業(yè)考試而科學不考。所以作業(yè)也可以不寫,所以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面要動腦筋。多開展一些和科學有關的活動,如制作變色花等,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喜歡上科學課,愛上科學課從而喜歡寫科學作業(yè)
本課時間掌握不夠合理,課后練習的時間相對較多,而實驗操作時間相對留的不足,以后要合理安排時間,注意語言的過濾,不斷進步!
土壤教學反思5
整節(jié)課總體而言,在設計上注意流暢性和操作性。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尋找土壤成分”,安排了幾個實驗:觀察新鮮土壤、干燥土壤,土壤沉積實驗,燃燒新鮮土壤、幾個實驗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而后提出的“土壤里有哪些生命?”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有書本插圖引路,學生暢所欲言。最后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教學環(huán)節(jié)自然流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因為考慮時間的關系,燃燒新鮮土壤、土壤溶液,采取教師演示,生觀察,其他三個實驗學生自己操作。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借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但在溶解土壤實驗時,起初因為無機鹽的實驗現象不明顯,我想在制取土壤浸出液時用食鹽水代替,以便讓實驗現象明顯。確實在課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對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土壤可能是一個誤導,.總結時,覺得自己總結不夠到位。在沉積實驗過程中,對分層的表示,因直接畫在黑板上,用課件出示慢了一拍,使一部分學生出現歸納錯誤?傮w課堂上覺得稍稍有些緊張,拉的有點匆忙,再讓生多思考,多觀察。
科學課堂首先就應該實事求是。
土壤教學反思6
這節(jié)課作為獨立的課時來上,未能從巖石風化形成土壤的層面導入,而是從資源的角度考慮。整節(jié)課以土壤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為主線,通過尋找土壤成分并判斷出各成分的對生物生長的作用,從而更加相信土壤的價值所在,首尾呼應。
通過一系列的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單觀察轉為實驗觀察,逐步發(fā)現土壤成分。利用加水實驗,找到了土壤中存在空氣。學生看到的現象是,大塊干燥土壤放進水里冒泡了,便直接得出土壤中有空氣,值得深究的是,這種氣泡是土壤一放進水里馬上就有的還是土壤放進水里后在其表面冒出的氣泡,如果是前者,只能說明這氣泡是水里的空氣被土壤擠出來了,如果是后者,才能證明土壤中的確存在空氣。這塊的觀察應更加仔細些!沉積實驗中,學生能明顯地看到液體底部的沙子分層了,但具體是不是分為了四層,其實是有問題的',沙會把小石子覆蓋住的,在底部看不到一顆顆的石子的,基本上能看到沙、粉砂及表層粘土的分層,完全像教科書那樣典型分層的效果做不出。
燃燒土壤實驗,起初使用燃燒匙加熱土壤,發(fā)現不僅耗時長,且效果不明顯,后采用鑷子夾取土壤直接酒精燈加熱,氣味散發(fā)顯著。
土壤教學反思7
土壤是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當然也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四年級的學生對土壤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農村的學生天天接觸土壤。但是,“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構成的?”“植物的生長為什么需要土壤?”“土壤對于我們人類的生存又有什么重要意義?”,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可能很少提出和思考過這類問題。因此,引導學生研究有關土壤的問題,認識土壤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
本課教學通過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一、學生走進學校生物園實地觀察、采集土壤樣品。二、了解學生對土壤的已有認識,探究“土壤中有些什么?”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認識,談一談土壤中有些什么?教師應注意收集不同的意見,無論學生說的正確與否,都應鼓勵學生發(fā)言。其次,再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用什么辦法進行研究。在學生談研究方法時,注意引導學生把研究的目的、用什么器材、方法步驟說清楚。三、研討、認識土壤的成分。根據學生匯報的實驗現象,作好板書。組織學生研究獲得的事實材料,討論土壤里含有哪些成分,把研究的`結果記錄在書中。四、了解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存在的實際問題,研討“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在學生弄清土壤構成成分之后,啟發(fā)學生思考“根據實地觀察的情況,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你還發(fā)現有哪些物質?”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觀察,了解土壤中有時含有塑料袋、廢電池等污染物。思考土壤被污染后會有什么樣的后果,研討怎樣保護土壤。
這節(jié)課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認識土壤的主要成分。學生掌握了土壤的成分,可以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jié)課的設計,學生是主角,老師適當引導,同時給以適當的評價和指導。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效果自然好,學生收獲大。當然,本課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小組課前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采集土壤樣品,分組實驗時出現了有些小問題;還有的小組對土壤的研究方法沒有弄清楚,實驗過程顯得很亂,沒有達到很好的實驗效果。
土壤教學反思8
《土壤中有什么》這節(jié)課的內容很多,主要分五個部分: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積實驗、燃燒土壤、了解土壤與生命的關系,內容相當多,所以進行簡單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題了。
學生對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tǒng)地認識,所以在課堂上觀察新鮮泥土還是必要的,里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學生帶來驚喜,但是在喜悅的同時記錄也相當重要,可以采用多種記錄方式,如文字和圖畫。觀察干土壤,要求學生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學生感覺有難度,但是如果我們用手去觸摸、去感覺,學生的印象很深刻,在這個時候引入地質學家區(qū)分顆粒大小的標準,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顆粒大小的標準,學生自己對土壤進行分類,他們會發(fā)現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qū)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采用教師演示實驗,將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學生會發(fā)現有氣泡出現,“這個說明了什么?”學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氣,對于土壤的沉積實驗時間比較長,教師可事先準備好。土壤在沉積的過程中,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嗎?老師來做兩個實驗,從中你能看到土壤中還有什么?
。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
。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通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學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課的最后一部分,是關于“土壤與生命的關系”通過土壤的橫截面圖,讓學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間的關系,滲透熱愛土壤的思想。
我在課還有一些疑問:在分析教材后,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借助放大鏡真的能比肉眼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嗎?通過學生的實驗記錄我發(fā)現使用放大鏡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觀察工具越多學生注意力會分散。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系,土壤的分成實驗學生很難發(fā)現沙子,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的發(fā)現分層現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該不該作假?
土壤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是巖石微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顆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類。
3、能用實驗證明不同種類的土壤滲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種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土壤的成分。
難點:區(qū)分當地土壤的種類。
教學準備
事先采集的三種土壤樣本(每組一份) 、白紙(3張)、燒杯、水、攪拌棒、土塊、滲水性實驗裝置、放大鏡、小塑料湯匙、紙巾、抹布。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在花園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種不同的土壤,分別裝在了一號、二號和三號燒杯里。關于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板書并分類。
3、今天我們來研究、了解土壤。(板書課題)
〔反思:告訴學生土壤樣品的來源地,以明確觀察的目標性,增強真實性。〕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觀察土壤
談話:課前,我們都已經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樣本,現在請大家拿出來。同桌兩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樣本,一個人觀察,另一個人記錄,要求盡可能多地發(fā)現土壤的特征,并把我們看到的情況用圖畫、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活動。
匯報交流,互相評價(哪組的發(fā)現或記錄價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體會兩種觀察方法的不同結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養(yǎng)仔細觀察的能力;另外,盡可能多地列舉出所看到的'情況,并采用各種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觀察記錄,進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動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談話: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大家都對土壤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那只是憑肉眼或是放大鏡進行的初步觀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現在就請四人一組,做一做下面這個實驗,看它是否對你了解土壤有所幫助。投影:實驗的步驟、注意事項。
實驗步驟:
1、把小土塊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將土塊攪動后靜置一段時間,在等待過程中用紙巾包住另一些土塊,用手使勁握一握,再攤開紙巾,紙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說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觀察靜置后的水杯中的情況,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項:
1、土塊要輕放。
2、攪拌要徹底。
3、靜置時間要長。觀察時,杯子也應保持靜置不動的狀態(tài)。
4、始終要仔細觀察,記錄下每一步驟看到的現象。學生閱讀此資料后開始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實驗情況。
請學生根據觀察結果,分析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
〔反思:在科學新課程的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一些言語的鼓勵、啟發(fā)、課堂組織策略的應用等,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在科學探究的路上少走很多彎路。特別是在教學活動中的一些隱性指導,像實驗步驟、注意事項能為學生的探究提供一個和諧、有效的環(huán)境!
活動三:研究土壤的種類
1、觀察顆粒大小
談話:今天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巳萃寥赖臉颖,請你們仔細觀察,首先看看它們的顆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組領取土壤樣本,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
匯報自己的發(fā)現。
談話: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大家看課本第6頁的閱讀資料,它會給你一個原因解釋。
學生閱讀資料。
師生小結: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觀察、閱讀活動,對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滲水性
提問: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顆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這樣的情況時,它們的滲水性會不會一樣呢?你是怎么認為的?
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預測。
討論實驗方法,特別是引導學生考慮三個變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變;不同的條件:三份不同種類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樣獲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測量高度。
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實驗情況,并將結果與剛才的預測相對照。
3、用多種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組一份沙和黏土的樣本,請學生參照課本第7頁提供的方法來比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體討論:每一種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顏色的?摸上去感覺像什么?哪一種更硬或更光滑?加點水握一握,哪種可以握成團?
激趣:再試著把它們分別放在膠卷盒里搖動,聽一聽它們發(fā)出的聲音是否相同;蛘呤锹勔宦勊鼈兊臍馕妒欠裣嗤
分組活動,交流。
反思:科學教學強調要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比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滲水性,這是一個對比實驗,要注意控制好變量,通過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預測、討論實驗方法、進而分組實驗、得出結論。然后通過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摸、看、捻、握、搓)進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
土壤教學反思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歷活動,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土壤的一些特性。
2、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讓學生形成會進行一般科學探究的技能。
3、增強學生記錄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與環(huán)保教育。
教學重點: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
教學難點:收集到證據以后得出結論。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挖土壤;
分組材料:一袋土壤、一根玻璃棒、一只昆蟲盒、一只方形盤、一張報紙、一張記錄表、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講述:課前,我們分小組到幾個地方去挖了土壤(板書:土壤),下面就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挖到的土壤是什么樣子的。
2、學生匯報。
3、講述:看來,大家對土壤了解得還真不少!老師這兒也有一位小朋友,她去研究了土壤以后,還寫了一首小詩呢!小朋友,你們想聽嗎?好,那就送給大家吧!
4、學生欣賞小詩:
土壤是位偉大的母親,
她是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卻很大,很大;
從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樹……
從黑色螞蟻到白象、紅馬……
……
世界上億萬個生命,
在他溫暖的懷抱里長大!
5、師解“土”字!巴痢弊诌@里有兩橫,這表示土壤是一層一層的,植物把根這樣深深地扎進肥沃的表層土里,吸收里面的養(yǎng)分。
二、猜想假設
1、學生猜想我們挖來的土壤里有什么。
2、觀察:我們可以親自動手來觀察觀察土壤,觀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觀察事物的好方法呀!
三、制定方案
提問:小朋友,你們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呢?小組商量一下。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來證明你的猜想。
四、實施方案
A、觀察的時候要仔細,如發(fā)現有活的東西,請小心地放入昆蟲盒內,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其它東西可以放在方形盤里。
B、大家一定要分工合作,并作好記錄!每一小組要把你們從土壤發(fā)現的屬于同一類的物體名字寫在同一個方框里。
、、學生觀察土壤。
五、展示交流
、、請一組派一個代表來交流。(在學生開始交流前,提醒學生要認真聽別人的發(fā)言,要學會尊重別人。對于第一個上來交流的同學要及時表揚。)把學生帶上來的記錄表進行實物投影。
學生匯報結束后問: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植物)
這些物體為什么又要放在同一個方框里呢?(板書:動物)
這些物體又是屬于哪一類的?(板書:動、植物遺留物)
還有這些呢?(板書:雜物)
、、還有哪一組也要來向大家介紹你們的發(fā)現呢?你們?yōu)槭裁匆堰@些物體分成這樣四塊呢?
、邸⒄垱]有匯報的小組再進行集體交流。
對上來交流的學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這是對學生探究成果的肯定。因為新的標準指出,對學生的評價時機應全程化,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適時對學生作出鼓勵性,指導性的評價是必要的。
、堋⒅v述:大家觀察得非常投入,從土壤里發(fā)現了這么多的東西,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在這些東西中,哪些是土壤里本來就有的`呢?是呀,土壤本來就是小動物們和植物們的家嘛。
⑤、講述:在土壤里,有本來就居住在里面的小動物和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的東西,是哪些東西呢?它們是怎么來的?所以,我們也把雜物叫做垃圾。我們拋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可以多一些,也可以少一些呀,如果我們給土壤媽媽的雜物太多了,會怎樣呢?
、蕖⒅v述:是呀,如果我們亂拋棄廢物的話,土壤媽媽還會生病的呢?為了使土壤媽媽的身體能夠健康,我們應該為她做些什么呢?
、摺⒖偨Y:大家說得多好啊,土壤媽媽有了我們這些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一定會很高興的,而且會越來越美麗的,這樣,我們就能和小動物們、植物們一起在土壤媽媽溫暖的懷抱里健康快樂地生活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動物、有動、植物的遺留物、還有雜物,里面有許多秘密呢!這堂課,我們研究得開心嗎?老師看到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更加開心。今天,我們研究了土壤以后,如果你也有什么感想,也可以寫成小詩或寫一段美文,同學之間在課后可以互相交流體會。關于土壤,你們是否還想知道一些其它問題呢?
2、總結:現在大家的頭腦里又產生了許多小問號,說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而且對我們周圍的土壤世界非常關心。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就應該帶著問題去研究事物,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fā)現,課外,你們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兩個小問題,行嗎?
板書:植物、動物土壤、動、植物遺留物、雜物
教學反思: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單純的物質,它是由空氣、水、沙、黏土、無機鹽、腐殖質等成分構成。在探究過程中他們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
土壤教學反思11
這一課,看似內容較多,在試教中感覺時間還是足夠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談話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盡管學生在三年級研究過土壤,在課堂中觀察新鮮泥土還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學生帶來驚喜。重點讓學生進行記錄。觀察干土壤,要求學生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學生感覺有點難度很難分清楚。教師講述地質學家區(qū)分顆粒大小的標準,讓學生看板書,介紹“直徑”的意思,用草圖幫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顆粒大小的標準,同桌指顆粒互相說說他們的名稱。因為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qū)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采用教師演示實驗,因為時間比較長,所以要事先準備好,所以教師演示實驗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積”,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嗎?老師來做兩個實驗,從中你能看到土壤中還有什么?
(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
(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
通過這樣的內容安排,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學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三年級已經上過這一課的內容,那時侯是重點探究土壤是不是混合物!現在這一課非常注重土壤的成分,從一開始的肉眼觀察,到借助放大鏡觀察,再到放入水中觀察,觀察沉淀時的分層,最后小結出土壤的成分。然后在討論土壤與生命體之間的一些共存關系結束。
在分析教材后,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借助放大鏡真的能比肉眼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嗎?(在一個班的.施教后發(fā)現課本這張記錄表的填寫幾乎是一樣的,有些同學填的內容甚至有作假嫌疑。)二是觀察沉淀現象會明顯嗎?(自己課前嘗試后發(fā)現根本不明顯。
我在修改后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第一部分觀察土壤,為了讓學生既能夠發(fā)現土壤中的水分,又能夠發(fā)現粉沙,考慮到干土不易發(fā)現水分,濕土不易發(fā)現粉沙。我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分干土、一分濕土?紤]到借助放大鏡效果不是很理想,刪除了借助放大鏡觀察的部分,使得觀察活動更加的集中。觀察水中的土壤時,考慮到要發(fā)現空氣,必須現場操作,但考慮到分層,必須要沉淀很長的時間,所以我首先通過演示投影讓學生發(fā)現土中有空氣,然后演示攪拌沉淀…學生發(fā)現需要很長時間等待,我就提供事先沉淀好的水中的土讓學生觀察分層現象,這一部分效果非常好!
但在這節(jié)課上我作假了,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的發(fā)現分層現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該不該作假?
土壤教學反思12
小朋友們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時非常興奮,但是假如他們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考察肯定會變成玩耍。假如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是老師告訴給他們的,他們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組織小朋友們討論,讓他們自身說出來在考察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再小結,這樣既對小朋友們進行了自身制定規(guī)則約束自身的訓練,又讓小朋友們對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級我共要上了五個班的課,一個班是我告訴他們的,結果小朋友們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則是同學們自身制定的規(guī)則,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過五個班的教學實踐,我發(fā)現考察成敗的關鍵竟然是小朋友們忘是沒有忘記自身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可是小朋友們自身約束自身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要經常提醒他們出來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讓自我約束能力強的小朋友帶貪玩的小朋友,這樣他們就能夠獲得對土壤的.大量的經驗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實踐,我更加認識到:課前細致分析教材,了解同學的狀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前詳細制定計劃,課后和時反思教學中的得失,并和時調整教學方案,對今后的教學會有更大的協助。
土壤教學反思13
孩子們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時非常興奮,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考察肯定會變成玩耍。如果這些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是老師告訴給他們的,他們印象不深刻,出了教室就忘了。所以我就組織孩子們討論,讓他們自己說出來在考察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然后再小結,這樣既對孩子們進行了自己制定規(guī)則約束自己的訓練,又讓孩子們對考察目的加深了理解。三年級我共要上了五個班的課,一個班是我告訴他們的,結果孩子們考察的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班則是同學們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考察效果非常好!
通過五個班的`教學實踐,我發(fā)現考察成敗的關鍵竟然是孩子們忘是沒有忘記自己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可是孩子們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要經常提醒他們出來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項,讓自我約束能力強的孩子帶貪玩的孩子,這樣他們就能夠獲得對土壤的大量的經驗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實踐,我更加認識到:課前細致分析教材,了解學生的狀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前詳細制定計劃,課后及時反思教學中的得失,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對今后的教學會有更大的幫助。
土壤教學反思14
這一課,看似內容較多,在試教中感覺時間還是足夠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談話引入,直奔研究內容。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盡管同學在三年級研究過土壤,在課堂中觀察新鮮泥土還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會給同學帶來驚喜。重點讓同學進行記錄。觀察干土壤,要求同學用牙簽把顆粒大小分清楚,同學感覺有點難度很難分清楚。教師講述地質學家區(qū)分顆粒大小的規(guī)范,讓同學看板書,介紹“直徑”的意思,用草圖協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劃兩毫米有多少大。根據顆粒大小的規(guī)范,同桌指顆;ハ嗾f說他們的名稱。因為黏土太小,無法用肉眼區(qū)分。引出“土壤沉積”實驗。這個實驗采用教師演示實驗,因為時間比較長,所以要事先準備好,所以教師演示實驗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積”,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嗎?老師來做兩個實驗,從中你能看到土壤中還有什么?(1)燃燒土壤,讓他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2)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通過這樣的內容布置,課堂上的主要內容同學便可以充沛掌握。
土壤教學反思15
“不知所措”這是我上課前很長一段時間的真實心理寫照。我覺得這樣的課想要操作好真的好難!我想必須要對它進行改變。
因為這是這個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整個單元對于土地侵蝕所學知識的匯總鞏固。我認為在沒有非常適合的學具教具配套的情況下進行模擬,效果肯定不會好,而且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的混亂。況且這樣的實際問題也不是能用這么簡單的模擬能夠解釋的。所以,我決定舍棄這個模擬實驗。我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討論交流上,怎樣設計建造我們的'家園?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哪些地方考慮了減少土地侵蝕?在討論之后,再讓學生獨立進行設計應用,并組織交流自己的設計方案,然后組織評價,提出進一步的修改方案。
雖然沒有實際的操作,但課堂并沒有感覺很空洞。我想原因是:在前面的課堂中學生已經有了很多的感性積累吧!
【土壤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教學的反思12-21
教學反思06-30
教學的反思03-14
土壤學實習報告02-02
教學dtnl的教學反思12-15
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01-30
池上教學反思02-08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