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qū),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qū)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于貧困山區(qū)的學校來說,代課老師竟然可以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老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面對那么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一個信念,孩子們一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為家庭貧困,到城里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終于感動了電視臺臺長,最后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知道自己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 有個情節(jié)觸動了我。
粉筆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說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于貧困山區(qū)的學校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讓張惠科道歉,并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背著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說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后一定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qū)的教學條件來說,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2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老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臺的臺長,然后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臺長?她為了等到那個臺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臺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桿上,把她自己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后又去了電視臺……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xiāng)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臺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xù)用的,我們睡的`床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教師的床卻要用椅子墊著,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床,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桿,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后轉斗不準的,旗桿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么簡陋啊!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老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里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老師說:“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說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這一刻,多么的讓人感動!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農村的生活多么苦啊,連教室也那么簡陋,我們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農村,讓他們能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么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己的學生著想!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3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yè)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向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能夠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
周三,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一個都不能少》。
電影里,女主角魏老師答應高老師要做到:學生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她很盡力履行任務。當村長把張明獻被送去縣里的學校去讀書了,他居然不停地追著那輛載張明獻去城里的汽車,因為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一個都不能少”所以她拼命地追,可是人跑不過車。
當張惠科去去城里打工還債時,她決定去城里把張惠科找回來。她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去城里的車票是要多少錢嗎?”同學們一會說1元、一會說2元、一會說3元,到最后問出了3元。就對同學們說:“我們一起去搬磚頭好不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說著,就沖了出去,到了那里,同學們苦搬了2個半小時,廠長看見了,臭罵了他們,還把他們趕出去,但他們苦苦糾纏,廠長知情后,就給了她15元,他們就紛紛跑到車站去了。到了車站,發(fā)現(xiàn)到城里的票卻要20.5元,他們失落極了。魏老師再建議搬磚,同學們算了一算,結果算出要搬1.3萬多塊磚頭,大約要搬十六個小時,大家都叫苦連天,反對再去搬磚。其中有一個同學提出去混車,但服務員還是把魏老師趕了下車。她居然不分黑夜白晝地走到城里,歷盡艱辛,吃盡苦頭,終于通過電視臺找到了張惠科。
看著那魏敏芝在找張惠科那感人的過程,我禁不住地流淚。心想:“要是我們全世界伸出援手,救救他們,讓沒錢讀書的兒童重新回到校園,去學習知識,那樣,就沒有那么可憐的'兒童了。”在我看的時候太敬佩魏敏芝了,她居然那么艱辛地去找張惠科,我好感動,我真希望世界上沒有那么可憐的人了!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5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qū),有一位高老師因家里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托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里關于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shù)不勝數(shù),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wèi)科的學生,因為家里貧困,心里想著到城里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里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后,心里萬分焦急,她最后決定自己借錢到城里去尋找張衛(wèi)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著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wèi)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通過電視臺終于找到失蹤的張衛(wèi)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yōu)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跡。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yōu)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并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為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借著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通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責任感,不斷鍛煉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6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xiàn)出來了。
作為一個教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于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yè)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guī)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fā)揮到極致去實現(xiàn)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tài)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纯,多么瀟灑,多么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chuàng)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能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7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是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yè)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學生一到四年級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8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職責,一種感動。
這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yè)的人,今年才十三歲。正因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最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正因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職責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就應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下,在大門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最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齊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9
春節(jié)來臨的前幾天,我和家人一起看了一部電影,這部影片的名字是《一個都不能少》,電影十分感人,看完以后禁不住潸然淚下。
故事講述了貧困山區(qū)里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母親病重所以要請一個月的假,村長只好去請代課老師,請來的代課老師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名字叫做魏敏芝,高老師在臨走前,囑咐她說:一個學生都不能少。
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一個學生服她,還經常和她頂嘴,其中還有一個特別頑皮的孩子,叫做張慧科,還將當時還很新的粉筆給弄碎了?墒怯幸惶,魏老師在點名的時候發(fā)現(xiàn)張慧科不見了,經過了一次家訪后才知道,是因為家里太窮,所以才去縣里打工,而魏老師為了那一個諾言,決定去縣里找他,為了籌錢,她和學生去工地上搬磚,然而非但沒有幫忙,反而還幫了倒忙?吹竭@里我十分的感動,鄉(xiāng)下的孩子的生活可真辛苦。最后魏老師只好徒步走去縣城,在路上她走了很長一段時間,在一個開著拖拉機打算去縣城的人的幫助下她來到了那里,卻收到張慧科失蹤的消息,她用僅剩的錢買了紙和筆,打算寫尋人啟示,卻被告知這樣子做沒有任何作用,她受到了第一次打擊,隨后那個人告訴她可以去電視臺那,說那里是最管用的,魏老師打算去找臺長,可是卻被門口的'人給攔住了,魏敏芝在門口等了兩天他也沒有讓她進去。從這里我可以看出人間的人情冷暖。最后臺長發(fā)現(xiàn)了他并讓他參加了一個節(jié)目說是可以找到他,到了最后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原來他在街上被好心人收留,在電視臺的幫助下他們回到了農村。
以前的人和現(xiàn)代的人區(qū)別實在是太大了,這一部電影告訴了我們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0
這天,我為了完成語文作業(yè)而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的開頭真的有些奇怪,只有“一個都不能少”幾個大字。隨后便是正片,第一幕便引出了。學生中也有不少搗亂的,其中一個就是張慧科。他經常和老師對著干,似乎班里所有的壞事都有他一份。
但是他家非常貧窮,以至于他輟學去城里打工。他走了之后,學校所有人都想把他找回來。當魏老師呼吁學生搬磚時,全班同學異口同聲的.那一個“好”就是最好的證明。但無奈錢還女主角——魏敏芝。她是一位代課老師。這所學校原來的高老師母親有病,所以她才來代課。高老師仔細的叮囑了她,這里原來是有三四十個學生,現(xiàn)在只剩二十八個了。所以“一個都不能少”。還有一些小事,從這些中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高老師是一位認真負責,熱愛學生的老師,學生與他的親密也可以說明這點。二則是這個地區(qū)的貧窮與落后,“太陽照到釘子上的時候放學”這里連個鐘表都沒有,只能用這種粗略的方法計時。之后,我了解到高老師能用粉筆頭寫出一個字來,才更加體會到這里的苦。盡管這樣,學生們還是很開心,鄉(xiāng)村人民質樸的特點一覽無余是不夠,只有魏老師一個人去了城里。她先去找了和張慧科一道來的阿姨,這個片段使我感受到了魏老師的變化:她一開始是為了錢,但現(xiàn)在是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半夜在椅子上寫尋人啟事時我也為之心酸,她居然為了一個差生如此拼命!但使我潸然淚下的還是那一句句“你是臺長嗎?”這是多么無助的呼喊啊!也正是她愿意為這個孩子付出一切的證明。
1999年的時代背景,造出了這一部電影。感謝老師為我們的付出!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1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同學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同學。在自己帶的28名同學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后找到了那兩名同學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zhí)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zhí)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公會名字大全霸氣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xiàn)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fā)、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fā)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2
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讓我是回味無窮 ,整部電影看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貧窮、落后,教育更落后,第二就是山區(qū)也有人才,短短的一個賽跑,講述了山溝里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執(zhí)著,為了一句承諾十三歲的魏敏芝為了一句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只身來到城里尋找輟學的張慧科,受盡了艱辛。
我是含著眼淚把這部電影看完的,在這樣的窮山溝里,貧窮和落后制約著人們的生活,沒錢讀書,沒錢看病,貧窮使很多小學生很早的輟學,同時,貧窮、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師不愿意到這里教學;當張慧科被找回來時,孩子們看著好心人捐來的粉筆,是多么的驚喜,多么的興奮,魏敏芝老師讓孩子們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一個字,我看到了這群孩子有著多么強烈的.求知欲和對美好事物追求的興趣;可是,因為貧窮,他們沒有好老師,更沒有教學資源;更可怕的是因為沒錢而可能隨時輟學。
在這樣的窮山溝里,有多少祖國的花朵,他們都是祖國未來的人才,而因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電影用兩個簡單的段落來描述這個場景,一是挑選體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讓那個學生去城里讀書而追車,表現(xiàn)了山里的體育人才。表現(xiàn)的越簡單越讓人深思,是有極個別的學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讀書了,可是更多的學生呢,還得留在這個窮山溝繼續(xù)接受教育,所以辦好窮山溝里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里的孩子有著不怕苦,不怕累而執(zhí)著的精神,張慧科輟學去城里打工了,魏敏芝去城里尋找他回來,三天三夜,想盡了各種辦法,寫廣告 ,找電視臺臺長上廣播,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那么的艱辛,魏敏芝老師執(zhí)著感動了廣播員,感動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動了電視臺臺長,從而找回了張慧科,更感動了所有的觀看電影的人;我們這群可愛的山里的孩子們,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的未來,我突然感覺身上的擔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這山區(qū)教育的重擔,不辜負社會賦予我的這份使命,改變山區(qū)教育要從我做起。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3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課室里,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qū),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的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qū)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13歲,正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年齡,可對于貧困山區(qū)的學校來說,代課老師竟然可以是13歲,魏敏之就是這個代課老師,其實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孩子。面對那么多調皮的小孩子,魏敏之雖然管不住,可她堅持一個信念,孩子們一個也不能少。當張惠科因為家庭貧困,到城里打工時,魏敏之步行到城里三天三夜,到處尋找張惠科,她終于感動了電視臺臺長,最后找到了張惠科。期間,她受了很多苦,做了很多的努力,結果當她知道自己做的純屬徒勞時,她仍然堅持了下來。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阻撓時,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中,還 有個情節(jié)觸動了我。
粉筆在課室里甚至可以說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于貧困山區(qū)的學校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因此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讓張惠科道歉,并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為我有時也背著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說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因此我決定以后一定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qū)的教學條件來說,我們是幸運的,因此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4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后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zhí)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zhí)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公會名字大全霸氣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xiàn)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fā)、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fā)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
在開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看到前面,我們就開始審視題目了,到底是錢個子兒都不少,還是人個都不少?看到后面我們才漸漸明白……
魏敏芝是名13歲的學生,但是卻擔當起了小孩們的老師,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個月后就拿走屬于她的50元,認為帶小學生,當他們的老師是件不是很難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張慧科是班上最調皮的學生,他開始總是跟魏敏芝對著干,非要反著來,有次他因為搗亂,和魏敏芝爭吵了起來,把粉筆都踩爛了,她們很為難,因為高老師走之前囑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筆,因為粉筆在這里很珍貴。
后來明行光被帶走去城里參加跑步比賽,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終被張慧科出賣,失敗。后來張慧科因家里貧困跟孫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湊錢去找,但是因沒錢而且還是混車進去的,被丟了下來,最后靠雙腳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孫志梅要求她陪她起去火車站找,連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卻還是點消息都沒有。與此同時,張慧科個人走在路上,餓了,看著包子久久不肯離去,最后還是店家給了個充饑。后來遇到了個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直動用各種辦法想方設法的`找到張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錢用來寫那些‘沒用’的尋人啟事。最后打聽到電視臺可以幫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雙腳走了好多路去那個地方,經歷了各種險阻終于見到了臺長,并在電視臺上好不容易說出了自己對張慧科的真心話。
張慧科非常感動,他很感激魏老師,因為不是她他還直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里游蕩,流浪,魏敏芝何嘗不是如此?她為了找到張慧科,使出了渾身的解術,才找到張慧科,至此他們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記者采訪張慧科時,問:“你最難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飯!”我當時陣心酸,讓這么小的個孩子說出這樣的話,都會覺得這個社會不公,但是社會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會把你打敗,你越是內心強大,越能夠生存下來!
分頁標題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5-12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5篇07-25
觀后感暖春觀后感07-15
《雷鋒》觀后感06-21
讀書觀后感07-17
西柏坡觀后感07-25
《后天》觀后感08-30
風暴觀后感02-23
《無名》觀后感11-16
《天道》觀后感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