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么我們?nèi)绾稳懹^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家常菜,顧名思義,就是在在家里經(jīng)常能吃到的菜。沒有大飯店里那些高大上的擺盤裝飾,沒有雕梁畫棟鼓樂和鳴,有的只是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邊一邊聊天一邊大快朵頤。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家!芬患粌H向我們展示了家常菜,比如燃面,紅燒肉,泡椒鳳爪,西瓜醬等等非常普通的菜肴,還有普通人生活的場景,和屬于普通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發(fā)生在這些人身上,同時也以另一種類似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發(fā)生在我們自己或者我們周邊的人身上。透過這些家常的美食,透過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家”的概念,正在我們的眼前慢慢變得清晰。
“家”是什么?按說文解字的說法(白話翻譯下),頭頂上的寶蓋頭代表屋瓦,代表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代表有地方住;寶蓋底下是豬,古人養(yǎng)豬,區(qū)別于牛(耕地)馬(騎乘)狗(護院),是專門拿來吃的,也就是說有肉吃。古人用一種樸素的解釋來詮釋“家”的意義,即:有地方住,有東西吃。不過,這只是突出了“家”的物質(zhì)含義。其實在我們的`眼里,“家”還有更重要的精神含義。首先是團聚。
片子中,一家人圍坐一起吃飯,一家人比賽似的照顧新生的小福星和產(chǎn)后恢復的新媽媽,最后戲劇性的讓新爸爸體重超標,是一種幸福;而父母離異導致孩子不得不由姑媽拉扯大,陪女兒學琴而好幾年沒回家,則是一種辛酸。能夠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不能一家人在一起的心酸一對比,“團聚”之于“家”的重要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為如此,每年春運,正如《時節(jié)》一集最后所展示的那樣,不管用什么方式,我們都要在春節(jié)的時候回到自己的家。只有家里人在一起,這個家才是完整的。正如片子中那位遼寧的大媽所說,“錢多錢少不是那么重要”。當然,有一定經(jīng)濟基礎比沒有要好,而一家人能高高興興在一起,是“家”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之一。
其次是一種相互扶持的責任。“家”之所以成為家,是因為家庭的成員都會為了這個家的和諧和穩(wěn)定貢獻力量。片子中,農(nóng)忙的時候,山西一家人都得回來做事,要不然玉米就爛在地里了;最后那段,全家4個老人齊動員,輪番用拿手的好湯照顧新媽媽,最終戲劇性地導致新爸爸體重超標。每個家庭成員都在為這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論是在外面打工掙錢,還是在家里做事照顧老小。片子中既有和睦的家庭,也有離異的家庭,而片子中的一句話說得好: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故事,而幸福的家庭都有個共同點。其實我想說,不幸的家庭,也有個共同點,就是家庭成員的至少一方,不愿或者不能為家庭的幸福盡力了。相愛只是組成和諧穩(wěn)定的家庭的必要不充分條件,而相互扶持,才是支撐起這個家的重要支柱。
片子中的家庭成員,無論是長輩還是晚輩,都在為自己的家盡一份力。有時也會想想我自己,我是否已經(jīng)做好了頂起一個家庭所需的一切準備?是否已經(jīng)做好了組建自己家庭迎娶我的未婚妻芳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暌違一年,在萬千吃貨翹首以盼中,姍姍來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與大家見面,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迅速躥紅。我雖未以吃貨自居,怎奈朋友圈已被“舌尖”刷了滿屏,終于還是沒有戰(zhàn)勝湊熱鬧的好奇心,開啟了“美食之旅”。
空靈的鏡頭,精致的畫面,醇厚的旁白和吻合情境的背景音樂,讓我驚嘆紀錄片竟有如制作精良的傳統(tǒng)文化電影!各種樸素低調(diào)的美食撲面而來,大有一番“大隱隱于平凡生活”的奇妙況味,讓人味覺神經(jīng)條件反射般活躍的同時,不由多思考一點。
“不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第二季第一集《腳步》在最后充滿了哲學味道的旁白中劃上句號,讓人意猶未盡。
然而在鏡頭漸行漸遠之際,我卻有了別樣的感受,《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系列名字取得太好,觀眾嘩嘩然追慕著“舌尖”而去,蜂擁徜徉在這美食的博覽會之中,卻發(fā)現(xiàn)原來講述的終究還是關于“中國”的故事,是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生活、生存、奮斗的剪影,是個體在時代浪潮里的無奈與妥協(xié),是平凡人對未來的迷茫與希望。
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最甜美的酥油蜂蜜,更是兄弟之間的親情友愛,是對生命中原始渴望的追求,這樣的情感,樸素卻動人。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咸豆花的鄉(xiāng)土味道,更是人生路上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愛,他們沒有玫瑰花與巧克力的.浪漫形式,而那一幀令人莞爾的“君愛妻”恰是風雨生活一路同甘共苦、默契包容的最好詮釋,這樣堅實而溫厚的愛,亙古而雋永。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令人垂涎的海味,更是父母徹夜顛簸在浪尖討生活的不易,是半世辛勞照拂子女安穩(wěn)成長的良苦用心,無私奉獻的父母之愛,無言更偉大!
在這里看見了令人動容的情感,也看見了時光迭代的辛酸無奈。寡居的鰥夫,在暮色火光之中獨自以美味慰勞自己,只是美味無人分享會不會也減了滋味,老有所依何時從愿景化為現(xiàn)實?那個倚著窗子獨自流淚的苗族女孩,是留守兒童群體的小小縮影,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是人生記憶的缺憾?何以送別,唯有家鄉(xiāng)味道與眼淚。她說:“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道出的是所有留守兒童的矛盾與心酸。麥客的生存空間正在一點點被現(xiàn)代化收割機蠶食殆盡,這個曾經(jīng)輝煌的職業(yè)已近日暮,那些回鄉(xiāng)的麥客的故事,讓人覺得不甚唏噓。后來看到媒體報道馬萬全的故事,丟下鐮刀的馬萬全說不割麥了,想去打工?!他們從來沒有放棄,仍在為生活一路打拼!
在這里,不僅僅是美食色香味,更是人生百態(tài)、悲歡離合和嘗不盡的酸甜苦辣。所以,我覺得將它定義為美食紀錄片實在太過草率,他們只是以美食的名義,說中國人的生存百態(tài)。因美食之名,行的是人文情懷的呈現(xiàn),帶來的是觀者對祖國各地美食的追捧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的連鎖反應。
我雖未有相同經(jīng)歷,卻時時因相同情感引發(fā)了共鳴,而潸然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這幾天連續(xù)熬夜,為的是看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我的觀感是:以文化的視角談飲食,收獲的是愛國情懷。
小時候就知道一個概念,叫“透食”:剛會吃飯的小兒,經(jīng)常吃的東西或習慣會記憶一輩子。我們每個普通人,即使他從小吃的食物看起來稀松平常,長大了總是難以忘掉那個味道。居住在廣州再久的北方人總要隔幾天吃頓餃子,南方人少有能習慣北方的大蔥,四川人把吃辣的習慣帶到全國,而對在外地的廣東人來說,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燉湯了。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我的理解,飲食是一個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梁實秋先生寫的《雅舍談吃》,寫得很有味道,在描寫飲食之外主要寫的是個人的記憶和趣味,這些個人的記憶與趣味,便是連接在飲食之上的個人文化背景。
今天的中國人處在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的時代,飲食也在大流動。在全國任何一個小縣城里,都可以找到川菜館;再大一點城市,可以說是各地菜館應有盡有也不是夸張。流動的中國人嘗到了各地的食物,又把各自家鄉(xiāng)的食物帶到所到之處,人們從而去到哪里都能吃到家鄉(xiāng)的東西。盡管如此,仍然代替不了這食物背后的山水、鄉(xiāng)情、氛圍……
這就是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看似不過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但它是以現(xiàn)代紀錄片的`理念,以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為背景,終極展示的則是這飲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文化。它契合了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時代人們內(nèi)心的需要,它撓準了這個時代大眾的“胳肢窩”、心頭肉,滿足了許多人的思鄉(xiāng)情結,因此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國人鄉(xiāng)愁的集體共鳴。
飲食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文化記憶。記錄片讓北方人在片中不僅看到熟悉的小麥,還看到廣東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廣西的米粉;南方人不僅看到常吃的稻米,還看到陜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蘭州的拉面……如果離開當今中國大變革的時代背景,《舌尖上的中國》也許只是一部旅游宣傳片罷了!
《舌尖上的中國》以個人的視角,揭示個人與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族群的飲食經(jīng)歷與龐雜沉厚的中國飲食文化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這些個人多數(shù)是普通人,不是專業(yè)廚師,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們不是飲食技術表演者,也不是群眾演員,而是參與者,是主角,展現(xiàn)的是他們的生存、情感和命運。所以“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
正是他們,眾多的個人,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常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舌尖是個人的,中國則是共同的。眾多人的舌尖構成中國人的共同飲食體驗,從味蕾到故鄉(xiāng),從個人的故鄉(xiāng)到眾人的故鄉(xiāng)——就成為了“中國”。超越美食,那些細節(jié)與溫情,喜怒與哀樂,讓觀眾不得不贊嘆:多可愛的中國!
從這個意義上講,《舌尖上的中國》也為“愛國主義”這樣宏大的主題探索了“宣傳”“灌輸”的視角!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仿佛一夜之間,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轟動了。
本來,近幾年的經(jīng)驗使我對中國的影視行業(yè)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兒都持續(xù)一種謹慎的敬鬼神而遠之的態(tài)度,可鑒于這次的導演是央視著名紀錄片導演、吃貨、有色人種、網(wǎng)絡名人陳曉卿老師,倒使我實在鬧不清楚這部片子的紅火究竟包內(nèi)含多少誠意,又有多少營銷的成分在內(nèi),于是毅然決定,還是先看一看再說。
平心而論,片子拍得并不沉悶,甚至用“引人入勝”的考語來形容也不算謬贊,但幾集看過,隱約總覺得什么地方差著點兒意思。于是扭頭問一同觀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猶豫的說了句:主題很散......是嘛,主題很散。一共七集,雖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題,但有很多資料總覺得似乎是強扭到一齊,關系并非那么緊密和理所當然,而有些資料又是重疊的,重復的,有些東西明明就是累贅,看著冗長又剩余,這些東西,給熟悉中國的我們看起來,似乎理解起來毫不費力,因為講述的都是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故事,有很多時候,還會因為各種鄉(xiāng)愁引爆淚腺,但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到達同樣的效果。常年在國外,我們也都喜歡看各種紀錄片節(jié)目,所以看到類似的節(jié)目,總是免不了會設想一下,假如同樣的題目,discovery會怎樣拍,BBC會怎樣拍......比較之下,其間確實還是有高下的分別,不論是地理類,人文類還是歷史類節(jié)目,哪怕分支劇情再復雜,并行線索再繁瑣,BBC的紀錄片總是會給人一個很清晰的線索,相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們小學時候應付差事的作文,各種含混不清,各種眉毛胡子一把,各種泥沙俱下,各種一鍋亂燉,但是不要緊,最后總會喊出一個時代的最強音用來總結了賬,統(tǒng)一主題。
全集看下來,還讓我發(fā)現(xiàn),拋開那些令人感動的選題優(yōu)點之外,這部片子的的確確是央視嫡傳,有著最純正的新中國紀錄片科班印記,又帶著明顯的舊中國血統(tǒng)淵源。確切的說,就是高高在上,假裝親民;宏大敘事,空洞造作;裝神弄鬼,語焉不詳。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實卻又是游離的,其游離的神色,恰與魯迅在一開始調(diào)侃的`“船上文豪”感慨農(nóng)家之樂時的姿態(tài)相似仿佛;而解說詞中,類似“這不僅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边@類莫名其妙的屁話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裝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這類用詞究竟出現(xiàn)過多少次,心里也就會有數(shù)了。在第三集“轉化的靈感”中,按說發(fā)酵過程的生化原理本該是這部紀錄片的一個重頭戲,但在這部分當中,科學的理性成分被“中國人最早利用發(fā)酵菌”“發(fā)酵菌歡樂的歌聲”“中國人能從黃酒中品出剛柔兩重境界”這類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彌漫、民粹主義的解說詞徹底湮滅了,從而使一部本能夠很精彩很理性很純粹的紀錄片,變成了一部夾帶超多民族強心劑和興奮*成分的宣傳片。尤其令我難以承受的,是幾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現(xiàn)的那些刻苦勞動的普通人,應導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張張笑臉,那些笑臉
是滿含誠意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題外之意卻讓我不忍卒讀......
在看片過程中,另有一個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圍的人,看過之后的反應是很餓,似乎只有我感觸的是中國民生的多艱。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現(xiàn)的央視員工一家,似乎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離鄉(xiāng)背井,承受著極繁重枯燥的勞動,45歲仍要重裝潛水,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團聚,而收入比較與他們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比較BBC所做的一些人文類節(jié)目中,那些保留傳統(tǒng)技藝的西方古老手工業(yè)者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只能說是在生存的邊緣掙扎,由他們手里生發(fā)出來的財富,絕大部分被流通環(huán)節(jié)攫取,極端的狀況下,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甚至無緣享用從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價的那些美食。而他們對著電視所說的套話,竟是對這種狀況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個正常的人,應對這種狀況很難感到自豪,但他們的那些話說出來,聽上去卻是那么的誠懇,我想,正如這部片子的整個基調(diào)一樣,這真是一種有央視特色的誠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除了美食和親情之外,這一集電視片中還讓我們看到農(nóng)夫、麥客、漁民和養(yǎng)蜂人的辛苦勤勞和樸實無華,農(nóng)民工和留守兒童分別時的酸楚和遠離后思念,具有遠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趕場為主顧割麥的麥客們,因為收割機械的競爭也許會成為最后一撥職業(yè)割麥人,這個古老的行業(yè)逐漸會退出歷史舞臺。在機械競爭面前失去賴以掙錢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機會,雖然有些許的悲涼,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人們通過勞作獲取食物或自足或賣出以維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勞在片中隱約可見一斑,觀者雖不至于“長嘆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會發(fā)出“哀民生之多艱”的慨嘆也不為過,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類節(jié)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實系民生!
第一集一個讓我感動的情節(jié)是,漁夫楊世櫓捕捉彈涂魚的場景。彈涂魚又名跳跳魚,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時間才能練就這一絕技。楊世櫓在捕魚的時間,在遠處觀望的女兒佩服地說:“爸爸,你老厲害咧。”楊世櫓不無驕傲地回答:“當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倍嗝礃銓嵉脑捳Z,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爸爸帶著我和哥哥出去釣鱔魚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讓我唏噓感嘆。父親是家鄉(xiāng)農(nóng)具廠的木匠,但也是釣鱔魚的高手。爸爸釣鱔魚一方面是為我們?nèi)齻孩子補充營養(yǎng)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時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賣,換點零錢貼補家用。哥哥和我后來都成為捕魚撈蝦釣黃鱔的好手,也是跟著父親耳濡目染學習的結果,F(xiàn)在父親已逝,我們也都在養(yǎng)育著自己的孩子,靠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來為他們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們眼里“能干”的父親也是我們的目標。
這一集中另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jié)是,養(yǎng)蜂人老譚的.妻子在他們星夜轉場到下一個放蜂地的時候不無感概地說:“養(yǎng)蜂的樂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約束,我們就是享受這點自由!。養(yǎng)蜂人工作的餐風露宿和遷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處漂泊的自由自在這一點卻又讓人心生羨慕而心馳神往。作為一個咨詢顧問有時候也有老譚妻子類似的感覺,從內(nèi)心深處我珍視職業(yè)上的自由。作為一個領域?qū)<遥梢员黄髽I(yè)或者同行邀請參與他們的咨詢項目并提供專家建議,這樣就可以服務于更多的客戶,而不是局限于一家企業(yè)或者自己公司的客戶,也是一種更自由更有價值的選擇。但有時候頻繁的差旅所帶來的漂泊感也讓人時生煩惱。除了少數(shù)命運之神的幸運兒,安逸舒適和自由自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據(jù)個人的需要和偏愛而取舍和選擇了。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說:我們正經(jīng)歷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xiàn)。我們在關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中國有句古諺: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當人們衣食無憂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對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的追求。“無自由,毋寧死”的聲音曾經(jīng)振聾發(fā)聵,生存和自由,同樣重要,不過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漸進,正處于這個轉變過程中的中國現(xiàn)在可以說是亂象環(huán)生,不過人們珍視自由、追求夢想的那一天也不會太久遠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國的熱播,引起了全國人民對“吃”這個詞的連鎖反應——關于美食,關于中國文化,關于吃的歷史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由這部紀錄片引發(fā)的“舌尖體”也在網(wǎng)絡上流行起來。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美妙絕倫的視覺饕餮盛宴的同時,也喚起了觀眾和我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這個片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年過七旬的魚把頭,在嚴寒中起早貪黑的張網(wǎng)打魚,并在除夕夜當晚,與家中大廚一起,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魚宴,也為觀看紀錄片的觀眾送上了一次絕美的視覺享受。
這部記錄片的結構是傳統(tǒng)的繪圓法結構,即紀錄片的主題就是一個圓心,以這個主題為圓心,不斷地向外擴充內(nèi)容。這一集的主題是“自然的饋贈”,整集片子的畫面內(nèi)容都圍繞著“饋贈”二字展開,片中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帶給我們豐富的物產(chǎn)——蓮藕,東北的大魚以及海魚等等。所有的內(nèi)容都圍繞在主題這個圓心的周圍,將主題不斷地擴展和充實。
隨著記錄片藝術的不斷改革進步,現(xiàn)在的紀錄片不再僅僅追求對一個完整事件的全稱跟蹤記錄,而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追求紀錄片主題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運化,即紀錄片的主題通過一個完整的故事去呈現(xiàn),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個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運發(fā)展。在漁船的船長帶領著他的船員們出海捕魚的那個片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重擔在身的船長,他一個人的決定掌握了周圍所有人的命運,他的決定就決定了能不能捕到魚。在這一部分中,導演將人物命運化刻畫的非常的好。第一次打撈,撈起的漁網(wǎng)中竟然沒有魚,而是只有幾只水母,這也就宣告了這次捕魚的失敗。在這里,捕魚失敗是導演有意再造的一個喜劇性場景,其目的就是為了無限的放船長在捕魚失敗后的焦慮和迷茫,從而增強影片的戲劇性。從這一個事件中,就將人物的命運感體現(xiàn)了出來,為觀眾留下了懸念和遐想的空間。導演對于人物命運感的成功塑造,也給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讓觀眾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時也參與到片中人物的命運中去。導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與食物本身無關,但卻是一種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導演對于人物的刻畫也比較細致入微。這部紀錄片看似是一個講述中國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種美食的背后,都站著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東北全魚宴的背后,是那個掌握著所有捕魚者命運的魚把頭。導演在刻畫這個人物時,通過用近景、特寫拍攝了很多魚把頭的表情與動作,展現(xiàn)了這個人物的內(nèi)心變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魚時魚把頭鎮(zhèn)定的表情;在買福字買對聯(lián)時,臉上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除夕夜,與家人一起吃全魚宴,臉上則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導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細微變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內(nèi)心的心理變化,完整的刻畫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對細節(jié)的塑造可以說是細致入微,在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去表現(xiàn)那些精致的食物。在魚把頭家里制作全魚宴的過程中,特寫鏡頭無處不在——家中大廚用刀切魚的動作,用手拌餡料的動作,包餃子的動作,都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去重點展現(xiàn)人物的行為過程,讓觀眾能更近距離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動作;在做菜的過程中,在全魚宴的餐桌上,也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去表現(xiàn)特定的有表現(xiàn)力的東西,以展示表現(xiàn)食物的色澤與細節(jié),這樣近距離的觀察,能讓觀眾更加有品嘗欲。在拍攝這些特寫鏡頭時,導演與攝像也非常注重用光,選擇好的光線條件去拍攝,這樣更能夠為食物的表面增色,達到一種美輪美奐的效果。細節(jié)的刻畫不光只是在畫面上,在音響方面的細節(jié)處理也是非常的成功的。捕魚時漁網(wǎng)的聲音,馬在冰面上跑的馬蹄聲,制作全魚宴時的切魚聲,煎魚時鍋里發(fā)出的油聲,都被導演有選擇性的錄制下來并放大,讓觀眾能更加真實的感受到這些動作的真實,仿佛是身臨其境。
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所說:他是懷著一種對事物的情感和敬意來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也是用畫面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于事物的故事,更是關于時間空間、關于文化以及關于情感的中國味道。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最是那一口吃食,流轉縈繞,生生不息。最是那一舌觸蕾,包裹吸吮,孜孜不倦。最是那一喉味道,葉落歸根,癡癡不悔。
千呼萬喚使出來的《舌尖兒2》終于在20xx年4月18日晚9點,羞答答的掀開了蓋頭。
老話說,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的基礎是各類食物的能量、營養(yǎng)補給?可匠陨,靠海吃海,不單體現(xiàn)了人們飲食習慣的巨大差異,也道出了食材分布各從其屬的特點。比如,你想吃哈密瓜,一定會聯(lián)想到新疆,想吃牛羊肉,蒙藏地區(qū)是不二之選,想吃熱帶水果,那三亞又是你忽略不了的坐標。尋常人家也有傳世美食,帝王將相也有難舍美味。吃,從來就是件離不了人的事兒,《舌尖兒上的中國》把吃這件事兒,放在了電視的案板上,只待品賞。
依舊是水墨古韻風的開卷,隨著卷軸推展開第一集的主題,腳步。片中串聯(lián)了原始森林野蜂蜜、陜西小麥、浙江海鮮、江西野生小花菇、東海望潮和跳跳魚、山東大煎餅、云貴高原苗族的雷山魚醬,福建泉州蘿卜飯這些食物,由食材和食物牽扯出一撥人,這撥跟隨食材而顛沛流轉的人身上,背負了各式酸甜苦辣的故事。忘不了《舌尖兒1》通過對食材尋找、加工、食用的挖掘紀錄,呈現(xiàn)出來的那份對自然饋贈的深深感恩和感動,它讓這份情感在心內(nèi)積蓄了足足一年。第一季舌尖兒留給我一個感悟,即:若在某種食材的前面,加上一個地名作為形容詞來修飾的話,應算是人們對其莫大的敬重,也是其莫大的光環(huán)榮耀,且這份榮耀無關權錢地位,僅是感人至深的情懷。
全球一體化發(fā)展的劇變中,中國城市化進程也不甘寂寞的飛速前進著,人,作為最微小的推動力單位,無法逆流而行,回身看看留守在身后故土的孩子和老人,他們思念外出務工的爸媽或兒女,卻又無力挽留。
《腳步》一集中,鏡頭用食物作彈跳點,勾畫出食物與人的牽絆,味道與思緒的關聯(lián)。
這節(jié)關于食物和人的故事中,麥客和苗族小姑娘的經(jīng)歷最令我動容。麥客,作為中國古老的職業(yè),在機械化和效率競爭的當代社會,被收割機隆隆前進的滾輪猛烈的沖擊著,也隨著那輪轍,走近一撥撥即將被收割殆盡的命運。常想為何總說現(xiàn)在人情冷漠,從前是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溝通,這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帶著一定情愫在內(nèi),機械化廣泛推進的普及的今天,人們越多的面對機器,就愈發(fā)的冰冷無情?墒枪I(yè)革命和科技進步,是歷史前行必然的結果,我們在這過程里得到了一些,也終會失一些。具備人文情懷的手藝、職業(yè)、古跡越往后走,就越適合被陳列近博物館,放進玻璃櫥中供腳步匆匆來不及停歇的人們,偶爾駐足懷念感慨一翻。
城市化進程披星戴月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農(nóng)村勞動力涌進城市,他們也許并不奢望能夠在城市中擁有什么,他們可能僅僅是祈愿通過自己的雙手,帶給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一份穩(wěn)定的生活。用自身的舟車勞頓和顛沛流離,換來身后家族城堡的牢固。不走,就只能望著一畝三分地嘆息勞力換不來對等的報酬,看著自家孩子重蹈祖祖輩輩走不出大山的覆轍;當面對兒女迎接自己回家時的眉飛色舞和送別自己時的空聊落寞對比,加之手捧兒女為自己準備的一小壇魚醬,淚,陡然酸楚流進心室。如果親耳見到女兒抽泣著說:“爸爸媽媽他們回來我很開心,但是我知道他們又要走。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睍粫文c都碎落一地?無從拾起。
作為一名拋棄電視至少有八百年的觀眾,居然頗具儀式感的`在還有三分鐘開播的時候,屏住呼吸,目 不斜視的守在被打入冷宮良久的電視前。因為深知,美食不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場讓人百感交集的普渡。
某種程度上,小時候吃過的味道,會是一個人一生都割舍不掉的故鄉(xiāng)記憶的一部分。不論你身在何方,小時候你最喜歡的那個味道由口入胃,便好像自己也跟著這味道回到了家里。在路途上不停歇流轉的食材,在非本鄉(xiāng)人來看,只不過是一道嘗鮮的菜肴,但對于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來說,輾轉得來的家鄉(xiāng)食材,意味著思鄉(xiāng)之情的安慰和故土親眷的接連。
食物之味的牽引,拴著我們每個人異鄉(xiāng)客的胃,掌控我們每個漂泊者的腦,在味蕾與家鄉(xiāng)的味道相遇那一刻,胃得到寬恕,腦得到重啟,安慰和思念蕩漾開。感動和懷戀交織盤亙,千里之外的至親曾留給你的飯食味道,就這么輕易,成了餌,掛上了鉤。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我是一點都沒看過的,但是老是聽見周圍人的夸獎和贊美,所以我就想看看這到底是怎樣一部紀錄片,是不是像大家說的那樣精彩。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昨晚21:00在中央一套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第一集《腳步》。
看完之后內(nèi)心真的是蠻感動的,是因為美食的美好,更是因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風情。片子雖然是記錄美食的,但是中間穿插的人文情懷,我覺得特別好!美食和人文搭配的渾然天成,更有人情味、更真實,既能突出勞動人民樸實和可愛,還能彰顯勞動最基層人民存在的一些社會現(xiàn)實。如果只是一味描述美食的食材、加工過程和最后的成品,單調(diào)又失情感,倒成了一部空洞的純粹美食記錄片了。
一、中國傳統(tǒng)的美食真是一絕 讓人垂涎三尺的美食(這里不得不贊美一下攝影師的水平,拍得真的特別好)都是來自最平凡的鄉(xiāng)野民間,并沒有來自城市里高檔的大餐廳里。無論是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馬家制作的蜂蜜粥(具體名字記不清了)、四川養(yǎng)蜂夫婦老譚家的豆花、陜西寬寬的勁道的褲帶面、苗家的雷山魚醬 、山東的大蔥卷餅、還是福建泉州蘿卜飯都是來自最平實的鄉(xiāng)間勞動人民之手,感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 把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沿襲的這么美好!
二、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良作風得以繼承
相比于美食,《腳步》中的各個人物的故事更讓人感動,親人間的溫情是最難以言表的,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天麻的藏族小伙白馬為了弟弟上大學給弟弟湊學費,替父母減輕負擔,上山挖靈芝。為了慶祝弟弟即將上大學,白馬送給了弟弟一份特別的禮物——天然的
蜂蜜。然而這美味營養(yǎng)的蜂蜜竟然在一顆幾十米高的大樹上(這相當于十多層樓房的高度),白馬就是靠著樹藤的纏繞和用斧子在樹上刨下的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概用了四個小時才到達樹冠。為了取得蜂蜜,白馬擺脫樹藤,在樹冠上慢步行走,點燃熏草(為了防止馬蜂蜇咬),最后到達了蜂窩,取得了蜂蜜?吹桨遵R去蜂蜜爬那么高的大樹,我真的挺害怕的,太危險了。但是哥哥為了送弟弟這份特殊的禮物,寧愿冒險前往,親情的力量就是這么強大。四川養(yǎng)蜂老譚夫婦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一年11個月在外四處漂泊養(yǎng)蜂,這一養(yǎng)就是二十多年,父母的漂泊才換來了兩個孩子在家的穩(wěn)定生活。夫妻間的相互包容、忍讓和愛,讓老譚夫婦覺得哪里都可以是家。有付出才有收獲,想得到美味的蜂蜜、想讓兒女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就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辛勤勞作,說明了可愛的勞動
人民一直在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艱苦奮斗和腳踏實地的作風。
三、彰顯存在的社會問題 片中也反應了一些社會問題:在廣東打工李建英的父母半年來只能在收割玉米的時才能回家小住半個月,在這半個月里,在收割玉米的同時,一家人全體出動制作雷山魚醬,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女兒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這樣的巨變產(chǎn)生了更多的留守兒童(中國留守兒童的總數(shù)竟然和英國的總人數(shù)是一樣的),他們?nèi)鄙俑改傅年P愛,很有可能出現(xiàn)心理等問題,有什么辦法能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行走在秦嶺北麓平原的職業(yè)麥客一天只能割一畝多的麥子,最多掙200元錢。然而機械割麥機割一畝地麥子時間很短,而且才100多元。長此以往,中國傳統(tǒng)沿襲下來的麥客就會慢慢消失。我覺得機械效率雖高,但是可能遠不如人們在麥田地邊割麥便聊天更有人情味。而且,這些“被淘汰”的麥客也失去了季節(jié)性的“工作”,沒有了收入,只能靠其他的打工方式賺錢。 社會的進步可能會使一些傳統(tǒng)消失,但是真的不希望幾十年之后再也看不到中國的傳統(tǒng)風土人情了。 希望這些美好的傳統(tǒng)能一直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就像我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一樣!
中國人“無論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不僅是味覺和視覺的沖擊,并且從這部紀錄片拍攝方法和電視解說詞等專業(yè)制作手法上面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借鑒的。紀錄片往往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種“侵入式”的方式在逼迫我們在接受紀錄片所傳達出的信息,往往我們會很難接受到紀錄片中所傳達出的一些深刻的含義。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美食,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我們中國的地大物博和全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在時下中國的平常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層面上的東西。《舌尖上的中國》所傳達出的深刻含義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我們在欣賞紀錄片的美食時更要注意紀錄片所傳達的信息。
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的紀錄片拍攝的方法,在解說詞方面上,語言更加的平和,畫面上傳達出的信息我們在觀看時都能夠深深地體會到。特別能感受到時代變遷下,中國人民的那種質(zhì)樸的'氣息能夠深深地感染者每一位觀眾,他們對待生活上面總是那么的簡單,就是能讓日子過得更好,簡簡單單的過好每一天的的生活,大家并沒有因為時下浮躁的氛圍而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許多看似很通俗的話,這些話往往很直白但是這些話卻是那么的真實,往往最質(zhì)樸的話語就能打動我們的內(nèi)心。
這部紀錄片比起以往的紀錄片,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從畫面上來看反映都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事物,這些事物雖然看似很平淡,但是更能顯示出紀錄片所想表達的含義!渡嗉馍系闹袊凡粌H僅是介紹美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了解我們生活中存在的許許多多讓我們覺得幸福的事,這些事就包含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例如制作“黃饃饃”、采摘“竹筍”、挖“蓮藕”等等。我們看到了許多美食制作過程讓我們內(nèi)心感動很多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國》同期聲的運用給整部紀錄片增色不少。特別是一些方言的運用,讓我們感受到了這部紀錄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紀錄片中的人們在制作美食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的興奮,他們的心情都可以表現(xiàn)在他們的言語中,這些看似非!巴痢钡姆窖噪m然我們都聽不懂,但是語言的表達讓我們都很好的了解到制作美食的過程中,人們是非常享受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這些的同期聲都十分的接地氣,這部紀錄片不是一味的高談闊論,在聲效方面,同期聲會讓我們覺得很平和,這樣讓我們很快的融入到紀錄片的觀賞中。
在這部紀錄片中電視解說詞和畫面以及聲效都配合的非常的好,所以在《舌尖上的中國》推出之后,獲得了很大的反響。這部紀錄片的的成功有很多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制作紀錄片的時候,一定要要注意畫面與電視解說詞的搭配。不能讓畫面或者電視解說詞蓋過對方。另外下聲效方面,事后的配音有時不如同期聲所帶來的反映好。紀錄片的制作我們不僅僅要把電視解說詞和畫面相互銜接,更重要的是從畫面和聲效以及解說詞中體現(xiàn)出一部紀錄片的主題和所蘊含的的含義。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我想說《我的團長我的團》是近年最好的小說,它在開頭寫潰兵的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這么一段,一幫爛兵痞突然決定要做一頓豬肉燉粉條——
死東北佬的表情在忽起的蒸汽升騰中變得柔和起來,他閉上眼,深吸,我忽然覺得被蒸汽濡濕了的那張臉屬于一個想家的孩子。他睜開了眼,看著鍋里,也用樹枝翻騰著鍋里,又變得怒氣沖天,好像隨時要打折了誰——然后他發(fā)表了一篇長篇詩作:
“這是他媽豬肉燉粉條嗎?豬肉燉粉條不是這樣做的!好好一鍋子全讓你們死關里人給禍禍啦!咋不放醬油呢?醬油招你們?nèi)悄銈兝?你們跟白菜有仇啊?整這么大鍋子白菜梆子?粉條啊!我的媽耶!沒土豆粉也就得了,煩啦你那整捆子死地瓜粉條全擱進去啦?你個土豆腦袋欠削啊?豬肉呢?豬肉跟醬油叫小日本搶光了?搶回來啊!天爺噯,東北的豬肉燉粉條哪兒是這么做的?你們整這一鍋子是他媽粉條子白菜湯啊!”
看這一段的時候我笑得前仰后合又感動不已。食物的記憶能讓顛沛流離的人落地生根,行尸走肉有了魂,一幫爛人廢物因此得了救贖。我對蘭曉龍的這個設定萬分信服。
莼鱸之思到底太風雅了。舌尖上的故國實在要粗糲得多。匈奴人退走漠北,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一食一色,草原民族看得最簡單透徹。可是焉支山還有發(fā)菜,李漁尊為“河西物產(chǎn)第一”,說“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絲、鹿角菜”。哀歌里沒提,大概那時候匈奴民族還不大會吃這種東西。
這是漢族得勢的時候,后來兩宋積弱,北地拱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記過這么一個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jié)人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瘬]涕而去!币话踝佣蕠忌胶又,而至于悲慨揮淚,這個故事比“家祭無忘告乃翁”還催人涕下。
幾年前跟一個廣東的老華僑吃飯,老人家青年攜妻子去國,在美國開畫廊,賣國畫,算是有所成,老大歸來,走路說話都在哆嗦。桌上端來一盆白斬雞,滿頭白發(fā),一直沉靜不語的老太太忽然使勁拍老頭的胳膊:“誒誒,走地雞呀!”飛快地夾一塊給老頭,又自己夾一開,連筷子頭一起吮在嘴里,閉眼,滿臉都是笑,嘆一口氣:“好好味喔!
那一瞬間滿桌的年輕人互相看看,臉上都是很溫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認我那會兒想起的是辣椒炒蝦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燒雞。
這是舌尖上的故鄉(xiāng),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xiāng)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我毫不介意去愛別人的故鄉(xiāng),譬如菌子的云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
意識形態(tài)或者利益立場千差萬別,總歸舌尖上的中國才是我們的,有靈魂的中國,只有在這個問題上,古今左右海峽兩岸內(nèi)外蒙古都有徹底達成共識的可能。
基于這一共識,我認為中國的領土神圣而不可分割,其中一些譬如沙縣、成都、廣州、沙灣、昭通、金華、桂林、德州更加神圣而不可分割。
沒有豬肉燉粉條的東北不是東北,沒有火腿的金華不是金華,沒有龍井蝦仁的杭州不是杭州,不能好好吃的中國也就國將不國。
誰不讓我們踏踏實實的吃,就咬死他們。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tài)。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不僅展現(xiàn)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進一步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記錄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渡嗉馍系闹袊废蛴^眾展示傳統(tǒng)農(nóng)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tǒng)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xiàn)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傳承手藝的人,所以該片的創(chuàng)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是紀錄片的主題,也可以讓觀眾通過美食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傳承,了解中國社會文化。
對于“吃”,我一直是有著極大興趣的。因為除了自己是個吃貨之外,我對于做菜,興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國》里那些講述普通人勞動和吃東西的內(nèi)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給人的感動,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觸動了現(xiàn)代人的心靈最深處,欣賞片子的過程中,會讓人忘記現(xiàn)實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當中。一個食好和歷史,甚至一個或幾個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關聯(lián)上。細節(jié),過程的展示,真實的展示每個事物變化的過程?梢猿缘,但制作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 中國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在吃中分享快樂,比瞻仰幾千年的遺物來得更有人情味一點。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不是那種奢侈的滿漢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這是比較吸引觀眾的一點,因為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里,都會以一個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視角入手,來了解每一款食物的制作過程,畫面精致而優(yōu)良,讓觀眾充滿食欲。每一種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鮮十足,不得不勾起人們的味蕾。另一方面,從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讓這部紀錄片更增加了真實性和親切感,更添加了幾分純真,樸實……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艷了。不得不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為一部高質(zhì)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片子也著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xiàn)今什么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陜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制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面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為中國8億農(nóng)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與生俱來的割舍不斷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yǎng)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qū)還有人,那么這一地區(qū)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xù)幾個深夜,讓無數(shù)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為紀錄片,它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xiàn)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復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jié)目中看到的 “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輕松快捷的敘述節(jié)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地區(qū)的人吃什么,這其中涵蓋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系已經(jīng)達到密不可分的境界!渡嗉馍系闹袊酚靡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lián)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tài),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zhì)樸的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那些貫穿于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對于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還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nèi)截然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xiàn)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為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饑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xiàn)在你面前。
。3)轉化的靈感。由豆腐、到酒、到醬,再到泡菜,那芳香濃郁的味道令人難忘。一壇壇、一罐罐的發(fā)酵,敏銳又果斷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礙,營造了條件,把握了機緣,經(jīng)歷了失敗。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術,轉化的靈感是最大的智慧!
。4)時間的味道。腌臘、風干、糟醉、煙熏,蘊藏著中華民族對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鹽的味道,它來自時間,也來自人情。它已經(jīng)在漫長的歲月里和故土、鄉(xiāng)親、念舊、勤儉等感情交雜在一起,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滋味,哪個是情懷!
。5)廚房的秘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tǒng)文化相比,中國的菜肴更講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變化到菜式的變化,水火本是兩家人,對立卻又互相牽制,對于廚師而言,水火關系的.調(diào)控,是他們技藝的展示。而廚房的秘密無非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6)五味的調(diào)和。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評定一道“藝術”的關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獲,是被認定的喜悅與幸福,不僅僅是對一道菜,更是一位廚師,一種文化的認可;苦是苦盡甘來,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認同;酸是不堪糾纏而難以言說的苦難,然而在菜里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畫龍點睛”之筆;辣是堅韌與果斷,尤以川菜聞名。
。7)我們的田野。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不管是糯稻、海參、河蟹、芋頭、青稞,農(nóng)田還是菜園,不同地域的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zhì)樸美味的食物。“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看天!”從餐桌回歸大地,頗似頭尾呼應的手法,也為《舌尖上的中國》畫上圓滿的句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fā)展與保護關系到一個國家文化發(fā)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發(fā)展與保護不同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廚師等級,不分國界的,但是請別在接納他國美食文化的同時,丟棄了屬于你自己的鄉(xiāng)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3
用三句話評價《舌尖上的中國2》
1、美味只能來自鄉(xiāng)野;美味與民俗共傳承。那些舌尖上的味道,是平凡樸實的雙手所創(chuàng)造;而那些摩肩接踵的熙來攘往,也無非“賺生活”的辛苦與疲勞。真正的美味,不是五星級大廚的烹飪,抑或時代潮人的午后甜點;而是生活的滋味。
2、與其說食材的索取是人類接受大自然的饋贈,不如說是人使盡十八般武藝,對每一寸土地殘忍地剝削。
3、即便是吃也要吃出文明的深度。與其說這是一個專屬于美食的游記,倒不如說這是一次對民俗與文化饒有滋味的思考。
如何做文藝的吃貨
舌尖上的中國,我認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訴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訴你,怎么吃,和誰吃,在哪里吃,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為數(shù)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哭的人,不是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為了他的那一句家鄉(xiāng)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難以想象的動人,頑固,竟然都可以成為味道的形容詞,我們這才不止一次的覺得,原來,味覺也是情的來源。加上背景永遠“勾人”的男聲,畫面的質(zhì)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給人身臨其境和心曠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謂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當看到為生計奔波,遠走他鄉(xiāng)的國人的時候,誰沒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帶入了進去,誰沒有設身處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遠遠不止是吃那么簡單。這部超脫了紀錄片意義的紀錄片實在是給人了大于更實際的現(xiàn)實的震撼。雖然你知道這是擺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張淳樸的臉上的每一絲感情,都是不摻假的真實。偶爾的背景音還是在不斷的提醒著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雖然傷感,可是越是這樣,傳遞出的人文關懷也就越加的濃烈,不同于那些新聞里的,法制頻道里的念白,人們在這種打開心靈和感官,專注于感受的時候,傳遞出的這樣的情懷,這樣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爸爸,你太厲害了!
“當爸爸的很能干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xiāng)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tǒng),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異樣的感動,不管腳步有多遠,心永遠都朝著故鄉(xiāng)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難,都要記得一種永恒的感動,家,是最最溫馨的港灣。
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不然就不會美食當前還有時間拿著手帕紙流淚。但是我是個有感情的文藝的吃貨,所以,舌尖就是這樣的,在每一個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之間,把不僅僅是如何吃,更加是對于中國的熱愛,對于社會的關愛嗎,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全部勾引出來,讓你欲罷不能,又沉醉其間。
所謂的根正苗紅,若是做到這樣,倒也真真是,不負恩澤。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4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jié)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溫暖的鏡頭記錄著繁復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們漫漫回鄉(xiāng)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著美好的象征,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通過鏡頭的記錄,帶著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蘊含著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嘗日日沖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隨著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xiàn)出來。當大都市里日漸被洋節(jié)日侵占的時候,鄉(xiāng)野民間卻還保存著年節(jié)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shù)牧曀住?/p>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直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每當細細讀起來這首有趣的民謠,心里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梢再I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于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卷、餃子就著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風干臘腸;蛟S,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jīng)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仿佛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著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shù)。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jié)日迷得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屬于我們自己的春節(jié),卻在年年的“越來越?jīng)]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可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閑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于春節(jié)最大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閑暇也有心情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jié)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赐觌娪昂螅芏嗳司墼谝黄鹩懻摗渡嗉馍系男履辍肥沁m合吃飽了看,還是餓著肚子去看?有人說,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說,還是餓著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jié)奔馳的火車上,期盼著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
仿佛一夜之間,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轟動了。
本來,近幾年的經(jīng)驗使我對中國的影視行業(yè)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兒都保持一種謹慎的敬鬼神而遠之的態(tài)度,可鑒于這次的導演是央視著名紀錄片導演、吃貨、有色人種、網(wǎng)絡名人陳曉卿老師,倒使我實在鬧不清楚這部片子的紅火究竟包含有多少誠意,又有多少營銷的成分在內(nèi),于是毅然決定,還是先看一看再說。
平心而論,片子拍得并不沉悶,甚至用“引人入勝”的考語來形容也不算謬贊,但幾集看過,隱約總覺得什么地方差著點兒意思。于是扭頭問一同觀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猶豫的說了句:主題很散。。。。。。是嘛,主題很散。一共七集,雖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題,但有很多內(nèi)容總覺得似乎是強扭到一起,關系并非那么緊密和理所當然,而有些內(nèi)容又是重疊的,重復的,有些東西明明就是累贅,看著冗長又多余,這些東西,給熟悉中國的我們看起來,似乎理解起來毫不費力,因為講述的都是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故事,有很多時候,還會因為各種鄉(xiāng)愁引爆淚腺,但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常年在國外,我們也都喜歡看各種紀錄片節(jié)目,所以看到類似的節(jié)目,總是免不了會設想一下,假如同樣的題目,discovery會怎么拍,BBC會怎么拍。對比之下,其間確實還是有高下的分別,不論是地理類,人文類還是歷史類節(jié)目,哪怕分支劇情再復雜,并行線索再繁瑣,BBC的紀錄片總是會給人一個很清晰的線索,相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們小學時候應付差事的作文,各種含混不清,各種眉毛胡子一把,各種泥沙俱下,各種一鍋亂燉,但是不要緊,最后總會喊出一個時代的最強音用來總結了賬,統(tǒng)一主題。
全集看下來,還讓我發(fā)現(xiàn),拋開那些令人感動的選題優(yōu)點之外,這部片子的的確確是央視嫡傳,有著最純正的新中國紀錄片科班印記,又帶著明顯的舊中國血統(tǒng)淵源。確切的說,就是高高在上,假裝親民;宏大敘事,空洞造作;裝神弄鬼,語焉不詳。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實卻又是游離的,其游離的神色,恰與魯迅在一開始調(diào)侃的“船上文豪”感慨農(nóng)家之樂時的姿態(tài)相似仿佛;而解說詞中,類似“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边@類莫名其妙的屁話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裝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這類用詞究竟出現(xiàn)過多少次,心里也就會有數(shù)了。在第三集“轉化的靈感”中,按說發(fā)酵過程的生化原理本該是這部紀錄片的一個重頭戲,但在這部分當中,科學的理性成分被“中國人最早利用發(fā)酵菌”“發(fā)酵菌歡樂的歌聲”“中國人能從黃酒中品出剛柔兩重境界”這類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彌漫、民粹主義的解說詞徹底湮滅了,從而使一部本可以很精彩很理性很純粹的紀錄片,變成了一部夾帶大量民族強心劑成分的宣傳片。尤其令我難以承受的,是幾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現(xiàn)的那些刻苦勞動的普通人,應導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張張笑臉,那些笑臉是滿含誠意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題外之意卻讓我不忍卒讀...... 在看片過程中,另有一個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圍的人,看過之后的反應是很餓,似乎只有我感觸的是中國民生的多艱。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現(xiàn)的央視員工一家,似乎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離鄉(xiāng)背井,承受著極繁重枯燥的.勞動,45歲仍要重裝潛水,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團聚,而收入對比與他們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對比BBC所做的一些人文類節(jié)目中,那些保留傳統(tǒng)技藝的西方古老手工業(yè)者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只能說是在生存的邊緣掙扎,由他們手里生發(fā)出來的財富,絕大部分被流通環(huán)節(jié)攫取,極端的情況下,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甚至無緣享用從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價的那些美食。而他們對著電視所說的套話,竟是對這種狀況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個正常的人,面對這種狀況很難感到自豪,但他們的那些話說出來,聽上去卻是那么的誠懇,我想,正如這部片子的整個基調(diào)一樣,這真是一種有央視特色的誠意......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2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2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6-2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5篇01-16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通用20篇)09-17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03-13
《地球上的星星》觀后感10-23
中國機長觀后感12-22
《中國機長》觀后感02-03
贏在中國觀后感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