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jié)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
學完課文后,我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并課外搜集閱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fā)而有所發(fā)明的文章,或?qū)懸欢卧捊榻B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
但課后仔細想想,還是有一些不足:
1、教學用語不夠凝練。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語要準確、簡潔、生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感覺用語不夠生動簡潔,課件已經(jīng)顯示很清楚的問題,我還要反復的重復,不但自己累,還浪費寶貴的時間。其實學生一看就懂。
2、教學靈活度還不夠。比如,在學習“打掃”森林這篇小文章,在集體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經(jīng)提到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如果破壞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就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晌覅s沒有抓住這個契機,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其中的緣由,只是稍做點撥,沒有深入的交流感受。
通過這節(jié)課,我也深深的體會到,課堂上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發(fā)言,并靈活的從中抓住要點,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來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真正覺得有趣味,有收獲。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2
《大自然的啟示》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沖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jié)構(gòu)進行教學。學生的.潛心會文、自悟、自得和老師的相機點撥,適時指導,和諧統(tǒng)一。
我覺得本課的最大應該讓學生自由辯論,聯(lián)系上下文,談談自己對向?qū)У目捶。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我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來談談向?qū)в袥]有做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學生們敢于大膽發(fā)言,課堂上出現(xiàn)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為向?qū)ё龅膶,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說向?qū)ё龅牟粚Γ荒芤誀奚鼛资挥數(shù)纳鼮榇鷥r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為向?qū)У淖龇扔袑Φ牡胤剑灿胁粚Φ牡胤。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課堂上一番唇槍舌戰(zhàn),難分高下。
本節(jié)課在設計上有欠妥之處。導入新課時,我引導學生學生說出了都知道大自然的哪些秘密。如果把這一環(huán)節(jié)放在學完課之后,效果會更好些。結(jié)合課文最后一段,學生會更加深刻理解動物有生存之道,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如果自作聰明到干涉動物的行動,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3
教學目的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fā),激發(fā)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3、體會文章的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的意境與深刻的寓意的關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點。
4、聯(lián)系自然與生活,獲得啟示,豐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對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啟示的理解
2、難點:體會景與意的對應關系。
三、教學安排
1、通過朗讀,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
2、用心體會深刻的寓意,學生自主探究
3、觀察自然、思考生活,聯(lián)想人生,獲得啟示,豐富思想
4、讀寫結(jié)合,鍛煉學生的觀察和表達,深化感受與思想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 過程
一、前文遷引,導入新課
1、走進第三單元,我們走進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
2、揭題: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自然的啟示》。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需要同學們運用前面課文中學到的方法來自讀自悟。
4、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咱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其實是由兩篇小文章組成的。一篇是《“打掃”森林》,另一篇是《人類的老師》,(板書。)看看老師寫對了嗎?(“打掃森林”未加引號。)你真是一個細心的孩子。
二、初讀感知,認記字詞
1、那么這兩篇文章帶給了我們大自然的什么啟示呢?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詞語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請教。
2、認讀生字新詞,找出詞語中的多音字。(掃:掃帚、打掃。)
3、共同解決難理解的詞語。(如:生態(tài)平衡。)
三、了解內(nèi)容,質(zhì)疑交流
1、默讀《“打掃”森林》,想想它主要講了什么?
2、再仔細地讀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問號,也可以簡單地將問題寫在旁邊;遇到感受深的語句畫下來,可以用一個詞或簡短的句子記下自己的感受。
3、師生共同交流,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為什么說林務官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呢?
。2)“打掃”上面為什么要加引號?
4、學了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啟示?
四、遷移學法,運用鞏固
小結(jié):同學們真會讀書,真會思考!剛才咱們通過讀課文,了解了《“打掃”森林》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并通過提出問題,互相交流,得到了關于大自然的啟示。下面,我們就按剛才的方法繼續(xù)學習《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在感受深的語句旁寫寫感受。(結(jié)合課件理解“流線型”。)
。3)重點感受“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課文──《蝙蝠和雷達》等,大家還了解哪些事例?
。4)這篇文章又帶給你什么啟示?
五、總結(jié)全文,拓展延伸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jié)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人們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梢娙绻覀?nèi)我馄茐拇笞匀坏纳鷳B(tài)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地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fā),造福人類。
2、其實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談談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發(fā)?你想發(fā)明什么?
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通過閱讀教學進行訓練。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閱讀方法,掌握表達規(guī)律的過程,是教師教學生通過品讀各類文章作品來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的教學活動,核心是教師教學生學會閱讀,達到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閱讀水平的高低。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如何設計與實施,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fā),激發(fā)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前文遷引,導入新課
1.走進第三單元,我們走進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
2.揭題:今天我們又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自然的啟示》。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需要同學們運用前面課文中學到的方法來自讀自悟。
4.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咱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其實是由兩篇小文章組成的。一篇是《“打掃”森林》,另一篇是《人類的老師》,(板書。)看看老師寫對了嗎?(“打掃森林”未加引號。)你真是一個細心的孩子。
二、預習探究
1.那么這兩篇文章帶給了我們大自然的什么啟示呢?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詞語查查字典或向同伴請教。
2.認讀生字新詞,找出詞語中的多音字。(掃:掃帚、打掃。)
3.共同解決難理解的詞語。(如:生態(tài)平衡。)
三、合作交流
1.默讀《“打掃”森林》,想想它主要講了什么?
2.再仔細地讀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是一個小小的`問號,也可以簡單地將問題寫在旁邊;遇到感受深的語句畫下來,可以用一個詞或簡短的句子記下自己的感受。
3.師生共同交流,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為什么說林務官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呢?(2)“打掃”上面為什么要加引號?
4.學了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啟示?
小結(jié):同學們真會讀書,真會思考!剛才咱們通過讀課文,了解了《“打掃”森林》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并通過提出問題,互此文轉(zhuǎn)自淘.教。案網(wǎng)().相交流,得到了關于大自然的啟示。下面,我們就按剛才的方法繼續(xù)學習《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
5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6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在感受深的語句旁寫寫感受。(結(jié)合課件理解“流線型”。)
7重點感受“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課文──《蝙蝠和雷達》等,大家還了解哪些事例?
8這篇文章又帶給你什么啟示?
五、鞏固延伸
1.林務官打掃森林,結(jié)果給森林帶來了災難;人們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梢娙绻覀?nèi)我馄茐拇笞匀坏纳鷳B(tài)平衡,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地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fā),造福人類。
2.其實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示,遠不止今天課文中所說的這些,希望同學們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繼續(xù)探究,下節(jié)的口語交際課上,我們還要就這個話題作進一步的交流和探討。
教學反思
孩子們學習了這篇課文,了解到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也明白了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人類任意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必將遭到嚴重的懲罰。如果我們拜大自然為師,虛心向它學習,就能從中得到啟發(fā),造福人類。希望孩子們能發(fā)現(xiàn)更多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啟發(fā)。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5
大自然的語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篇傳統(tǒng)篇目,本人從教二十多次教過本文,今年在再次教這篇課文時,又有了新的感悟,僅記述如下,與各位語文界同仁共同探討.本文僅以課文第一二節(jié)為例,談談本課的教學嘗試與感悟.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zhuǎn)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xiàn)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據(jù)以安排農(nóng)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边@#者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文章第一節(jié)就生動形象地勾畫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四季風光畫卷。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既抓住了各季節(jié)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寫法上變化,既引人入勝又使人聯(lián)想,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開筆用“沉睡”“蘇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lián)想。大地蘇醒的物候現(xiàn)象,概說三種:“冰雪融化,草木前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fā)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按蔚凇币辉~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fā)”“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蘇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tài),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簇簇”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xiàn)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xiàn)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在教授本段時,我反復讓學生品讀體味,然后讓學生與看云識天氣的第一節(jié)作比較:
天上的云,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師,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瞬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xiàn)什么樣的天氣。
問題1.兩文在語言上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問題2.兩文在結(jié)構(gòu)上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學生通過比較得出以下結(jié)論:兩文的語言都是寓說明于描寫之中,大量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詞語豐富,句式多樣,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在結(jié)構(gòu)上,大自然的語言先描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在這一段末總結(jié)了一句“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qū)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這句話點明四季變化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現(xiàn)象是帶有規(guī)律性的,這就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基礎,又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看云識天氣的第一節(jié)第一句話“天上的云,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笨傤I下文,緊接著對天上的云作了形象的描繪“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師,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瞬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弊詈笠痪洹霸凭拖袷翘鞖獾恼信,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xiàn)什么樣的天氣”既對上文作了總結(jié)又自然引出下文。同樣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這兩篇課文的比較學習,進一步加深對科學小品的認識,增強了學習科學小品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引導品味語段中的關鍵字詞,同時把朱自清的《春》中的語句與之比較,進一步來體會科學小品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特點。比如:“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地沉睡中蘇醒過來!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兩文都用擬人化的寫法寫出了春天來臨時的景象。但大自然的語言顯然不如《春》寫的更加形象具體。在這兒就要向?qū)W生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中的'描寫與散文中的描寫還是有較大的區(qū)別,說明性的科學小品中的描寫用詞精煉,散文中的描寫則極力渲染鋪陳,盡可能地把所寫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讓讀者得到美的享受。
再如:大自然的語言的寫到“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蔽闹械摹按蔚凇币鉃椤耙粋挨一個”用詞精煉準確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而《春》中的描寫則更加生動形象“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趕趟兒”意思是各種果樹爭先恐后地開花,與大自然的語言中“各種花次第開放”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里也可以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薄按荷珴M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薄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钡裙旁娋浼右砸,讓學生在學習現(xiàn)代小品文的同時有可以受到古代優(yōu)美詩句熏陶。由此進一步拓展開來,還可以讓學生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名句或?qū)懗鲆欢文阊壑械拇合那锒木吧?/p>
《大自然的語言感悟頗多,總認為傳統(tǒng)課文中需要挖掘的東西很多,不管是“舊瓶裝新酒”還是“新瓶裝陳酒”我總覺得只有充分挖掘課文的內(nèi)涵,注意知識點的內(nèi)引外聯(lián),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掌握方法,這才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我就用當代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一段話給本文作結(jié):“我覺得語文老師不應該像食品廠的推銷員,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語文老師應當像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體質(zhì)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為己任!v讀課上育人,必須考慮到語文學科的特點,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學生因動情而明理;使學生感受到教材中的每篇課文,大都是自己需要的精神營養(yǎng),認真吸取,自己獲得精神上的解放,成為精神上的、人格上的強者!雹僮ⅲ骸础次簳Z文教學〉〉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節(jié)有關于中小學銜接的數(shù)學課:等式的性質(zhì),在教學中采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操作、觀察、歸納出等式性質(zhì),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xiàn)"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jīng)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fā)現(xiàn)等式的性質(zhì),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shù)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yōu)橐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后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fā)現(xiàn)打下基礎。
以下將教學過程作簡要回述: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質(zhì),采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
首先由老師演示天平實驗,分別在天平兩側(cè)放上砝碼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實驗轉(zhuǎn)化為數(shù)學問題并列出數(shù)學式子;再讓學生所列的式子,提出問題:通過天平實驗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聯(lián)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質(zhì)?由學生獨立思考歸納出等式的'性質(zhì)一和性質(zhì)二。
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質(zhì)抽象為數(shù)學的符號語言并表示出來。
最后通過練習鞏固等式的兩條性質(zhì),并讓學生從練習中思考運用等式的性質(zhì)時應注意些什么?
第二部分是對等式性質(zhì)的運用。通過兩個例題和兩個練習,揭示等式性質(zhì)的對稱性和傳遞性,為后面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作好了鋪墊。
回顧本節(jié)課,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導致延遲了大概5分鐘下課。作為教師所演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費時間。在探索等式性質(zhì)中用天平演示實驗之后留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訓練的時候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也略顯不足。
2、教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yǎng)。數(shù)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于問題的最終結(jié)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著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zhì)1的過程,老師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3、在課堂上對突發(fā)的事件處理不夠果斷,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反饋。如在練習2中要求學生同時根據(jù)等式的兩個性質(zhì)編一個新的等式時,學生的解答出現(xiàn)了多種結(jié)果,老師的點評和引導所花的時間過多(約5分鐘),打亂了下一步的安排。
4、對于性質(zhì)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釋。
5、對于性質(zhì)的運用,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缺少學生板演的環(huán)節(jié),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6、縮減了小組合作學習研討的時間,沒能體現(xiàn)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7
《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jié)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度祟惖睦蠋煛范绦《殖錆M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guī)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guī)律,科學合理地開發(fā)、利用大自然,造福人類。
起初,我用“都說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百科全書,這話還真不假。平時多留心觀察一下大自然,一定會獲得很多關于大自然的知識,受到許多啟示”來導入課題,先讓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把大自然比著百科全書,干脆利落地將學生帶進了文本。學習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明白每篇短文講了什么內(nèi)容,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但在學生熟讀課文后,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他們概括起來一定吃力?紤]到這樣的學情,我讓學生先概括《“打掃”森林》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概括出了“林務官好心辦壞事”、“林務官下令打掃森林,結(jié)果把森林毀了”等主要內(nèi)容。接著我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質(zhì)疑,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林務官把森林打掃干凈了,為什么反而把森林給毀了呢?我順勢就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勾畫出來。在交流時,我用課件出示了一個生物鏈接圖:枯枝敗葉→腐殖質(zhì)→矮樹叢、灌木←鳥、獸→蟲,以此來理解生態(tài)平衡,讓學生明白當生物鏈中的一個遭到破壞,全部都要遭殃,森林就是這樣毀滅的。
在學習《人類的老師》時,我用了學習《“打掃”森林》一文的學習方法,先讓學生自由讀文,并歸納出短文主要內(nèi)容,由于課文簡單易懂,學生很容易就概況出本文是講人類在蜻蜓、鯨身上的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我順勢就提問:人類在蜻蜓、鯨身上得到啟示解決了什么問題呢?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知道科學家從蜻蜓身上的到啟示解決了機翼劇烈抖動的問題,從鯨魚身上得到啟示提升了輪船的速度。在理解蜻蜓翅膀末端的厚斑點和鯨的'“流線型”上學生有些難度,我利用課件出示蜻蜓圖片和鯨魚圖片,讓學生一目了然。人類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的例子還有很多,我以此進行了一個拓展,學生都能舉出很多例子,如:青蛙——電子蛙眼,蝙蝠——雷達,北極熊的皮毛——太陽能熱水器等。
反思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禁錮學生思維。當學生概括出了主要內(nèi)容后,我又課件出示課文主要內(nèi)容,并讓學生填空,禁錮了學生思維,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
2、語言重復啰嗦。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只需要及時地表揚一下學生就甩開,繼續(xù)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可,可我老是愛不自覺地去重復學生的答案,既啰嗦又浪費時間。
3、板書繁雜。在備課時,我反復審視我的板書設計,覺得不怎么合適,可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板書替代我已設計好的。
總之,存在的問題還是放心不下學生原因,接下來嘗試著大膽放手,把空間留給學生。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8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重難點為: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從中受到啟發(fā)。針對這一重難點,我先讓同學們朗讀課文,自己體會,然后小組合作討論,同學們的閱讀能力都很好,不僅問題回答的很準確,啟示也思考的很全面。之后我分別詳細的講解了一下兩篇小短文,包括內(nèi)容與寫法特點,教學過程中分別使用食物鏈、表格和視頻來幫助同學們加深了解。語文學習主要是語言的訓練,所以我在講課過程中引導同學們積極談感受,多開發(fā)自己的思維,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第一次面對這么多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心里既新奇又有點緊張。雖然課前做了很多準備,但是真正站在講臺上的時候,心里還是有點沒底。講第一課時的時候,有好幾次都覺得沒話說了,講課的過程也顯的枯燥無味,好在同學們很積極,踴躍發(fā)言,給課堂帶來了一絲生氣。下課后我仔細反思了一下,主要原因還是準備不夠充分,課前只是試講了兩遍,有些語句沒有仔細斟酌,時間也沒有把握準確。陳老師也給我指出了很多問題,像是同學回答完后給反饋,盡量多鼓勵;課文中出現(xiàn)的多音字要在黑板上板書,等等。
找到原因后,在準備第二課時的時候,我更加仔細,把時間精確到了每一分鐘,把我需要說的.每一句話都記了下來,包括提出一個問題后同學們可能的回答都仔細想了想,并相應地想出了反饋的語言,教案和PPT也反復修改了幾遍。準備好后,我在宿舍講了兩遍,根據(jù)舍友的意見再次修改,睡覺前在腦子里又過了兩遍。
事實證明,我的反思很有效果。第二課時上起來要比第一課時流暢很多,同學們的積極性明顯比第一節(jié)課還要好,我鼓勵同學的語言也不僅僅只是局限在“很好”“非常好”“很準確”這類簡單字眼上,而是針對他們回答的問題找到一個切入點進行鼓勵,雖然還是不太熟練,但我相信,經(jīng)過一定的鍛煉,一定會越來越好的。這節(jié)課的時間把握的也很準確,跟我預計的差不多,沒出現(xiàn)空堂和拖堂現(xiàn)象。不好的一點是,由于我早上起晚了,沒能提前到達教室試一下多媒體,導致中間放視頻的時候出了一點小問題。幸好陳老師就在旁邊,立刻幫我解了圍。
下課后,陳老師和海青老師都對我進行了表揚,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見,使我受益匪淺。得到老師們的肯定,我很高興,我相信,經(jīng)過不斷努力,我日后一定會成為一位好老師!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9
在忐忑與自我安慰中終于上完了這節(jié)公開課,仔細算算,這應該是我所上的第三節(jié)公開課,感慨良多。從備課一直到上課,都有很多需要我仔細思考的問題。
先說備課,一學期以來的教學經(jīng)驗反而促成了我的懶惰,認為備課反正就是找出課文中的線索,修辭等知識點,在課堂給學生呈現(xiàn)出來就行了。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所想的就是它內(nèi)容比較簡單,只要梳理完其中所蘊藏的人生哲理就可以了。這樣的想法使得我并沒有認真地去備好課,甚至沒有認真地讀這篇文章,這就導致了在課堂上,人生閱歷較淺的學生們不知如何去聯(lián)想、概括人生哲理時,我不知道該做怎樣的引導,而在學生得出不同的答案時,我又該如何去做整合。我認為,這是這堂課失敗的根本原因。
還有,關于學教案的編寫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也是很大的問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其實我有些淡化學教案的`使用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因為我覺得那樣的課堂教學進度有些跟不上。而在聽了備課組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我發(fā)現(xiàn)是因為我的方法不對。
學教案的編寫,最重要的要確定比較集中的教學目標,并且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去設計學案的環(huán)節(jié)、問題,去組織課堂,并按照它來進行課堂教學,就如王老師給我們培訓的一樣,必須確保教學目標的凝聚性、可控性、切合性,這樣的學教案才不會成為一紙空文。
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我所缺乏的是細節(jié)指導,或者說是“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小組學習的步驟。我自己班上學生的能力及他們的思維方式整體來說應該是不錯的,而正是因為我平時沒有注意有意識地去培訓他們,導致小組學習成為空談,總是那么幾個組或者幾個人在學習、發(fā)言,更多的則是在“隔岸觀火”或者干脆聊天。所以,學習效率自然會低下,而臥也就干脆忽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如此便進入“不良”循環(huán)之中。聽了備課組其他教師的課,我才知道是我的方法不對,我才深知小組學習的重要性,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課堂紀律也大為提升,很少人走神、講小話了,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
新課程改革,就是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不僅僅是學會知識點,更應該是學會思考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漁”。此次課堂教學雖然失敗了,但“塞翁失馬,安知非!保铱吹搅俗陨淼娜秉c和不足,更從別人身上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學經(jīng)驗,別人都說,認清自己的不足很難,但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了,真的很好。我會努力地面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糾正以往,踏踏實實地對待教學、搞好“五環(huán)節(jié)發(fā)展性閱讀課題”,讓自己在語文教學上得到真正地鍛煉和提升,讓自己更進步。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0
昨天,我備這一課時,看教參上的教案很空洞,看我收藏的課件傳達不出重要的內(nèi)容,倍速還可以。
在8.2班上課時,我就領著大家看倍速中的名家批注(我一向認為看名家批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寫作文和批改作文),然后課文結(jié)構(gòu)、寫作特點、如何評價魯莊公這個人物、魯國以少勝多功在于誰?課后,我想學生是把知識掌握住了,但總有點“填鴨”的感覺。一套新的方案在我的大腦里逐漸明晰起來。
在8.1班上課時,我就給學生時間自己看倍速,并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批注勾畫出來。學生看完倍速后,我問:“這篇文章里的人物都有誰?”學生說:“有曹劌、魯莊公和鄉(xiāng)人!蔽矣謫枺骸坝靡粋字概括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你會用那個字?”學生說:“鄙!蔽易穯枺骸拔闹心男┑胤娇梢钥闯鏊谋,并簡析一下。”文中寫魯莊公鄙的地方很多,學生這個說了,那個說,課堂氣氛高漲起來。我的第二個大問題是:“用兩個字概括曹劌這個人物形象,你會用哪兩個字?”學生搶著說:“遠謀。”我又問:“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劌有遠謀?”學生這個說了,那個補充。但學生唯獨沒有提到曹劌和鄉(xiāng)人的對話。我說:“文中還有一個人物——鄉(xiāng)人,從他們的對話可以看出曹劌是怎樣一個人?”學生說:“由鄉(xiāng)人的不愛國反襯了曹劌的愛國!边有的學生說:“也能看出曹劌有遠謀,因為曹劌知道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條件是民心、勇氣和準確判斷敵情!敝链耍宋镄蜗缶驮佻F(xiàn)出來了:魯莊公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曹劌是一個愛國、愛民,有卓越軍事才能的人。我問:“作者為了塑造曹劌這個人物用了什么手法?”同學們說:“用了對比,用魯莊公和鄉(xiāng)人反襯曹劌!蔽矣謫枺骸白髡邽榱怂茉觳軇ミ@個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同學很快答:“語言!蔽覇柕诙沃械摹跋隆⒁、登、望”的詞性是什么?同學們說:“是動詞!边@兒運用的描寫方法是什么呢?“動作描寫。”同學們脫口而出。
我說:“同學們,課文的題目是《曹劌論戰(zhàn)》,曹劌都論了戰(zhàn)爭的哪些方面?”同學們說:“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爭經(jīng)過和勝利原因!蔽覇枺骸皯(zhàn)爭雙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同學們搖頭。“齊國的元帥是誰?”同學們又搖頭!半p方兵力損失多少?”同學們?nèi)該u頭。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哦,原來是為了再現(xiàn)曹劌這個人物形象。
最后,我做了個小結(jié):“《左傳》既善于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又善于描寫復雜的戰(zhàn)爭。至此,文章主要的知識架構(gòu)就顯露出來了。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1
《大自然的文字》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性文學作品,作者用生動有趣的筆調(diào)向我們介紹了星、云、石這三種大自然的文字,告訴我們?nèi)绾稳フJ識大自然的文字,認識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因為作者在介紹這三種大自然的文字上使用的介紹方法各不相同。有的運用的是來自書上的資料,有的采用的是描述法,還有的則來自于作者的親自觀察與實踐。因此在教學有趣的地書時,我先讓學生自學或同桌合作,完成表格,初步讀懂文字。特別是在介紹花崗石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連續(xù)設問和擬人化的手法來向我們進行生動的介紹。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掌握這一寫作上的特點,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比較兩段的寫法。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這一段在寫作上的妙處。盡管一開始學生遇到了一點困難,只能發(fā)現(xiàn)作者采用了連續(xù)設問的方法,但我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xù)引導。在反復的閱讀中,學生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接著,我再讓學生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們一下子就讀出了其中的有趣。
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形式豐富的'閱讀,讓學生們在讀的實踐中加深對文本的感悟與思考,發(fā)展自己的思維和情感,既得到一定的思想啟發(fā),又為享受語文的美而積淀情感。如“文章又是怎樣介紹另種地上的文字——花崗石的呢?”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的第六節(jié),畫出你覺得最有趣的語句,并想一想,為什么覺得有趣?體會“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睂W生抓住文中的“爬”等字來品味用字準確的,體會擬人用法,妙趣橫生地寫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然后通過朗讀讀出有趣。再讓學生把“爬”換成“走、跑”比較一下,體會爬得慢,在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這快花崗石也許爬了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幾千萬年……
大自然的文字是豐富多彩的,它可以讓我們讀出許多的東西,除了科學知識,還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啟示。于是,在教學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水滴可以滴穿巖石,那是啟示我們。成熟的稻穗低著頭,那是啟示我們要。一群螞蟻抬走骨頭,那是啟示我們要。不僅讓學生從工具層面讀懂大自然的文字,還從人文層面讀懂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2
講完課,感覺不錯,但下來仔細想想還是有很多不足。
一是在教學設計上,重點內(nèi)容分配的時間不充足。《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它由兩篇短文組成,一是《“打掃”森林》,一是《人類的老師》。教學這兩篇課文,要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及帶給我們的啟示作為教學的重點,課堂上要花大量的時間解決。為了顯示接待課的完整性,我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讓生字、詞語的學習時間占了很大比例,達到了十多分鐘,致使在完成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和啟發(fā)上匆匆忙忙。還有一些教學內(nèi)容也沒當堂完成。
二是教學用語不夠凝練。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用語要準確、簡潔、生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感覺用語不夠生動簡潔,課件已經(jīng)顯示很清楚的`問題,我
還要反復的重復,不但自己累,還浪費寶貴的時間。其實學生一看就懂。
三是教學環(huán)節(jié)還可以精簡。在教學時,我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讀讀拼拼、讀讀說說、讀讀畫畫、讀讀議議、讀讀練練。其實可以由五個環(huán)節(jié)精簡到三個環(huán)節(jié)。即把讀讀拼拼和說說合二為一,自讀課文,自學字詞,了解大意;讀讀畫畫和議議和二為一,在學生談體會的不同的觀點。這樣就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把主要內(nèi)容學深。
四是設計的內(nèi)容想要全面卻不能全面。設計內(nèi)容的時候把生字、形近字、詞語、結(jié)構(gòu)、段落的分析、寫作方法等全都涉及到了,致使教學過程吃緊,橫向有多點,而深度卻不夠。一節(jié)課的時間只有那么多,由不得你來大雜燴。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3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
今天在學習《大自然的啟示》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之后問:“同學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后,你們還有哪些內(nèi)容不理解?請你們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學生先是認真讀課文,然后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疑惑。大多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如有問:“課文中的第一自然的和課題中的打掃為什么加引號?;還有的孩子問:護林員為什么不說服林務官改變打掃森林的決策?······我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閱讀課文,很多孩子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古語說得好“學貴存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對文本提出自己一個問題,比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十個問題還要重要。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的.同時,能與文本直接對話,而且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當林務官看到又寬敞又潔凈的林子,心里美滋滋的,他想:-----------。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
2.出示兩組詞語:郁郁蔥蔥 充滿生機 活力四射 生氣勃勃····· 蕭條冷清 危在旦夕 奄奄一息 死氣沉沉 ······
學生用分別用兩組詞語來形容森林被打掃前后的不同景象。
3.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模擬對話。
幾年后,當林務官看到森林變得如此蕭條冷清后,他會向護林工人興師問罪,下面我們模擬以下這次對話:
林務官:你們這些工人怎么搞的?森林怎么會變成這樣?
護林工人:長官,這都是當初您讓我們“打掃”森林的后果啊!
林務官:什么?我只不過讓你們把哪些枯枝敗葉掃掉······
護林工人:······
葉圣陶先生提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小學生正處于語言感知和語言表達的最佳年齡段。這些都明確指出了在學生的兒童時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意義!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說話訓練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訓練方式要多種多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找準切入點,把說話訓練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巧妙結(jié)合起來,并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增添了教學情趣,活化語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充滿生機活力。
,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4
《大自然的啟示》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后,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吹某,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還是有些困難。怎么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于是,我請他們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學生說起來還是羅嗦,我引導說:瞧,雖然兩個同學概括的不是特別簡練,但你們注意到了嗎,在他們的言語中,出現(xiàn)了兩種很重要的事物。學生很快就答出是鯨和輪船。我把他們寫在黑板上,對學生說:看,你能結(jié)合課文,用簡單的話說說他們之間的關系嗎?學生在短暫的思考過后,順利的答出:科學家根據(jù)鯨的體型特點設計出了流線型的輪船,大大提高了輪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導他們采用同樣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把兩段聯(lián)系起來說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內(nèi)容。
由這個教學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關鍵詞來概括主要內(nèi)容也是一種不錯的辦法。但這個關鍵詞,最初應由教師提出。日久天長,學生就會掌握其中的技巧。
依據(jù)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并啟發(fā)學生《“打掃”森林》可采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后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注,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zhì)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nèi)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睍r,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4、學完課文后,我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并課外搜集閱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啟發(fā)而有所發(fā)明的文章,或?qū)懸欢卧捊榻B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啟示,學生激情都很高。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5
今天,實習生xxx教了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大自然的啟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打掃”森林》和《人類的老師》組成的。經(jīng)過幾節(jié)課的錘煉,郝老師積累了課堂經(jīng)驗,在講授過程中,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習。
1、課堂的導入簡潔自然。
郝老師在教學伊始,是這樣導語的:走進第三單元,我們走進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學們回憶一下,通過前面課文的學習:《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帶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由前面學過的課文導入到今天要學的課文,這樣簡潔有效的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nèi)容,起到鞏固舊知的作用。
2、體現(xiàn)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大自然的啟示》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體現(xiàn)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初讀環(huán)節(jié),郝老師讓自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默讀課文,找出“林木官做了什么事情給森林帶來了災難?”的句子,并說感受和體會;最后通過圖片的展示,增長知識,并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課堂上師生,生生充分地互動起來,課堂氣氛和諧。
3、課堂評價體現(xiàn)有效性。
當學生自由讀課文時,老師能下位去傾聽和觀察,學生讀完后又做了恰當?shù)脑u價:“你們的課文讀得很流利,可見你們的預習很認真!边@一評價就很好地促進了下一過程的學習。學生在匯報學習時,郝老師能抓住學生的'回答的問題有針對的評價,讓學生得到激勵,增強自信心。
4、課件有效引導。
學生對于中心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崩斫馄饋砗苄├щy。于是,郝老師就在課件中出示簡易圖,讓學生容易看懂,老師把難題簡易化了。又如《人類的老師》一課,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為了讓學生理解制作的原理,郝老師通過實物圖片和仿生學制造的事物進行對照,學生在形象直觀中明白了制作的原理,真正明白我們可以從生物的特性中受到啟發(fā),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
郝老師畢竟是第一次走上課堂講課,難免會有一些不足:一是教態(tài)要具有親合力,肢體語言再豐富一些。二、雖然是略讀課文,還應該指導學生多讀課文,讀中領悟。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06-05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09-08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15篇08-11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01-16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8-11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08-25
《生物的啟示》教學反思05-15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優(yōu)秀06-25
《大自然的聲音》教學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