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鴉喝水》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
這節(jié)課,我的思路是學生首先從整體入手,然后到部分,最后再回到整體這樣來學習。由篇到字詞句,再到篇的順序。借用特級教師曾麗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遵循兒童認識的規(guī)律,把認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教給認讀方法,讓學生自主經(jīng)歷讀書過程。小組合作,保證學生在閱讀中識字的質量。
1、識字教學
識字對于一年級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shù)量多,難度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的識字過程中,通過識記偏旁,對比學習喝和渴字,加深學生對字形和字義的理解運用;利用組詞實驗等方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識記瓶、辦法、石、漸,賦予生字以“生命”的意義,讓學生充分掌握字的音、形、義。在孩子們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運用就不在困難了。所以孩子們說出了許多精彩的句子。在識字教學要特別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隨段閱讀。
本課所進行的隨段閱讀,目的.是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間接鞏固生字詞的識記與理解,從而保證他們閱讀的質量。這也是低年級隨文識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閱讀中鞏固字意,進而就可以在第二課時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的質量。通過識字、寫字,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我利用工具讓學生進行演示,他們觀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變化,使得學生對“一個一個”理解更加形象化,進而感受“漸漸”一詞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便于學生對這些抽象詞的理解,并讓學生學著用“漸漸”說一句話,積累了語言,提高學知識、用知識的能力。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痹谧詈,我讓學生思考:“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然而在這時戛然而止,激發(fā)學生想要發(fā)表獨立見解的欲望又剛好停止,促進學生對第二課時仔細品讀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在這節(jié)課里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對于課堂一些細節(jié)問題從語言上處理的不到位,對前半部分學生在生字詞回答上的評價語言有一些單一,希望自己能夠在以后的課堂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多多與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多交流、多溝通,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2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一篇寓言性質的課文,寓言通常能教給人發(fā)人深省的道理,大班的學生在領悟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深層意思在我個人看來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于是在第一課時前,我先出示烏鴉的圖片,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對烏鴉的認識,這個時候很多有一定課外知識的`學生就顯得尤其興奮,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而其余的學生會帶著一種欽佩的眼光去傾聽,不論是講述者還是傾聽者都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接著范讀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聽的時候不會覺得無所事事,當然要大班的學生概括一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在匯報時我出示了一個關于概括整篇課文大意的填空題,學生可以把文章當中的重點詞句填入,再連起來就能大致說出文章大意了,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在學習生字方面,因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認識生字的規(guī)律,所以不需要每個字都說過去,只需要選擇困難的講一講就可以過了,在教學生書寫生字方面,仍需要花些時間和精力去教,因為學生的寫字能力還不穩(wěn)定,所以還是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和指導。
第二課時是一篇文章的關鍵,在課開始前,我先抽三至五分鐘時間復習生字詞,再引出課文,我先指名請學生朗讀課文,這樣可以抽查出復習和朗讀的情況,再將問題擺下去,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例如:烏鴉找到水了么?它喝了水沒有?你從哪句話看出來?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誰能想象一下,烏鴉會怎樣喝瓶子里的水?烏鴉找到水時心情怎樣?喝不到水時心情又會怎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比較深入的了解課文,又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體會烏鴉心情的同時培養(yǎng)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3
我們曾經(jīng)學過《烏鴉喝水》這篇課文,課文的大意是: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發(fā)現(xiàn)地上有小半瓶水,就把嘴巴伸進去喝。但是瓶里的水很少,它的.嘴巴又太大,伸不進瓶子,因此喝不到水。后來它找來很多小石塊放進瓶子里,瓶里的水慢慢升高了,烏鴉終于喝到水了。但是,這個辦法是不是最簡便的呢?
烏鴉四處尋找小石塊,往返運送小石塊,又累又花時間。如果找不到足夠的小石塊,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實,還有更好的辦法:城市里不是有很多垃圾桶嗎?垃圾桶里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里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里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里的水倒進碗里,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松,多好啊!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碰到困難的時候,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4
我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2)。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著水,不使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jīng)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后,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水位的變化,在變化中離家“漸漸”的意思。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么喝著水的。年級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自主學習。在烏鴉喝水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fā)揮想象力“怎樣才能喝著水”。讓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在字詞學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結合拼音認讀生字。通過小老師認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等活動鞏固字詞的認讀。將字詞放入課文段落中再次認讀。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語,糾正字音。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5
《烏鴉喝水》是一個童話故事。故事講的是口渴的烏鴉將石子放進瓶子里,使瓶子里的水面上升,從而喝到了水的故事。表現(xiàn)了烏鴉遇到困難肯動腦筋,能根據(jù)周圍情況想出解決的辦法。
在活動中,教師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充分的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作為科學活動,教師是想讓幼兒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通過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系。教師讓幼兒利用石子和沙子通過2次實驗進行探索,并進行記錄,在探索過程中,由于教師提供的材料在數(shù)量上估計不足(有3瓶不同水位高度的.瓶子),導致幼兒在探索中出現(xiàn)了偏差,不能達到應該有的效果,使得幼兒的實驗不能達成目標,對于感知在水中投入物體水位會升高可的概念就不清楚了。由于實驗出現(xiàn)的問題,在活動中體現(xiàn)不出這個科學原理(阿基米德原理),雖然教師也進行了小結,但是幼兒沒有親自實驗的體驗也就不能深刻感知了。
重構:
1、提供足夠數(shù)量的石子和沙子(注意沙子的濕度)
2、瓶字里的水可以多加一些,一般保證實驗的準確性,能達到喝到水的程度。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屬于經(jīng)典課文。在我的記憶中,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當時,更多的是根據(jù)老師的要求,不停地讀,最后背下來。從此,這個故事就一直保持在腦海中。
今天,聽了一節(jié)在新課標理念指引下的《烏鴉喝水》,總的感覺:是一堂精彩的,有語文氣息,體現(xiàn)低段年級的語文課。整堂課,老師就是在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指導學生識字,讀文。很好的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本堂課亮點頗多,給低段的教學提供了很多學習的例子,F(xiàn)選擇識字的環(huán)節(jié)加以分析:
一、帶拼音認讀生字。
1、學生自讀一遍。
2、全班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讀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3、齊讀一遍。
二、去拼音認讀。
1、生自己認讀。
2、交流:不認識或難讀的生字。教師加以整理,概括。
3、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識記方法。(小組合作)
4、生交流。(這個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向學生傳授了除過傳統(tǒng)的識字方法,新增加的識字方法。比如:猜字謎的方法,某些字的演變過程。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以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漢字的興趣)
三、生字放在新的語境中加以鞏固,訓練。比如:烏。可以放在 “烏云、烏黑”當中認讀。
四、有關生字的練習。(教師選擇學生容易認錯的生字,放在設計的小練習中進行練習。
評析:這個識字的環(huán)節(jié)有以下值得借鑒的地方:
1、識字的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層次性。我們好多老師的識字教學,沒有章法,想怎么教就怎么教。這節(jié)課的識字環(huán)節(jié)提供的很好的學習例子。正是因為有了教學的層次,所以整個識字的教學扎實、有效。老師不是在做樣子,而是實實在在地為學生的識字打下堅實的基礎。
2、識字的環(huán)節(jié)中有新的識字方法的滲透。比如:猜字謎、編故事、介紹生字的演變等等。則就符合新課標中的要求。教師應設計多樣的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以提高識字的教學效率。
3、在新的語境中鞏固生字。好多老師一交流完識字的方法,就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究竟認住了沒有,老師心里沒底。所以,建議低段的老師應該在此增加在新語境中認字的環(huán)節(jié),這樣,學生就有了鞏固的環(huán)節(jié),從而使識字的環(huán)節(jié)趨于完整。
如果低段的教師都能認真地按照識字教學的有機環(huán)節(jié)真扎實的進行那么,我們的識字就會有所進步,學生的錯別字就會減少。
識字的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帶拼音認讀生字(以詞語的形式出現(xiàn))1、生自讀、2、交流難讀的生字的讀音,3、抽查讀、4、齊讀。
二、去拼音認讀。1、生自讀2、抽查讀、3、齊讀。
三、單個生字打亂順序認讀。比賽讀。
四、交流識字的方法。有側重的指導難記的生字的識字方法。巧妙地傳遞新的識字方法。
五、新語境中鞏固識字。
扎實的訓練,有機的練習,有效的鞏固,就會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妨一試!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7
《烏鴉喝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九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經(jīng)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生動活潑,淺顯易懂,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文中插圖形象鮮艷,有助于學生觀察想象。
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有:
一、整體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本文賦予烏鴉人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著找水—喝不著水—想辦法喝水—喝著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理解課文,明白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筋辦法來解決。
根據(jù)《新課標》對這一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因此我設計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學會寫筆畫“斜鉤”;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借助標號認識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烏鴉善于觀察、勤于動腦、并利用現(xiàn)有條件解決困難的精神。
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小學,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我將“識字、寫字、朗讀理解課文”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一、二自然段中,抓住“到處”一詞來理解烏鴉非?诳,找到水不容易,卻喝不到水的焦急。三、四自然段抓住烏鴉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觀察瓶子里的水是怎樣慢慢升高的,從而體會烏鴉喝到水的喜悅心情。我覺得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也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
根據(jù)學齡初期,兒童感性認識較強,理性思維較弱,而且活潑,好動,富于想象,喜歡嘗試的心理特征,依據(jù)教材特點,我擬定以下教學方法:
(一)直觀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直觀的東西、表情、動作來記住字形,理解字義,讀懂課文。在本文中,讓學生看圖說話,仔細的觀察圖片上的內容,說出自己想到的話,并表達出來,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驗法:通過對烏鴉的動作、心情的體驗,使學生的朗讀更有感情。在本文中,讓孩子們用手當烏鴉的嘴,伸進瓶口,體驗烏鴉沒有想出辦法時喝不著水的著急心情,再帶著這種感情朗讀課文。
(三)以讀代講法:在課堂中充分體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的朗讀,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 。在學習完課文時,我讓學生回顧全文,齊讀全文并思考問題:“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烏鴉呢?請用一句話夸夸它!”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好詞好句積累。
(四) 探究法 :引導學生去比較和發(fā)現(xiàn),積極探討嘗試想出另外的解決辦法,讓學生懂得去觀察思考、學習。在課文的最后,進行拓展和探究,我提出“要是沒有小石子該怎么辦?還有其他的辦法嗎?為什么要放石子而不是其他東西呢?”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合理想象,發(fā)散思維。以這個問題為討論點,滲透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發(fā)展。
本節(jié)課雖有亮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多種形式的指導閱讀較少。
多種形式的讀可以激發(fā)學生喜歡讀課文的熱情。 讀是學好語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積累語言的基礎,是促進語感的形成。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有限,要讀好一篇課文實在不容易。應該采取師范讀、知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閱讀。本節(jié)課上先是讓學生齊讀課文取代了老師的范讀課文,以致學生很難一下把情緒投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缺乏注重指導學生用多種的方式讀書。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在想象中讀。在讀書時引導學生想象作品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想象事物的形狀、顏色、作用等!稙貘f喝水》中,應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烏鴉找不到水的時候是怎樣的著急,從而突出烏鴉急著喝到水的心情。學生通過想象很快地感知了語言文字,加快了語言的積累。
2.在思考中讀。就是讓學生讀完一部分,要停留下來想一想,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沒有讀懂,把不懂的地方做一個記號,再繼續(xù)往下讀,讀完了,原來不懂的地方可能會清楚明白了。如果還不懂,再反復讀或請教老師。學生把不懂的地方讀懂了,弄明白了,說明學生理解了語言,學習了語言。
二、 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
根據(jù)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在課的一開始就讓他們總結段意,有些超出其能力范圍,可以改成以填空的形式,略有提示的完成每個自然段的總結;或者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復述課文,從而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的完整性。
三、課堂表揚用語較少
表揚和激勵是一種智慧,是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過程,更是一種對學生的愛。而當教師真正走進學生心中,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有效教學也就會在由“表揚和激勵”搭建的橋梁上順利完成。因此,在課堂上我應多采用不同的表揚用語,如: “你的頭腦真靈活!”、“這位同學思維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 “觀察真仔細,同學們真能干,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你與眾不同的見解真是讓人耳目一新!””“這位同學真是勤奮好學,
值得大家學習!”“哇!你們真是好樣的,對學習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師佩服你,為你感到驕傲!。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要想做一名孩子心目中好教師,我們就應該追求課堂教學的最理想境界。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探索。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個學生都有綻放的機會。課堂是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我。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8
烏鴉是又黑又丑的鳥,然而,課文中卻給烏鴉以贊美,如,“寒鴉數(shù)點”,“暮鴉棲未定”。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在談到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又以認識它聰明能干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也知道了什么?接著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喝不著,怎么辦?為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么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么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
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于實處,這一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么的不容易。烏鴉終于找到了一瓶水。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9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故事內容不是重點,更算不上難點。結合新課標中關于閱讀教學的有關論述,我初步確定以朗讀體悟作為本節(jié)閱讀課的重點,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烏鴉在“找水喝”到“喝著水”這一過程中心情的變化,讀懂故事闡述的基本道理,拓寬知識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并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品讀感悟全文,體會烏鴉心情的變化,并充分運用遠教資源豐富的形、光、聲、色,激發(fā)孩子參與活動,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創(chuàng)設平等、合諧 、民主的課堂氣氛,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例如在體會烏鴉看見水卻不能喝到水的時候引導學生體會烏鴉的心情,是很難過,很失望,很苦惱的,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讀文中體現(xiàn)個性化的閱讀。
在設計《烏鴉喝水》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重在在分析指導課文及朗讀課文上,讓學生們通過了解故事情節(jié)來理解感悟課文的深刻內涵,學習烏鴉的善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意識。
我先復習前一節(jié)課學習的生字詞,回憶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接著運用朗讀法、設懸法、課件演示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緊緊圍繞烏鴉口渴了——想喝水——喝不著水——怎么辦——動腦筋——喝到水這一線索來展開課文的分析。我把學生獨立思考,想象的權利和時間交給了學生。在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重點引導學生體會烏鴉的心情變化,抓住了“口渴”“到處”等詞語的理解,讓學生想象“烏鴉四處找水”的情景,體會烏鴉口渴難耐的著急心情。這樣設計是把學生變成課文中的主人,把文中的重點詞“到處”變成了生活中的形象。
并設計了讓學生仔細觀察瓶子及瓶里水的多少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用手來比畫瓶口的大小來感受烏鴉喝不著水的原因,再體會烏鴉的心情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加深學生的理解。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學習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我利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變化使得學生對“一個一個”理解更加形象化,進而感受“漸漸”一詞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便于學生對這些抽象詞的理解,并讓學生學著用“漸漸”說一句話,積累了語言,提高學知識、用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需求,愛護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痹谶@時,我讓學生討論:烏鴉怎么就能想出這個辦法?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著水在于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表獨立見解,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及言語表達能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于自我探究能力的鍛煉、培養(yǎng)、提高。
當然,在這次課上,我也意識到有很多和不足,在指導課文朗讀方面還做得不盡完好,沒有能夠很到位地指導學生的朗讀,這一方面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自我提高和完善,另外,評價語言單一,沒有將學
生的興趣提升,使整個課堂都歸于平淡,突破難點不到位,如在利用課件演示烏鴉把石子一個一個放進瓶子里水漸漸長升高這一過程時,課件設計的水升高的過程有些偏快,誤導了學生,讓他們以為水上升的速度很快,其實這一環(huán)節(jié)如果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體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0
《烏鴉喝水》這則寓言的教學,我已觀摩過許多次,早已爛熟于心。但這一次,我卻有了意外的收獲……
透過教師啟發(fā),大部分學生都構成了烏鴉真聰明,透過投石子,最后喝到了水的共識!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必須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zhí)著。一語驚人,聽課的教師都低聲交談起來。執(zhí)教者有些驚慌失措,“你為何這樣說?”她追問!耙驗槭訒阉蜎]!”孩子忽閃著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笆釉鯓訒蜎]水呢?連常識都不明白,以后回答問題前必須要多動腦筋,期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執(zhí)教者顯然有些發(fā)怒了。在學生們的齊聲“明白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
課后,我獨自找到了他,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必須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著我。經(jīng)我再三鼓勵,他最后道出了原委。“昨日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里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后,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著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而書中只說瓶里有半瓶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薄罢媛斆鳎 蔽颐麍A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贊道,“這天你使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最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必須喝到水!”是否必須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xiàn)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于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被老師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一個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里!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圣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倘若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肯定“烏鴉不必須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贊賞,那么,教學的好處也許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給學生一點“陽光”吧!讓祖國的未來“燦爛”地成長!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1
這節(jié)課我給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接著我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為什么烏鴉的辦法不靈了?
2、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2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一篇寓言性質的課文,寓言通常能教給人發(fā)人深省的道理,一年級的學生在領悟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深層意思在我個人看來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于是在第一課時前,我先出示烏鴉的'圖片,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對烏鴉的認識,這個時候很多有一定課外知識的學生就顯得尤其興奮,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而其余的學生會帶著一種欽佩的眼光去傾聽,不論是講述者還是傾聽者都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接著范讀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聽的時候不會覺得無所事事,當然要一年級的學生概括一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在匯報時我出示了一個關于概括整篇課文大意的填空題,學生可以把文章當中的重點詞句填入,再連起來就能大致說出文章大意了,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在學習生字方面,因為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認識生字的規(guī)律,所以不需要每個字都說過去,只需要選擇困難的講一講就可以過了,在教學生書寫生字方面,仍需要花些時間和精力去教,因為學生的寫字能力還不穩(wěn)定,所以還是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和指導。
第二課時是一篇文章的關鍵,在課開始前,我先抽三至五分鐘時間復習生字詞,再引出課文,我先指名請學生朗讀課文,這樣可以抽查出復習和朗讀的情況,再將問題擺下去,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例如:烏鴉找到水了么?它喝了水沒有?你從哪句話看出來?烏鴉為什么喝不到水?誰能想象一下,烏鴉會怎樣喝瓶子里的水?烏鴉找到水時心情怎樣?喝不到水時心情又會怎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比較深入的了解課文,又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體會烏鴉心情的同時培養(yǎng)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3
本次教研我的講的是《烏鴉喝水》的第一課時。本課時主要是對字詞的理解和掌握。就是知識為主的教學。本節(jié)課我以謎語的形式引出本文的主人公——烏鴉。并讓學生形容下烏鴉的樣子。然后進行對課文的大概了解。師范讀課文,生自由讀文,然后齊讀。同時我在范讀是要求學生思考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此處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稍微難了些。只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就可以了。
在識字教學的部分我做了精心的準備,每個字的我都做了細致的處理!昂取焙汀翱省边@兩個字學生容易混淆,所以用了一句順口溜來記“渴了要喝水,喝水要用嘴。”然后又配有練習題來區(qū)分掌握這倆個字。“處”這個字我我利用它的形近字“外”來理解。“像外不是外,比外多一塊”,“辦”用一個謎語引出,還有利用反義詞和字意來記住要求會認識的字。所以孩子學起來不是很枯燥。但是有一點就是這樣處理生字會讓學生感覺有點雜亂無章,有點散,因為畢竟一年級的`學生歸納能力尚淺。因為平時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分析講解。
在情感上,首先我的情感沒有上去,所以學生學的有點壓抑了。在教學感情色彩上我還很缺乏,尤其給小孩子上課,我總是想把它們看的更懂事,更理智些。所以我也不愿意把他們當小孩,但是我卻忽視了他們本來就是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可能改變這個年齡的天性。所以就像李姐說我的課過于理性了。是!我本身比較理性,講起課來也理性了。以后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改進,試著多用一些兒童用語和他們交流。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4
課上我先與學生共同觀看了烏鴉的圖片,向學生簡單介紹了烏鴉,講了烏鴉反哺的'故事,知道了烏鴉“孝敬”老人這一特點,學生自讀了課文,了解了這個小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又看到了烏鴉聰明能干的一面,我們課前準備了教具,以小組為單位,做了實驗,體會烏鴉喝到水的辦法,之后又對“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么辦呢?”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們的回答豐富多彩,有的說烏鴉可以把瓶子打破,有的說烏鴉可以將瓶子拋到空中飛起來喝,有的說可以往瓶子里放些小樹枝、小樹葉,有的說可以將瓶子傾斜一下······
最后,我們又采取“演背式”,邊背誦邊做動作,讓每個同學扮一只烏鴉,先對照課文自己創(chuàng)作,嘗試把課文表演出來,再請幾個同學匯報,大家?guī)椭薷,最后大家邊做動作邊背課文,教學比較成功,學生在動中完成本課教學。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5
在我小的時候就有《烏鴉喝水》這一課,孩子們也非常熟悉了,但對孩子們來說只是這個故事聽的比較多,為了讓孩子們清楚地弄清烏鴉喝水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小實驗:在礦泉水瓶里裝少許水,往里面加小石子,體驗水漸漸升高的現(xiàn)象,并嘗試說說水升高的`原因。因為本課是要求背誦的,為了讓孩子們把課文內容記得更深刻,還讓他們邊背誦邊做動作。如:讓每個同學扮一只小烏鴉,先對照課文自己創(chuàng)作,嘗試把課文表演出來,練習邊做動作邊背誦課文。比如,“一只烏鴉口渴了”:表現(xiàn)出非常想喝水的表情!暗教幷宜取保罕憩F(xiàn)邊飛邊找的動作。孩子們當時就是學的很有趣,記得很牢。
通過《烏鴉喝水》這個故事,是為了啟發(fā)學生遇到困難要動腦筋,積極想辦法,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我采用的是編故事的辦法,在瓶子旁邊沒瓶子,那該怎么辦?比一比誰想的辦法多,誰想的辦法好。學生們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連大人們都想不出來的辦法:如把瓶子推倒喝水。插個吸管喝水。請小伙伴幫忙。
課后我還讓孩子們回家把故事說給爸爸媽媽聽,他們也完成的很好的。
我在課上是嘗試著這樣做的,收到的反饋比較好,收獲也比較到,我們在上課時可以讓孩子的全身感官都動起來,這樣的課文才上的有趣。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2-27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05-30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06-15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0-01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09-15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5篇07-24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2篇08-02
《烏鴉喝水》語文教學反思10-23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5篇10-15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15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