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一、重視課本基礎知識復習:
以課本為基礎的基礎知識復習時,注重知識的全面性,穩(wěn)扎穩(wěn)打,把基礎知識打牢實,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在復習時注意把零散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使學生在腦海中把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清晰的'網絡,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印象會更深,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重點難點復習:
突破重點、攻破難點是復習的重要策略,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集中精力和時間加以學習理解和掌握,對知識的要點通過優(yōu)化設計、強化訓練、總結規(guī)律和要點,使學生容易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題型復習:
我精心選擇題目,然后組建成試卷,試卷的題型、題量和難易度,和學情調查的題目基本接近,在訓練時嚴格控制時間,30分鐘的題目要求15分鐘必須做完,然后同位交換批改,這樣學生的責任心有了,成績提高也就快了。經過一個星期的訓練,學生的生物成績確實有所長進。
四、利用圖表進行復習:
生物教材中的圖表較多,因而在進行復習時,應重視對圖表的復習,重視學生看圖分析的能力,同時在復習時利用簡筆畫的形式對重點圖形進行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查漏補缺:
針對復習的內容每次列出幾道題,要求學生快速獨立完成。然后通過學生的答題情況,了解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不足提出要求,當堂消化。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特征”是幫助學生全面深入理解“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生物學基本觀點的重要內容。學生雖對空中飛行的鳥類比較熟悉,但對它們有哪些結構特點適于空中飛行還不明確,對于鳥類在空中飛行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會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學生缺乏用科學探究的'過程去研究鳥適于飛行的特點的實踐體驗,所以:
一、要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加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
二、鑒于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引導、啟發(fā)為主,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和設計一系列探究問題,為他們提供學習平臺,充分挖掘潛能。
三、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例,變抽象為具體,變感性為理性,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知識及知識處處和生活相聯(lián)系的道理。
四、采取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方式,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做、思、講、聽、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學中能夠有一個好的引入也就顯得十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在這里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借教具導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于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么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tài)轉變成動作狀態(tài)(即活躍狀態(tài)),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chuàng)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fā)現(xiàn)法,可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
新課講授
在講授新課中,可用討論法,這樣可以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針對性強、便于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tǒng)性;自學輔導法,有利于學生獨立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于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統(tǒng)、邏輯性強的優(yōu)點(這些優(yōu)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于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tǒng)本身的復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于一切教學環(huán)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yōu)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fā)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克服其劣勢,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xié)調、合理,各種方法優(yōu)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本課是八年級第三單元第三節(jié)《神經調節(jié)》的第三課時。在這節(jié)課中我認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且要把握課本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本課是圍繞“什么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的類型”展開的。如何生動形象地使學生了解反射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jié)課我以活動為主,結合PPT課件,穿插了兩個直觀的視頻,共設計了兩個游戲、兩次實驗、一次討論,學生的參與面廣,興致高。我以游戲“反口令”開頭,引出“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那么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接著,我讓學生進行實驗“膝跳反射”,通過實驗分析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反射。這就解決了本課的第一個知識點。那這樣的反射是如何產生的呢?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閱讀課本,找出反射弧的.組成。在此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學生開火車說出反射弧的各個組成以及功能,并結合視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所有的反射是否一樣呢?學生再次進行“膝跳反射”的實驗,探究大腦能否控制反射的發(fā)生,由此引出反射的類型------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舉例各種反射,通過全班同學的判斷區(qū)分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
這節(jié)課還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例如我在向學生簡單介紹了“膝跳反射”、“縮手反射”以及“駕駛員看見紅燈剎車”之后就直接讓學生到課本上找出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的特點。這樣顯得有些倉促。今后,我還要在活化教材、鉆研教材上下功夫。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有四方面:1、過度繁殖;2、生存斗爭;3、遺傳變異;4、適者生存。
他的觀點是:繁殖產生的個體總是有差異的,即長頸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頸長的有些是頸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著變異的特性,因此,達爾文認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接下來這些個體在生存斗爭中,適應環(huán)境的存活下來,不適應環(huán)境的被汰掉,即頸長的長頸鹿與環(huán)境相適應,被自然選擇活了下來,頸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頸長的這些個體又產生后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頸長的又被自然界選擇存活下來,頸短的又被淘汰掉,這樣,經過逐待的選擇積累,剩下的長頸鹿基本上都是頸長的了,就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了。由此,可以看出達爾文認為生物能存活下來不是主動地去適應環(huán)境,是自然選擇讓其存活下來的'。且選擇存活的都是有優(yōu)勢性狀的,如頸長的長頸鹿,因此,自然的選擇是定向的,且是其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進化的內因是遺傳和變異,外因是變化的自然環(huán)境。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以往的生物教學主要讓學生背誦課本知識,因此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死記課本內容,一碰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問題就無從下手。為此我們應從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觀念中解脫出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yōu)椤芭d趣生活”
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復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為“教育詩”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而且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如在講到“動物的發(fā)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若根據(jù)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說明生物學道理。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fā)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
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并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應做到洋思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會的不教,學生教學生”。洋思中學一直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短短的八個字,卻體現(xiàn)了該校的教學理念。為此我們學校也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六步教學法”,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素質教育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shù)尖子生。
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chuàng)造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發(fā)展程度上的差別,在討論中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學好生物課程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備學生,而且要從學生地實際出發(fā),區(qū)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地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現(xiàn)地機會。在作業(yè)的設計上,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盡量留一些發(fā)散和開放性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余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和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留有充分的空間?傊,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及探究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獲取了知識,領悟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在導課中利用小品中的圖片調動學生的熱情,效果還是不錯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模式,通過學案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揭開性別遺傳的奧秘。在全班的交流匯中,把握學生能夠講清楚的,老師盡量不要包辦的.原則,鼓勵學生完成的表述,質疑,評價,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還有課堂教學時,由于教學設計安排比較緊湊,再加上學生較活躍,因此教師要組織好課堂紀律,否則容易拖堂,影響教學效果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由于本節(jié)的知識比較概念化,可以通過直觀的圖片來顯示,因此,我用李宇春和她母親的照片、成龍父子的照片比較引出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概念后,直接開門見山,讓各小組統(tǒng)計出幾組較為熟悉的自身的性狀(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表現(xiàn)的積極踴躍)。再用多組生物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描述性詞句,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導入問題——什么是性狀和相對性狀?在后半部分教學中,由于“轉基因超級鼠”實驗對學生而言有些陌生,這時我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給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最后以推論“傳種接代中傳遞的'是基因”、“性狀還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和轉基因技術為拓展延伸,串聯(lián)整節(jié)教學。我注意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進程來設置問題,層層推進;輔以多樣化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練習題,希望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弄明白基因和性狀的關系。但在四班上完課后,檢測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這節(jié)課對我來講,內容非常少,但是我忘記了一點: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基因、性狀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對他們來講非常的抽象、難懂,所以在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完所有的內容后,集中做練習,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后,我在其他幾個班上課時,把方案進行了調整: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部分的內容后,同樣也讓學生列舉了性狀與相對性狀的例子,隨后,馬上讓學生進行這部分的反饋練習。后面的資料分析也采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不錯,課后的調查也非常令人滿意。
通過這節(jié)課的對比課,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更要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好學生,備好教法,才能夠真正地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生物是一門具科學性、思考性、知識的學科,問題的提出要有思考性。初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他們也希望能夠在智慧課堂中跳動思維、擦出思維的火花。一個很有思考性的'問題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的欲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當知識對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觸動他的思想和情感,激發(fā)他去進行探索,使他產生需要而變成自己的東西時,才能說這是掌握知識。掌握一這個詞意味著對事實進行積極的思考,對事物、事實、現(xiàn)象抱研究的態(tài)度。
本節(jié)教學有兩處預設較好地得以生成,其一對調查活動結果“我唯一”現(xiàn)象的感悟,從情感上同學們認同了世界“唯一的我”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其他生命體亦如此,要更加的熱愛生命;其二實例分析時特意加入“白化牛犢”是有利還是不利變異進行討論,令同學們認識到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促進其思維的發(fā)展。當時看到學生眼光瞬間的閃亮、頓悟的表情和會意的頻頻點頭,很是讓我欣慰。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挖素材,拓展資源,在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上能做到“潤物細無聲”。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本學期即將尾聲,現(xiàn)結合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饑笑中有愛迪生!弊鳛槔蠋,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梢姟百|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yǎng)學生洞察能力,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xiàn)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xiàn):
。1)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lián)系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xiàn)出來,是潛在的狀態(tài)。對于教師來說,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fā)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于提出問題由于受傳統(tǒng)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于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chuàng)設問題情況,激發(fā)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fā)提問興趣。
(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xiàn),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xiàn)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fā)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二、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
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是:
(1)從一個實例(或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分組進行探究。
(2)每組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
(3)方案的實施。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或實驗,然后小組得出結論。
。4)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結論進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結果。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但對于整個探究過程選題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實,一定是先發(fā)散,后集中。如《生長素發(fā)現(xiàn)》一節(jié)的教學,可以窗臺上的植物彎向光源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現(xiàn)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交流結果。這樣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高效完成生物學科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chuàng)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chuàng)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chuàng)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tài)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jù)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shù)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于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xiàn)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學,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效果并不是太明顯。初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xiàn)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fā)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后,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初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1)使學生有了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向別人提問,向別人解釋自己的看法,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可以促進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增加他們重新整合思想的機會,還可以使他們接受不同的觀點,擴展他們的視野。
(2)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小組合作學習不同于強調競爭的班級授課。它使競爭環(huán)境轉向合作環(huán)境,組內的每個同學都有展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他們或作為集體的一員為完成任務而自豪,或代表小組為展現(xiàn)小組的成功而驕傲。它使參與學習的小組成員人人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使“失敗者”重新得到自信。
(3)學會了和別人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為組員奠定良好的友誼基礎。在組織相互切磋的過程中,大家互相勉勵、共闖難關,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可以通過組員的互勉互勵,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在共同商討解決難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關心和幫助他人,提高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學會了與不同背景、不同性別、不同能力的人一起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時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時,以小組的.共同進步為標準,一個人在小組中被同伴們認可的程度為標準,在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同學們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
(4)拓展了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學習空間
曾經有人把課堂上學生座位的方式變化作為對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一個方面來研究,在較為寬松的學習空間學習,會增加交流機會,促進人際合作。譬如,把目前學生全部對著講臺坐的方式,改變成圍成小組坐。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沒有要求座位上的變化,但卻起到了調劑學習空間的作用。它不僅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yōu)椤敖M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還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yōu)閹熒、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而且還將學生的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1、本節(jié)課在設計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引導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斷。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行為的特征
2、加入情感教育,通過對比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認同人類自己要想認識世界,就必須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重要性
3、動物行為是動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對于研究人類各種行為的形成有重要意義。而學生對動物行為的區(qū)分比較清楚,關鍵在理解動物行為的意義上有些難度。
4.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的思考時間過短,所以導致有些環(huán)節(jié)學生都被老師牽著走,失去了一定的探究意義。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本節(jié)課的設計有兩個明確的想法:
一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等方法自己獲得知識,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認識規(guī)律;
二是在認識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后對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學設計上,將“自我評價”化整為零,使評價與學習過程緊密銜接,成為認知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縮短認知與評價的間隔,鞏固知識結構,使評價成為知識拓展與升華的手段。
通過課后向學生征詢意見,認為這節(jié)課方式靈活,組織嚴謹,教師語言風趣幽默,教學效果不錯,學生學習的興與生產實踐緊密聯(lián)系,但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實踐,教師可多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馬鈴塊莖,還有姜、蒜、番薯等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列表對比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本質區(qū)別;通過播放錄像,讓學生認真觀察,了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并能學以致用。都得到了培養(yǎng),不過,課堂上的學生活動還要更多設置學生動手性的實驗或實踐內容。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其實本節(jié)內容在八年級上學期已詳細的學過一遍,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依然是重難點,而且距離之前的學習間隔時間也比較長,所以本節(jié)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原有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真正掌握知識,及能夠靈活運用知識。本章的重難點就是這三種微生物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細胞結構(單細胞、多細胞、無細胞結構)、生活方式、生殖方式等。在本節(jié)課中需要明確向學生強調以下的知識點:
(1)藍藻(藍細菌)是單細胞的細菌,而不是藻類植物,這種細菌體內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營養(yǎng)方式為自養(yǎng);硝化細菌、硫細菌也可進行化學作用合成有機物,所以也為自養(yǎng),它們三種細菌雖然扮演生產者角色,但要給學生強調它們不能位于食物鏈開端;
。2)根瘤菌也是單細胞的細菌,但是它和根瘤共生,有固氮作用。<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傳染病及其預防》這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多,如果處理不好的話,一節(jié)課是講不完內容的。因此,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我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精心設設計了這堂課。在課堂教學中,我在一節(jié)課內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教學效果顯著。
我認為本節(jié)課亮點有以下幾點:
1、以一段有關非典視頻導入新課,學生看得真確,聽得明白,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引出傳染病這個話題。
2、在學習傳染病流行的環(huán)節(jié)時,我安排學生表演了一段有關流感傳播的情景劇,激起了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處于學習主體地位,在集體學習中展露了自己的才華,通過對情景劇和相關圖片的分析,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的知識。
3、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的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并結合生活實際,從理性上掌握了預防傳染病的知識。
4、利用艾滋病這個典型范例,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這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
1、“病原體”和“傳染源”這兩個容易弄混的名詞沒多花時間讓學生徹底弄懂。
2、有些問題提出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物的進化》教學反思04-09
《表里的生物》教學反思07-02
《生物的啟示》教學反思05-15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篇)04-17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篇12-30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9篇)03-29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教學反思05-11
生物的變異教學反思11-07
生物實驗課教學反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