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1
本學期的第二課《孔子和學生》,作者通過孔子對學生的高度評價和與自己的比較,揭示了“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具體含義,反映了孔子先進的教育見解。
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一分為二,主講優(yōu)點,順帶出缺點。所以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從孔子的話中概括出每個人的特點——優(yōu)點和缺點,在此基礎上方能明白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概括每個人的優(yōu)缺點,是明白孔子教育理念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如果這一點也做不到,那理解孔子這些教育理念就成了“海市蜃樓”了。
第三節(jié)中孔子有這么一段話:“顏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變通;子貢聰明,但他不夠謙虛;子路很勇敢,但謙厚、忍讓方面仍待學習;子張?zhí)幨轮斏,為人嚴肅,可是旁人卻不能輕易親近他。他們雖然各有優(yōu)點,但都還要不斷學習。 笨偟膩碚f,從這句話中找出每個人的優(yōu)缺點來并不是件很難的事。同學們在學習時,很快找出了顏回和子貢的優(yōu)缺點來,但到子路時,有同學把“謙厚”、“忍讓”也歸為優(yōu)點了,說明對這個句子不理解。我便提示:子路的優(yōu)點很好找,和前面的.二位一樣,孔子說得明明白白的,同學們也找到了,是“勇敢”;現(xiàn)在要找一找子路的不足之處。有一同學發(fā)言說是“學習不夠”,全班同學便無下文。我就讓同學們讀句子。就這么短短的十六個字的句子,讓同學們變著花樣地讀了幾遍,仍然毫無反應——懵掉的該輪到我了。這時,有個同學認定“仍待”是缺點時提醒了我:對呀,這個詞他們不理解,這個句子他們能理解嗎?于是馬上展開對“仍待”這個詞的學習:仍——持續(xù)不斷,待——需要。仍待——繼續(xù)需要;仍然需要。好,“仍待學習”呢?仍然需要學習。那么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學習的呢?這時,終于有同學明白了,是謙厚、忍讓不夠,還需要持續(xù)不斷地學習。
行,明白了,回讀句子,又對這個“但”字不明白了。那就把孔子說的話完整地讀下來,看看有幾個“但”字,它們都表示什么意思?結果是出乎意料的:不明白。那就再給力學習這個“但”字吧!哦,在句中表示轉折啊。第一個是從對顏回的贊許轉到對顏回指出不足;第二個是從子貢的優(yōu)點轉到缺點,這第三個是從對子路的贊揚轉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這才解決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回顧“找出每個人的優(yōu)缺點”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進展過程,似乎給了我當頭棒喝:這些所謂的四年級學生,在閱讀理解方面幾乎是一張白紙。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又要抓什么“關注表達”來了。其實,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又何嘗不曾“關注表達”呢?重要的是不脫節(jié),不掉鏈子。
語文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2
語文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面對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進行訓練的點在哪里?怎樣落實“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然而一堂課只有四十分鐘,是個常量,在教學時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所以在分析教材時,應抓住文本最有價值的東西進行教學,進行訓練。
本課的語言很有特色,簡短的文章,以人物對話的記敘傳遞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腳點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從中受到教育,并從語言文字中具體感知孔子是個怎樣的人物。而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從對話弄清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則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即是教學的難點。
在具體操作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一些語言的精妙之處,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對學生進行有效地訓練和指導。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指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在文本的深處和細處感悟人物特征,這不僅符合該類課型的特征,又符合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使文本的“召喚結構”和學生的“閱讀期待”相互交融,產生了和諧的共鳴、共振,使課堂極富張力和魅力。
【語文孔子和學生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孔子教學反思12-18
語文的教學反思12-24
果實和種子教學反思01-10
電流和電路的教學反思12-30
分式和方程教學反思12-09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06-05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6-15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10-25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9-22
《開花和結果》的教學反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