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
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古詩。
1、 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
吳 孤 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 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 ”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本驼f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 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huán)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tài)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2
一、解題導入,讀題質疑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芙蓉樓送辛漸”,生齊讀)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的城樓!八汀笔撬蛣e的意思!靶翝u”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古詩,適時正音辨音“洛(luò)”,認識生字“壺”。
2、朗讀檢查。(正確、節(jié)奏、速度)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讀好詩句是前提。從正確朗讀、讀好每一個字做起,引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把握好速度。
三、詩文理解,自主交流
1、這首詩寫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讀得懂?請你一行一行地讀,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學)
2、同桌之間交流,聽聽你的同桌對這首詩是怎么理解的。
3、認為自己讀得懂的請舉手,說說這首詩大致講了什么意思。(生答,師結合注釋講解字詞意思)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從字詞入手,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弄清詩歌表達的主題。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說詩意,考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
四、詩文品讀,賞析感悟
1、請大家默讀前兩句,作者到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的依據在哪里?如果你能說出來,說明你真的弄懂了。
“連”“入”兩個動詞寫出了“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黯淡氣氛!俺焦隆北磉_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詩人離開朋友時強烈的凄冷孤寂感)(板書“凄冷”“孤寂感”)
【設計意圖】詩歌是用來表達詩人內心情志的,在理解詩歌大意之后,還需激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一字一詞推敲,從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兩句有一對表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送別辛漸一共寫了兩首詩,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前一天夜里兩人在芙蓉樓里飲酒話別時的情景。
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凄涼、憂愁)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尉,后來因事被貶謫至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其間又遭人詆毀,再次被貶為龍標縣尉。他一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帶著這種感覺,再讀前兩句。(生讀)
【設計意圖】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音韻之美、漢語之美,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詩歌的`意境。
3、讀一讀后兩句詩,說說你的感受。(詩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詩人筆鋒一轉,從凄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詩人沒有再過多地抒發(fā)離愁別緒,而是借辛漸向遠在洛陽的親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詩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高潔清廉的品質)哪些字詞告訴了你詩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
“玉壺”是什么樣子的?(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
“玉壺冰”首次見于南朝鮑照《代白頭吟》中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至唐代成為一個久寫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現在詩詞作品里。(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玉壺冰”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也是理解詩人精神品質的難點,知人論詩,因此補充“玉壺冰”的歷來寄托就有了依據。
4、想象:詩人會向辛漸說什么呢?
5、歸納主題:全詩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過送別友人的表白,不僅烘托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表明詩人永葆高潔清廉品質的崇高氣節(jié)。
6、指導背誦。
送別詩我們學了很多,有的借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離別的不舍,同時體現了詩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保ɡ畎住顿浲魝悺罚┯械陌央x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保ㄍ醪端投派俑问裰荨罚┻有像今天我們所學的,借送別來表達胸中的積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設計意圖】拓展處安排群詩閱讀,既對送別詩做一個小結,又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從人物語言、動作中感受人物品質”,圍繞書后習題展開學習,群詩閱讀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主題性閱讀,這樣的學習,更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精神。
古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節(jié)奏感、音韻感、畫面感、意蘊感都需要反復誦讀。朗讀,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讀,教學生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這是基礎;入口入心讀,讓學生能夠讀懂詩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讀,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詩情。讀之有層次,在朗讀中充分感受古詩的張力與魅力。
古詩文字簡練,但內涵豐富,意味無窮,所謂“詩言志,歌詠言”。對照注釋理解詩句,抓住關鍵詞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感悟,和作者來場穿越千年的對話,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意。
古詩教學最終指向“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而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有思維的參與。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走進經典,將學生的視野引向課外,讓美感流淌在學生心中,把文化的種子種在學生心中。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11-22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優(yōu)秀04-22
芙蓉樓送辛漸的教學反思11-21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反思03-23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5-17
《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03-24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06-29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05-20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07-25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精品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