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2.能理解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xiàn)象
3.知道光速是3× 108m/s。
4.觀察光在空氣、水中傳播的實驗現(xiàn)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5.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感受我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增強對中華民族的科學文明的自豪感。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重點:
1.實驗探究得到光沿直線傳播的特點。
2.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教學難點:
1.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
2.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學器材:
水槽 激光筆 水 牛奶 煙餅 鑷子 燒杯 滴管 紙杯 蠟燭 火柴 玻璃磚 投影儀 電腦
教學過程:
一、 新課教學
1.利用“影子”現(xiàn)象引入新課。
學生如果愿意展示手影,則邀請學生進行手影表演。
展示影子圖片,學生思考影子的形成原因。
引導:你知道影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嗎?(也許學生根本講不出來。)要形成影子首先得有光,影子是一種與光有關的現(xiàn)象,它的形成與光的傳播特點有關。
2.實驗探究光的直線傳播。
(1)光在液體中的傳播【學生實驗】
學生將一束激光在水槽中的水中通過,觀察水中光線的'傳播情況。
解決實驗中的問題:水中的光線看不清楚怎么辦?(滴幾滴牛奶)
光在水中傳播的現(xiàn)象描述:光在水中沿直線傳播。
(2)光在氣體(空氣)中的傳播【學生實驗】
學生將一束激光在水槽中水上方的空氣中通過,觀察空氣中光線的傳播情況。
解決實驗中的問題:空氣中的光線看不清怎么辦?(噴一些煙霧)
光在氣體(空氣)中傳播的現(xiàn)象描述:光在氣體(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3)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的傳播【演示實驗】
教師將一束激光在玻璃表面通過,觀察光在玻璃中的傳播情況。
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的傳播現(xiàn)象描述:光在透明固體(玻璃)中沿直線傳播。
總結: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線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圖片,學生想象光線的形象。
引導:為了直觀的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我們用一條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徑,用箭頭表示光的傳播方向,這樣的帶箭頭的直線稱之為光線。
強調:光線是為了方便描述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種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4.應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導:a 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b 不透明物體光不能通過。
原理:光在同種且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遇到不透明物體,在物體后面形成一個無光的黑暗區(qū)域。
(2)小孔成像
學生閱讀教材【生活 物理 社會】有關“小孔成像”的介紹,了解我國古代科學研究偉大成就。
【學生實驗】按照教師提示,分組實驗,觀察小孔成像現(xiàn)象。
利用動畫展示小孔成像,畫小孔成像原理圖。
小孔成像特點:像與物相反;實像。
(3)日食
(4)月食
動畫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圖。
原理:日食——地球上的人看太陽,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太陽光被月球擋住了。
月食——地球上的人看月亮,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太陽光被地球擋住了。
5.光速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光的傳播速度。
(2)學生回憶聲音的傳播速度情況,將光的傳播速度與聲音進行對比。
(3)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3.0×108m/s。
(4)學生閱讀“激光測距儀”介紹材料。
物理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通過探究,認識到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過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會用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1課時
教學重點: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測量
教學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
經(jīng)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從日常生活現(xiàn)象入手,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乒乓球、鐵塊、水、燒杯、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展示一組圖片:艦艇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為什么能浮在“死!钡乃妫瑲馇驗槭裁茨茯v空而起,氣艇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這些現(xiàn)象為什么產(chǎn)生? (二)、進行新課:
演示實驗1: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乒乓球為什么能從水里浮上來?是誰給它的作用?
總結:物體靜止時受平衡力,物體重力豎直向下,平衡時還應受到豎直向上的力,施力物體誰?是水或空氣。表明浸在液體內部或漂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浸在氣體里的物體也受到氣體向上的托力。物理學中力把這種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符號:“F浮”
3、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思考:根據(jù)浮力的定義及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說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思考:你還能舉出那些例子說明物體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2:把鐵塊放入水中,放手后鐵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鐵塊受浮力作用嗎?
活動10.9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樣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器材
設計與實驗:
比較鐵塊在空氣和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金屬塊,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 N;
(2)再將金屬塊浸沒到水中,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是 N。
比較: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
現(xiàn)象: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比在空氣中時 了。
思考:為什么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比在空氣中時減小了?
受力分析:
結論: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計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體在F浮、F、G這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tài)。
所以 F浮 + F= G 變形為: F浮 = G-F
二、浮力的測量:
方法:彈簧秤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G, 將物體浸在液體中測出此時的拉力F,G與F的差值即為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稱重法” 。
表達式:F浮 = G-F
課堂練習:
1、一鐵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量時,彈簧秤的讀數(shù)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稱量時,讀數(shù)是12N。鐵塊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動畫:水底下大魚小魚的辯論。
小魚:我們在深處,受到的浮力大
大魚:我的體積大,受到的浮力大。
請你說說哪個魚說得正確?為什么?
要知道誰說的對,就要知道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學生實驗: 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液體里的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器材:
實驗與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裝滿水.
2.測出圓柱體的重力 G物=_____N.
3.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時,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F1=_____N. 計算 F浮1=____N.
4.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沒,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F2=_____N. 計算 F浮2=____N.
5.改變圓柱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F3=_____N. 計算 F浮3=____N.
6. 將圓柱體逐漸浸沒在濃鹽水中,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F4=_____N. 計算 F浮4=____N.
交流與小結:
比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通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得出了有關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與 ρ液和V排有關,也論證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所得到結論。
注意:使用推論是單位必須ρ液單位為千克/米3 ,V排單位為米3。
V排與V物的關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沒)”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課堂練習:
2、將一木塊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500g水,則木塊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氣球,排開空氣的重力為1N,則氣球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計算氣體產(chǎn)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為G=5N,體積V=0.6dm3,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ㄈ、課堂小結
學生先歸納,然后教師補充。
。ㄋ模、布置作業(yè)
課本P93 第1、2、3題。
板書設計
四、 浮力
一、浮力(符號:“F浮”)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測量: “稱重法”
F浮 = G-F (G是物體重力,F(xiàn)是液體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物理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簡單電路在生活中的運用實例、
2、會根據(jù)串聯(lián)、并聯(lián)電路的特點,分析簡單電路的結構、
3、通過簡單電路的設計和線路連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二、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簡單電路設計的思路和具體方法,設計電路是難點,實驗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地連接電路。
三、教學方法
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討論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簡單電路的實例、
四、教學儀器
天鵝城堡電路模型學生實驗電路元件(包括兩節(jié)電池、兩個單刀開關、一個燈泡和燈座、一個蜂鳴器、六根導線)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聽說過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這是新天鵝城堡的模型。這么龐大的建筑,要看管起來相當困難,為此,我們今天就來為新天鵝城堡設計一個報警系統(tǒng)。
2、主要內容:報警電路設計和學生連接實驗電路圖
例題:設計報警電路
閉合報警系統(tǒng)的開關S時,指示燈亮,報警鈴不響;當不速之客進入大門時,報警鈴響。
以天鵝城堡報警電路為例,介紹簡單電路設計的步驟分為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電路元件;
第二步是分析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三步是判斷開關和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四步是畫出電路圖,再連接電路圖;
第五步是對照檢查。
在學生畫出電路圖后,對電路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對稱性和對應性為原則,對學生電路圖進行優(yōu)選和評價。還應對例題的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彌補學生設計電路時思維和認識上的不足。
在學生實驗前,應先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龠@是一個蜂鳴器,紅色導線這端是正極;
②連線的過程中開關要一直處于斷開狀態(tài);
、劢泳時,先擺位,再順次連接;若遇到并聯(lián)時,先連接其中一條支路;要試觸。
在學生實驗中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指導,可以讓已完成實驗的同學去幫助實驗未完成的同學完成實驗,使學生課堂上的時間能夠充分利用。
3、課堂練習: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
45秒的公益廣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講述了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電路的原理是:
、偎緳C坐在座位上,相當于閉合開關S;
②系好安全帶,相當于閉合開關S1;
、郛斔緳C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帶,指示燈亮;若系好安全帶,指示燈熄滅。請根據(jù)以上要求畫出電路圖。
六、小結
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
七、思考題:
車門未關提醒電路
汽車儀表盤上都有一指示燈,用它提醒司機車門是否關好.四個車門中只要一個車門沒有關好,該指示燈就會發(fā)光,請設計電路圖。
物理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知道火箭的工作原理,常識性了解三級火箭的結構,初步認識采用三級火箭發(fā)射的優(yōu)越性.
能力目標:提高從信息中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有關火箭發(fā)展史的介紹和火箭應用方面的知識的學習,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和熱愛科學等方面的教育.
教學建議:教法建議
本節(jié)為選學內容,建議提供有關的資料,學生閱讀自學,列出學習提綱和思考題,主要學習的內容是:我國古代在火箭方面做的貢獻、現(xiàn)代火箭的用途、火箭工作的簡單原理、能量轉化、火箭的種類及其特點、設計三級火箭的原因、三級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我國的火箭發(fā)展狀況、世界火箭的發(fā)展狀況.
還可以采用學生利用信息學習的方法教學,可以提出課題由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寫出可行性方案,實驗和實踐,查閱資料,對學習過程進行評估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活動,學生小組團結協(xié)作完成設計的工作.
教學設計方案
火箭
【課題】火箭
【重難點】火箭的工作原理;設計三級火箭的原因和三級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火箭的一般知識
方法1、教師提供材料,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的內容要有:我國火箭的歷史資料(要有關于神火飛鴉的資料);現(xiàn)代火箭的用途;火箭的原理;火箭的種類和各自的特點;我國火箭的發(fā)展狀況;世界火箭的發(fā)展情況.學生學習了資料,應當回答一些問題,問題可以有:歷史上最早的火箭是什么;簡單敘述火箭的原理;火箭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火箭的種類;我國火箭的發(fā)展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實驗探究和學生利用信息學習.提高學生信息的采集、處理能力.具體可行的方法有,教師可以制訂多個課題,學生組織成小組選擇某個課題,進行學習和研究.參考課題如下:查閱我國古代和世界早期關于火箭發(fā)展的資料;探究火箭的原理(可以用設計實驗的方法探究,具體方法可以參考“火柴火箭”);查閱有關火箭的作用的資料.學生小組選擇了某個課題,可以自行設計探究計劃和實施方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活動.本教學方法應用于教師有較高的背景知識和應變能力.
二.三級火箭
方法1、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的資料內容主要是三級火箭的設計思想、三級火箭是怎樣工作的`.學生通過學習回答一些問題:運載火箭的任務是什么,三級火箭是如何適應這種任務的,三級火箭的具體工作過程.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采用探究式學習方法,教師提供課題學生自行選擇,課題有:火箭設計的發(fā)展歷史;三級和多級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優(yōu)點;火箭未來的發(fā)展前景預測.學生可以自行設計方案進行探究.方法同第一內容的方法2.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 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識
1.我國古代的火箭:神火飛鴉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轉化: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
4.火箭的種類
二.三級火箭
1.三級火箭的工作過程
2.我國火箭的發(fā)展狀況
探究活動
利用信息學習:關于火箭的知識
【課題】關于火箭的知識
【組織形式】個人或自由結組
【活動流程】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查閱火箭的有關歷史資料,火箭的應用方面的知識,我國關于火箭的發(fā)展.
【備注】1、網(wǎng)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fā)現(xiàn)共性和差異.
3、發(fā)現(xiàn)新問題.物理教案-火箭
物理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與能量變化的關系。
2、知道做功的兩個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確應用功的公式計算。
3、知道功是標量,正確理解正功和負功的本質含義。
4、知道總功的兩種計算方法。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推導功的公式,讓學生體會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論證能力。
2、通過求解分力做功、總功和變力做功等問題,讓學生在熟練掌握公式的同時,初步接受“微元法”處理問題的思想。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生產(chǎn)、科技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工作、學習都要講效率,“正功”“負功”可以促使學生的勤奮向上思想意識,合作式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確引入功的物理定義,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計算公式。
難點:
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條件,體會處理變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與負功的含義,體會功是標量。
三、課前準備
PPt課件、小鋼球、紙巾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在上課之前我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完成一個小實驗,有請兩位同學。教師將小鋼球放在紙巾上,小鋼球靜止。教師將小鋼球舉高,請同學們觀察小鋼球落下后紙巾有無損壞。
通過這個實驗,同學們受到什么啟發(fā)?
被舉高的物理具有穿過紙張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實際上人們在研究能量的過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這節(jié)課我們來看第七章第二節(jié)功。
。ǘ┕Φ亩x
1、功的兩個要素
在剛才的例子當中,同學們說我將小球舉高了,我對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我對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那么,在生活當中你還能不能舉出做功的例子?
對學生所舉例子進行分析,都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存在力的`作用,還有就是一定要發(fā)生一段位移。顯然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兩個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這個力就一定對物體做功嗎?顯然不是,而應該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們就得到了做功的兩個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義式剛才的這些例子當中,都存在做功過程,那么究竟力對物體做了多少功?你能不能計算出來?實際上在初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當力和位移同方向時功的計算。(展示ppt),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受到力F的作用并向前移動了s,這個力對物體做的功W=Fs。如果情況變化一下,力F與s不在一條直線上,你會不會求這個力所做的功呢?請同學們嘗試著回答。
方法有兩個,一是分解力,二是分解位移。無論哪種方法,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W=Fscosa。有了這個公式,我請同學們幫我計算一個問題。我現(xiàn)在用100N的力水平踢一個足球,踢了一腳之后足球水平向前滾動了50m,求我對球做的功等于多少?請同學們回答。
顯然這個情況不能用這個公式計算,要想腳對球一直存在作用力,那你這個腳得跟著球向前走50m。所以應用公式要注意:(1)F、s要對應,即在s中要一直都有力的作用
再請同學們觀察這個表達式,你還注意到了什么?引出cosa有正有負,那么功是標量還是矢量?是標量那功的正負表示什么呢?實際功的正負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如果力對物體做了正功,表示這個力是個動力,如果是負功則是阻力。(換句話說,如果力做了正功,那表示有能量轉移到這個物體上來,反之做了負功就表示有能量從這個物體中轉移出去。)
那在我們的例子當中,這些力是什么樣的力?細心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都是恒力,這個公式僅適用于恒力做功,變力做功不能用它。當然如果在過程中物體受到階段性變化的力,每個階段都是恒力,那自然我們可以將過程分段處理,每一段又都變成恒力了,最后再把各個階段所做的功代數(shù)求和即可。
。ㄈ┖狭Φ墓
如果在某一個過程中物體受到多個力的作用,那么這些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又怎么求呢?請同學們回答。方法有兩個:
1、先求各個力的功,再取代數(shù)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比如,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個物體受到水平面內相互垂直的兩個力,物體發(fā)生5m的位移,求各個力做的功、合力所做的功?
(四)幾種可以轉化成恒力的變力做功問題
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介紹的有關恒力做功的計算方法,實際上除了剛才所說的階段性的變力可以轉化成恒力來計算做功,還有兩種情況我們也可以處理。當力與速度始終同向,而速度方向不斷變化時,你會不會計算這個力所做的功呢?引導學生學會用微分的方法處理。
另外如果力方向不變,大小隨位移線性變化,我們也可以處理。比如一個彈簧處于原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端固定。用一個力緩慢地拉物體,那么這個力做了多少功呢?在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時,如果初速度是零,末速度是v,它和速度是v/2的勻速直線運動是等效的,我們就用這個平均速度替換掉了這個變化的速度,F(xiàn)在你能不能受到這個例子的啟發(fā)?我們也可以用一個平均的力替換掉這個變化的力,我們說這是方向不變,大小隨位移線性變化的力,它的平均值剛好我們會求,那么這個例子中拉力和彈簧的彈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x/2與x的乘積。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從特殊的情況入手,得到了一般情況下恒力做功的定義式,知道了合力做功的計算方法以及幾種能夠轉變成恒力的變力做功的計算方法,初步體會到了做功與能量變化之間的關系。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會進一步的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
六、板書設計
7.2功
一功的定義
二合力的功
1功的兩個要素
1先求各個力的功,再取代數(shù)和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物理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和地球系統(tǒng)共有的
(二)過程與方法: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ㄈ┣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探索自然規(guī)律的興趣.
2.培養(yǎng)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防止高空墜物。
【教學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教學難點】重力勢能的系統(tǒng)性和相對性。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有句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物理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搬起的石頭有了做功的本領,它就具有了能,這種能我們稱為重力勢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重力勢能。
二、新課教學
物體重力勢能發(fā)生變化時,必然牽扯到重力做功,物體下降時,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晃矬w被舉高時,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大。因此認識重力勢能,不能脫離對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現(xiàn)在就通過下列三種例子來探究一下。
思考:你認為這三個哪個比較容易做呢?
圖7.4-1:重力做功=
圖7.4-2:重力做功=mgcosθ
圖7.4-3:本圖中小球做曲線運動,怎樣來求解呢?想一想我們是怎樣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
這三個運動重力做功有什么關系,我們得到的結論: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點與終點的位置有關,而與運動路徑無關。 表達式
練習1:下圖表示一個斜拋物體的運動,當物體由拋出位置1運動到最高位置2時,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運動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時,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運動到位置3呢?
由1至2重力做功
由2至3重力做功
由1至3重力做功為零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它所處位置的高度的乘積
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它一方面與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恰與勢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我們把物理量叫做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的定義物體的重力勢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與所處的高度的乘積。
重力勢能是矢量?還是標量?與所有的能量一樣,是標量
重力勢能的單位: 焦耳 符號是 J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系
即物體由高處向低處運動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由低處運送到高處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
思考與討論:閱讀課本說一說,并回答上面有關問題。
如果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有關,能量變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練習2.質量是100 g的球從1.8 m的高處落到水平板上,又彈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個過程中重力對球所做的功為多少?球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g取10 m/s2)
3.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tǒng)性
討論歌詞:“山上有棵小樹,山下有棵大樹,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這是說高度具有 相對性 。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重力勢能也有 相對性。
在研究重力勢能是應該選擇 參考平面 。在參考平面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為零;在參考平面上方物體的重力勢能為正的,表示重力勢能比零勢能面的勢能大;在參考平面下方物體的重力勢能為負的,表示重力勢能比零勢能面的勢能小。
參考平面的選擇是任意的,選不同的參考平面重力勢能是否相等?重力勢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據(jù)圖,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參考平面的選擇
小球在A處的重力勢能
小球在B處的重力勢能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的功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增量
桌面
地面
重力勢能是物體與地球組成的系統(tǒng)共同具有的。
例1 在離地80 m處無初速釋放一小球,小球質量為m=200 g,不計空氣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點所在水平面為零勢能參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勢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處的高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勢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內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勢能的變化.
解析:前2s下降了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內的'位移 m
第3 s內重力做功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勢能_______,且減少了_____J。
例2如圖5—26所示,質量為m物體靜止在地面上,物體上面連著一個直立的輕質彈簧,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k,F(xiàn)用手拉住彈簧上端,使彈簧上端緩慢提升高度h,此時物體已經(jīng)離開地面,求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體離開地面后,彈簧的伸長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見,物體上升的高度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而,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小結:
1.重力做功的特點:
與路徑無關,只與起點和終點的高度差有關
2.重力勢能: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4.重力勢能是相對的 ,正負表示大小。
作業(yè)布置:
課本61頁問題與練習第1,2題。
板書設計:
7.4重力勢能
一、重力的功
三、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只與起點和終點的高度差有關。
1.重力勢能與參考平面的選取有關,
與物體的路徑無關。 但重力勢能的變化量與參考平面的選取無關
2.勢能是系統(tǒng)所共有的
二、重力勢能
四、例題講解
物理教學設計7
一、指導思想:
新學期又開始了,本人堅持“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教研工作方向,“培養(yǎng)高素質的學生”的指導思想領導下,在認真總結自己上學期工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際,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學工作計劃。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本學期教學,主要是以復習為主,系統(tǒng)地復習八年級、九年級的物理知識,形成能力為中考練兵。
二、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教學課標,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yǎng)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
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guī),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我要繼續(xù)實踐好興趣教學法,雙向交流法,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使得受教育的學生:學習的觀念更新,學習的內容科學,學習的.方法優(yōu)秀。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jié)的管理。做到課前有預習,課后有復習,課堂勤學習;每課必有一練,杜絕學生不做作業(yè)、少做作業(yè),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yè);教育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問題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5。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業(yè)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
6。加強教師自身的業(yè)務進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本期我在教學之余,要認真學習大學有關的物理課程,擴大自己的學識范圍,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增進教學藝術。多聽課,吸取他人教學之長。
三、教學進度
時 間 內 容
第一周 組織入學制定學習計劃、總結上學期的不足。 第二周 新課教學17章 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三周 復習聲現(xiàn)象 復習物態(tài)變化
第四周 復習光現(xiàn)象、透鏡及其應用 第五周 模擬測試
。ㄒ唬、小綜合復習
第六周 復習電流和電路、電壓、電壓
第七周 復習歐姆定律
第八周 復習電功率
第九周 復習電與磁、信息的傳遞 第十周 復習多彩的物質世界、運動和力
第十一周 復習力和機械、功和機械能
第十二周 復習壓強和浮力
第十三周 熱和能
第十四周 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十五周 模擬測試
。ǘ、小綜合復習
第十六周 綜合復習聲、光、熱學
第十七周 綜合復習力學
第十八周 綜合復習電學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模擬測試
(三) 、考前學生動員
物理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jīng)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協(xié)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系的過程。
【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將氣球和鐵塊分別扔到水里會怎樣?但同樣用鋼鐵制造的輪船為什么就不會下沉?如果制成潛艇卻還可以浮沉自如,又是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對于九年級的學生對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過情景激活學生腦海里的知識。學生通過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現(xiàn)象,使思維發(fā)散。通過所列舉的現(xiàn)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
講授新課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學生研究:把乒乓球壓入水中。觀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有什么感覺?
(設計意圖:不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還讓學生認識到這個力是豎直向上的,對浮力方向有一個初步認識,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后排開的液體的多少有關做好鋪墊。)
過渡:在水中上浮的物體,顯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塊這樣的東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學生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實驗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測量方法。
(設計意圖:任何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排除錯誤觀點“只有上浮的物體才受浮力,下沉物體不受浮力”。通過實驗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一種方法,并通過觀察再次發(fā)現(xiàn)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的多少有關,為下面的探究做鋪墊。)
過渡:水會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浮力,那么空氣會不會也對其中的物體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飛的氣球(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體放入水中用稱重法測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體展示,增強可見度。)
(設計意圖:使學生掌握稱重測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過渡:小的物體可以用稱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輪船這樣的大家伙又該怎么測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結合課件展示,幫助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這一重要原理,同時采用新老教材兩實驗相結合的.辦法,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障礙。)
隨堂練習
1.將一物體系在彈簧測力計上,稱得其重為100牛頓,將它放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80牛頓。則物體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頓;B、80牛頓;C、20牛頓;D、120牛頓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
A、浮力變大,重力變小;B、浮力不變,重力不變C、浮力變小,重力變小;D、浮力變小,重力不變。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識,掌握重點。)
小結
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后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布置作業(yè)
1、P97動手動腦學物理3、4、5。
2、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書設計
五、浮力
1.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向上的托力稱為浮力。
2.稱重法測量浮力的大。篎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為:F浮=G排=ρ液gv排
物理教學設計9
一、前期分析
毋庸置疑,電能的大規(guī)模使用,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多年來由于“用電不當”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是此起彼伏。中學生,尤其是初二學生,對安全用電的認識仍然處于懵懂階段。以我個人的經(jīng)歷為例,在我上初二剛學完火線、零線等基本家庭電路知識時,有一次家中一燈泡開關的拉繩斷了,在換接前,我斷開了保險盒內的兩根電線中的一根,就開始操作,現(xiàn)在我還依然記得當時有明顯的觸電感覺,但是“瞬間的”,我當時堅信,我已經(jīng)斷開了一根,電流不可能形成回路,所以應該沒有問題,“觸電”也是“偶然的”、“瞬間的”、“不應該的”。其實后來才知道,當時斷開的很可能是零線(當時未檢測,無法得知真相),由于我本人踩在木制板凳上,沒有造成嚴重的觸電事故。
所以,有關安全用電的教學宜引起格外重視。而且教學目標不僅僅放在知識點的學習上,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安全用電的意識,做到不懼怕電,安全、合理、科學地使用電能,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安心、幸福。
安全用電的教育滲透到了教材中電學部分的各個角落。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為例,作為課題,有三節(jié)內容,第一是第七章《歐姆定律》第四節(jié)《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第二是第八章《電功率》第五節(jié)《電功率與安全用電》,第三是第八章《電功率》第六節(jié)《生活用電常識》。從標題也可看出,這三節(jié)都是該章內容的綜合應用,同時又從不同的角度講安全用電!稓W姆定律和安全用電》的物理依據(jù)是:I=U/R,結論是:電壓越高越危險;電路中電阻太小,尤其是短路時,會造成I過大,導致事故發(fā)生!峨姽β逝c安全用電》的物理依據(jù)是:P=UI、I=P/U,結論是當用電器總功率過大時,會造成電路中的`電流過大,甚至引起火災!渡钣秒姵WR》的內容有:家庭電路是由進戶線、電能表、總開關、保險裝置組成;火線與零線;三線插頭和漏電保護器;兩種類型的觸電及觸電的急救。
綜上,家庭電路中的安全用電隱患除了人身觸電外,都是由電流過大造成的,而造成電流過大的原因有三種可能:
1、電壓過大;
2、短路;
3、用電器總功率過大。在家庭電路中電壓通常是比較穩(wěn)定的,也不是我們用電人所能控制的。所以我們主要考慮后兩者。
由于電流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我們必須通過特別的教學設計增加學生感悟,以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過程實錄
(一)引入
師:家里電路出現(xiàn)過跳閘現(xiàn)象嗎?(從常見的,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跳閘現(xiàn)象入手,有利于展開學生思維,從而有效地推進教學活動)
生:出現(xiàn)過。(這是事實,大部分同學家均出現(xiàn)過跳閘現(xiàn)象)
師:家庭電路中跳閘現(xiàn)象一般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
生:夏天用空調時。(大部分同學這樣說,也有說用微波爐、烤箱等其他電器的)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親眼目睹“跳閘”現(xiàn)象。(學生興奮、期待)
教師出示自制示教板,并作簡單介紹。
教師故弄玄虛,說:“壞了,今天沒帶空調來”,學生們笑了,并思考著。很快有人講話,“用其他電器代替”、“多接幾個其他用電器”等等。教師順勢取出了幾個燈泡,學生們一看是燈泡,就開始議論紛紛,有人干脆直接說:“不行,就象人吃飯,吃100個花生豆不一定吃飽,吃饅頭兩個就行了”,通俗但易懂。最后師生共同商定不用燈泡,用幾個其他大功率用電器。教師出示事先備好的電熨斗、熱得快、電熱水壺(兩個)。
接下來,利用示教板演示跳閘現(xiàn)象。(這應該是同學們第一次親眼目睹“跳閘”,因為家庭電路跳閘時,大家不可能在“跳閘”現(xiàn)場) (二)師生共同思考,解決問題
問題1:跳閘在什么情況下會發(fā)生?
同學們思考、討論,最后比較容易地達成一致:當同時接入的用電器過多,即總功率過大時,會發(fā)生跳閘現(xiàn)象。接下來,師生共同分析其物理依據(jù),如下圖所示:
家用電器并聯(lián)在火線和零線之間,電路總功率P總=P1+P2+…、Pn,多增加一個用電器,P總會變大,P總=U總I總,I總=P總/U總,U總是比較穩(wěn)定的,所以I總變大。教師介紹,這個閘叫“空氣開關”,當通過它的電流過大時,它會斷開(原理以后會學到)。
問題2:跳閘是好事還是壞事?
學生1:是壞事。若正在玩電腦,突然跳閘,停電,玩不成了。
學生2:是好事。如果該跳不跳,可能造成火災。
最后師生共同認定學生2比較有道理。教師借勢發(fā)揮:我國每年都會出現(xiàn)一些因用電不當而釀成的重大火災事故。
下面我們一起目睹火災是如何發(fā)生的?
教師把示教板轉到別的方向,偷偷地“做手腳”。做完手腳,再把示教板轉過來。(學生們一直期待著)再逐一接入用電器,很快大家看到有一地方冒煙,發(fā)紅,而且有燒焦的東西脫落。(學生們驚喜)
話題一轉,教師提出:同學們,請猜想一下,剛才老師“偷偷地做了什么手腳?”。同學們七嘴八舌。最后教師揭開謎底,換了一個規(guī)格不同的空氣開關,在示教板的某位置套了一個塑料吸管。
師生共同分析發(fā)生火災的物理依據(jù)是:Q=I2Rt,裝塑料管的一段是鐵絲,電阻相對較大,在同時接入的用電器過多,即電功率過大時,干路電路電流較大,在一定時間內,產(chǎn)生較多的熱量,引燃了塑料管。
教師:空氣開關是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保險裝置,原來家庭電路中安裝的都是保險絲。當電路中電流過大時,保險絲會熔斷,切斷電路,從而保護電路。教師把示教板上的那一段鐵絲取下,換上一段保險絲,把剛才的用電器逐一接入,很快保險絲變紅、變軟、斷開,有熔化物脫落。
問題3:保險絲的材料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同學們討論得出保險絲應該具有熔點低的特點。然后教師交待:保險絲是由熔點較低的鉛銻合金制成的。教師演示用火柴燒斷保險絲,證明了其熔點較低。
問題4:選擇空氣開關或保險絲的標準是什么?
教師提示:這兩者的規(guī)格都是以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為標準。那么,在家庭電路中,它們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呢?同學們經(jīng)過充分討論,最后認定:選擇的空氣開關或保險絲既要滿足大部分家用電器的正常工作,又要保證干路導線不著火,即總電流不超過導線允許的最大電流。
教師順勢拋出: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師生交流互動,最后認定:首先要保證干路導線不著火,必須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則。在這一前提下,盡量滿足更多用電器的正常工作。
教師講解:若在滿足前者的條件下,只能滿足很有限的家用電器(舉例)同時正常工作,這樣就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的幸福指數(shù)就會下降。這時候,我們就要改造電網(wǎng)。事實上,前幾年我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城鄉(xiāng)電網(wǎng)改造工程,電網(wǎng)改造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更換輸電線,換用更粗一點兒的輸電線,使它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更大,滿足更多的家用電器同時正常使用。
。ㄈ┳詈笫茄菔尽绑@心動魄”的短路現(xiàn)象。教師用絕緣鉗夾著一段較粗的銅導線,將其插入示教板上插座的兩孔,空氣開關立即斷開,同時看到銅線兩端“冒火”,拔出后發(fā)現(xiàn)兩端已被燒黑。同學們專注、期待、擔心、驚訝、高興。緊接著,教師鄭重聲明:短路實驗不可擅自在家模仿。我們這次實驗也是經(jīng)我校電工師傅允許的。同學們表示完全理解。,《電功率與安全用電》的教學認識與實踐
三、反思總結
家庭中常見的電路事故是用電器的總功率過大或短路造成跳閘或火災。本節(jié)主要著眼于這兩點,用現(xiàn)場演示這種最直觀、最刺激的方式把平時很難“親眼目睹”的現(xiàn)象展示出來,并且用歐姆定律和電功率知識進行解釋。這是一次物理與生活的親密接觸。這完全符合新的課改理念,從生活現(xiàn)現(xiàn)象中抽象出物理問題,再將物理知識用于社會、生活中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
教學設計從最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跳閘入手。
第一部分:先讓學生回憶跳閘時的情境,然后以教師為主演示跳閘現(xiàn)象,最后師生共同分析跳閘的物理依據(jù)。
第二部分:師生共同認識跳閘或保險絲熔斷對保護電路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將物理應用于社會,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大量的家用電器進入家庭,這就造成了干路電流過大與導線可能太細之間的矛盾,于是就出現(xiàn)了我國城鄉(xiāng)大規(guī)模的電網(wǎng)改造工程。第四部分:教師為同學們演示“難得一見”的短路現(xiàn)象,同時也意識到了短路可能帶來的危害。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地建構知識,最后達成共識:
一、同時使用的用電器不宜太多,總功率不能太大;
二、用電要認真,小心,盡量避免短路的發(fā)生。筆者認為,這種教學設計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新課程倡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不是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本教學設計依據(jù)課程目標,對有關安全用電的課程資源有機融合,試圖在師生互動中實現(xiàn)教與學的統(tǒng)一。
電路事故無小事,重則危及生命,輕也可能造成火災。生命無價,火災無情。因此在《電功率與安全用電》的教學中,我們利用示教板,盡情展示了用電器過多,總功率過大以及短路對電路的破壞力。學生從中受到的生命安全教育是深刻的,是發(fā)自內心的。實際教學效果非常好。
物理教學設計10
重心的實用意義
重心的高低和支面的大小決定物體的穩(wěn)定程度。(可閱讀《讀本》第一冊第六章第六節(jié))
計算勢能,用到重心的概念。
4.萬有引力
(1)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吸引作用。
牛頓從蘋果落地聯(lián)想到地球與月球之間、行星與太陽之間、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這種力叫萬有引力。
(2)萬有引力是由于物體具有質量而在物體之間產(chǎn)生的一種相互作用。
(3)物體的質量越大,萬有引力就越大;物體間距離越大,萬有引力就越小。(定量關系將在以后學習)
由于一般物體的質量不大,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極其微小。例如兩個直徑1m的鐵球(質量約4 100kg)靠在一起時,它們間的萬有引力約為1.1×10-3N。
天體的質量很大,因此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十分巨大。例如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萬有引力大約是3.6×1022N,它足以拉斷直徑9×103km的鋼柱。
(三)課堂小結
1.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引力所產(chǎn)生的。從本質上講,重力屬于萬有引力,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萬有引力。一般來說它們的大小和方向都有差別,但差別甚小。
2.物體在其它星球上受到星球的吸引也產(chǎn)生相應的重力。通常不加說明時,“重力”是指物體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所在位置有關:G=mg。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圍內,可認為物質(質量一定)受到的重力是恒力。(計算表明:沿地表相距1800m的兩點,重力的方向相差不到1′。)
4.重心是重力的作用點,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重心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
(四)作業(yè)與思考
1.課本p.13練習二。說明:第(1)題第③項中“運動”指沿地面不太大的范圍內的運動。
2.演示:雙錐體“往上爬”。請大家仔細觀察并揭秘。
軌道低端窄,雙錐體的重心高;軌道高端寬,雙錐體的重心低。表面看來雙錐體由A端釋放,會自動地向較高的B端“爬升”。實際上仍是從重心高處向重心低處滾下來。
3.用一個手指支持鉛筆的一端使鉛筆直立而不倒不易做到,而把鉛筆換成一根教鞭,小頭立在手指上,就比較容易做到使其不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去查一查有關資料。
五、說明
1.重力及其三要素在初中已經(jīng)學過,從知識上講,本節(jié)內容很容易掌握,屬于復習性質的課,也可以安排學生自學。
2.重心概念的建立,滲透了“等效代換”的物理方法,對于以后學習“力的合成、分解”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注意指導學習閱讀教材。請學生自己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并加以討論,加深理解。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注意到如何閱讀教材,逐漸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4.介紹“欹器”,增加“雙錐體”和“模擬鐵鍬”的演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去查找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學習更多的知識,從而體會到,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物理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產(chǎn)生的,能列舉生活中的重力現(xiàn)象,感知重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會用重力方向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4)了解重力的重心。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主動建構知識;
。2)通過體驗和觀察,感知重力方向,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樂于思考的能力;
。3)通過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觀察、實驗、設問釋疑,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松和諧氛圍;
。2)通過體會“物理就在身邊”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設計思路
1、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和核心任務
“重力”這節(jié)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但比較瑣碎。我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以知識為載體,創(chuàng)設對話平臺,營造師生情感交流、相互啟迪、輕松和諧氛圍;促使學生主動交流、勇于表現(xiàn),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主動建構與重力有關的知識,使學生體驗多種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是物理課堂必須承擔的.責任
這節(jié)課,通過設置與學生認知不同或認知匹配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發(fā)問意識和思維能力;通過探究“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猜想及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的過程,從而通過質疑、對比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得出結論,提高探究能力;通過“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應用,使學生對“重力方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學生經(jīng)歷自主建構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的過程,認識重力;
。2)通過觀察、討論及實驗,讓學生了解重力方向、重力的作
用點。
教學難點:(1)通過創(chuàng)設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對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有效引導和駕馭 (3)學生描述“重力方向”過程的教學
四、教學準備
學生:彈簧測力計、質量已知的鉤碼、重垂線、鐵架臺、細線、金屬組 教師: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自制“重力方向”演示器、
一端裝有鐵塊的粗細均勻的管子、不規(guī)則形狀的紙板、細線
五、教材及學情分析
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力” 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學生有著豐富的體驗和感性認識。 這節(jié)課,知識點本身難度不高,可通過一系列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的設置,創(chuàng)設對話平臺,促使學生主動交流、互動,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利用大量的、具體的、感性的素材,從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方面,感知重力、認識重力、描述重力。“重力方向”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是難點,通過學生觀察、實驗、實踐活動等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使學生認識“豎直向下”的含義,為后續(xù)知識壓強、功、機械效率的學習打下基礎。
物理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通過實驗與觀察,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身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的物理實驗,觀察聲音發(fā)生時的振動現(xiàn)象,體驗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在探究活動中,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yǎng)學生從物理現(xiàn)象歸納出簡單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究身邊的聲現(xiàn)象,對物理有親近感。
二、重點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chǎn)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jié)的知識重點。
三、教學器材:
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芯片(能放進試管里)、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么信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聲音是怎么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
2、新課教學
(1)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探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
①進行猜想: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說話,體會手指的感覺。并進行猜測:物體的發(fā)聲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并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fā)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jù):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后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并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準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二、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三)
實驗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fā)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xiàn)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實驗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xiàn)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實驗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xiàn)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分組匯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fā)生的揚聲器里“跳舞”是因為發(fā)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fā)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fā)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fā)聲的鼓面在震動。
、郯l(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④學生活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fā)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fā)聲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產(chǎn)生振動發(fā)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fā)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并提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fā)出聲音的?鐵板琴發(fā)生時并不是直接貼著你們的耳朵,為什么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的?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jù):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后,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并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芯片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芯片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么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jù)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xù)進行創(chuàng)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chuàng)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么道理?(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于向命運挑戰(zhàn)的優(yōu)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軐W生活動: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3)相關知識介紹:
①人耳的結構與聽力的關系。
②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壓強,溫度的關系。
③天壇回音壁的介紹。
3、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由學生自己小結)
、俾曇羰怯捎谖矬w的振動而產(chǎn)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勐曇舻膫鞑ニ俣扰c壓強和溫度有關。
4、課堂練習
(1)指出下列發(fā)聲現(xiàn)象是什么振動的結果:悠揚的鐘聲——;
海浪的波濤聲——;
氣球破裂時的爆裂聲——‘
水沸騰時發(fā)出的聲音——;
下雨天聽到的雷聲——;
用嘴貼著空瓶口吹氣發(fā)出聲音——。
(2)把正在走動的鬧鐘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鐘的“滴答”聲是( )。
A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曠野里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群到來,這是應用了的知識。
(4)動畫片《星球大戰(zhàn)》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么?
(5)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么?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五、布置作業(yè)
課本第36、37頁1,2、3題。
六、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探究型的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集體智慧,決不能將教師思考的結果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動腦的權利。本節(jié)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解決問題。在教學中采用了大量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試驗,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通過這一節(jié)的教學使學生對聲音的產(chǎn)生、傳播以及接收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
物理教學設計13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電流、電路及電路圖。
知道電源和用電器。
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連接電路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動腦筋找出新的連接電路的方法。
說明與建議
想想做做
本節(jié)可以直接通過想想做做引入新課。
課本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小燈泡和玩具電風扇等,是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動玩具中都有。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怎樣連接,可以控制小燈泡、小電動機、音樂門鈴……"這樣的問題提出以后,學生想動手試一試的欲望會很強烈。
這節(jié)課應該在實驗室上,兩人一套實驗器材。
學生開始實驗前,務必閱讀課本中的實驗警鐘!
實驗警鐘!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
目前不必深入說明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的原因,只需簡要說明其危害,并要嚴格遵守。
電流和電路
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觀察、指導,并給予適當?shù)脑u價。同時,在學生完成三次閉合電路的連接后,啟發(fā)學生思考三次電路的共同特征。
學生會發(fā)現(xiàn),導線將電池、開關、燈泡(或電動機、音樂門鈴)逐次連接成一個閉合回路后,閉合開關,小燈泡就會亮。他會說這是由于電池中的"電"有了可以流淌的路徑。教師在這里要強調電路的閉合性。
小學階段的電路學習,僅僅限于實物的連接;初中階段的學習,要讓學生知道,在研究一些具體問題時,為了方便,往往是要把具體問題抽象、概括,使其簡潔明了,電路圖便是其中的一例。也可以說這是研究問題的一種思想方法。
課本中的幾個常用元件及其符號不必在此讓學生多練,認識就行,可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使用來逐漸掌握。
想想議議
作為電路知識的鞏固,教材設置了欄目中的問題。讓學生檢查有錯誤的電路,使學生再次感受到只有電路閉合時,電路中才有電流,電路不閉合就不會有電流。課本圖5。1—4的錯誤在于電池沒有接在閉合的電路中,被"甩"在了外面。
電源和用電器關于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按《標準》的要求是從能量的角度講的,即"電源是在電路中提供電能的裝置,用電器是消耗電能的裝置"。這里,深層次的含義是引導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如,燈泡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光能;小電動機是將電能轉化成了動能;音樂門鈴是將電能轉化成了聲能……只是由于學生關于能量轉化的認識還很粗淺,這里沒有強調"轉化",但教學中可以講"轉化"。
可以在課堂上演示"電池消耗"的實驗,讓學生從電池的消耗來體會能量的相互轉化。
由一節(jié)電池、小電動機、開關組成電路,觀察小電動機的轉速隨著時間逐漸變慢。這可以說明電池中的電能減少了,而這部分電能正是提供給了小電動機,維持了它的轉動。
需要說明的是,實驗中電動機轉速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電極的極化使得電池內阻增加,從而輸出電壓降低,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后輸出電壓還能有所提高。不過,從根本上講,這也確實可以看做電池容量減小的表現(xiàn),所以以上的解釋也不錯。不過教師應該注意,這里不要說得過多,否則可能出現(xiàn)科學性錯誤。
導體和絕緣體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將各種物體(硬幣、金屬的剪子、塑料尺、橡皮……)連接到小燈泡的電路中,通過觀察小燈泡的亮與不亮來判斷物體是容易導電還是不容易導電。根據(jù)物體導電性能的這種差別,知道物體分為導體和絕緣體。初中階段,學生在了解這一特性之后,必然會產(chǎn)生了解其原因的愿望。課本只是直接說出"金屬中有自由電子,所以能夠導電;食鹽水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動的帶電粒子,所以也是導體。
實際教學中,可以將這段內容具體化,用較形象的板畫(如圖5—1)或動畫類的計算機課件進行演示,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電流的方向
教材中沒有以"把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規(guī)定為電流的'方向"這種方式給出電流方向的定義,而是回避了實際規(guī)定的電流方向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的移動方向相反的教學難點。這樣處理的目的是讓初中學生在"電流和電路"的學習中側重其應用,而不拘泥于那些難于理解的物理學概念。這樣處理,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由電子的實際運動方式跟我們頭腦中"定向運動"這種經(jīng)典模式其實也是相差很遠的。這里只要求學生知道電流是有方向的,其方向就是沿著"正極→用電器→負極"的方向。這里特別應該強調的是,最好不要簡單地說電流沿著"正極到負極"的方向,因為在電源內部電流是從負極到正極的。也不必讓學生區(qū)分電源"內部"和"外部",在談到方向時只要不把"用電器"一詞忘掉就不會錯了。
教材中提到發(fā)光二極管,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這種既有單向導電性,又有發(fā)光功能的電子元件。生活中利用發(fā)光二極管的實例很多,電視機和收錄機上的指示燈、城市街道上的紅綠燈、火車站上的布告牌、廣場上的大屏幕電視,都有用到發(fā)光二極管的。教師在這里結合當?shù)氐膶嶋H多做些介紹可以擴大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學生動手、動腦設計小玩具、小儀器的興趣。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此題的目的是進行"根據(jù)電路圖連電路"和"根據(jù)電路畫電路圖"的訓練。這種訓練對于學好電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該增加一些這樣的練習,要不怕簡單、不怕重復、不厭其煩。
不僅要在紙面上"根據(jù)電路圖連電路"和"根據(jù)電路畫電路圖",還一定要在實驗室進行多次這樣的練習。要多練。在成年人看來,連小燈泡跟連小電機、連音樂門鈴好像是一回事,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換一個新的用電器就是一次新的練習。對于知識,一般說來知道了就會了,但是對于技能,"知"和"行"之間往往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電路圖和電路的對應關系,只作課本上的練習遠遠不夠,要在實驗室里多動手練。
2、這是一個設計題,比較簡單,連成一個閉合電路就行了?梢院偷1題結合,在實驗室里進行訓練。
3、這是一個設計制作型練習。首先要能夠區(qū)分二極管的正極和負極。不過,不要把二極管的正極、負極這兩個名詞告訴學生,學生會把它們和電源的正負極混淆。只說讓學生判斷,他們手中的二極管允許電流從哪條接線流入,不允許從哪條接線流入,就行了。
有的發(fā)光二極管需兩節(jié)電池串聯(lián)起來才能發(fā)光,使用時要注意給學生配備合適的電池組。
物理教學設計14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會使用家庭電能表。
2.過程和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認識節(jié)約用電的重要性。
說明與建議
本節(jié)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即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xiàn)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實際生活中用到電的例子遠不止這些。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活動引入新課。例如:點亮小燈泡,讓學生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光能;觸摸通電的小燈泡,體會電能可以轉化為熱;給小電動機通電使其轉動,體會電能可以轉化為動能,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為以后了解普遍的能量轉化做鋪墊。然后結合課本圖7.1-1和7.1-2,交流生活中還有哪些電能轉化的現(xiàn)象,以身邊的實例豐滿、深化學生對電能的認識。
課本圖7.2圖注中出現(xiàn)了動能和熱等詞語,而且講課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這類詞匯。按照以往的觀念,一個新的概念只有在課堂上學過了才能用。但考慮到初中學生在生活中已經(jīng)或多或少接觸過或使用過這些名詞,因此在這里一般性地使用也是可以的。
電能的單位
介紹電能的單位時,可以舉出一些實例,使學生對焦耳和千瓦時的大小有具體的感性認識。例如:將一個蘋果從地面舉到桌面所需要的能量大約為1J;手電筒通電IS,消耗的電能大約也是1J;微波爐工作lmin消耗的電能大約為60000J;Ikwh電能大約可以煉鋼1.6kg,等等。
電能表
教材詳細介紹了電能表的使用方法,教學中應盡量結合實物講解。重點是介紹電能表的`讀數(shù)方法。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觀察電能表并讀出它的示數(shù),再假定一個月后它的另一個示數(shù),請學生說出這個月內家中共用了多少電。還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每消耗Ikwh電能表盤的轉數(shù),計算用電器在較短時間(如lmin)所消耗的電能。
根據(jù)具體情況的木同,電能表的參數(shù)并不完全一樣。例如,有的電能表的額定電流為5A,每消耗Ikwh的電能轉盤轉過1500轉。建議學生觀察自家的電能表,結合實際情況了解這一點,不要機械記憶這些數(shù)據(jù)。
目前有的地方出現(xiàn)了新式電能表。課本舉出兩例,意在開闊學生視野。
電功
課程標準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高。這里,學生只需要知道“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做功的過程”。學生應可以舉出生活中電流做功的實例,并知道功的單位和能量的單位是一樣的。
動手動腦學物理
1.本書的練習側重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最后一問的結論是開放的。電費的變化可能是由于費率調整,或用電量有變化。
2.這也是一個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計算一下,意在學習處理實際問題。
3.20xx年我國的總發(fā)電量(1239億千瓦時),這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查,培養(yǎng)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物理教學設計15
一、瓶內吹氣球
思考:瓶內吹起的氣球,為什么松開氣球口,氣球不會變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兩根:紅色和綠色、氣球一個、氣筒
操作:
1、用改錐事先在瓶蓋上打兩個孔,在孔上插上兩根吸管:紅色和綠色
2、在紅色的吸管上扎上一個氣球
3、將瓶蓋蓋在瓶口上
4、用氣筒打紅吸管處將氣球打大
5、將紅色吸管放開氣球立刻變小
6、用氣筒再打紅吸管處將氣球打大
7、迅速捏緊紅吸管和綠吸管兩個管口
8、放開紅色吸管口,氣球沒有變小
講解:當紅色吸管松開時,由于氣球的橡皮膜收縮,氣球也開始收縮。可是氣球體積縮小后,瓶內其他部分的空氣體積就擴大了,而綠管是封閉的,結果瓶內空氣壓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氣球內的壓力,這時氣球不會再繼續(xù)縮小了。
二、能抓住氣球的杯子
思考:你會用一個小杯子輕輕倒扣在氣球球面上,然后把氣球吸起來嗎?
材料:氣球1~2個、塑料杯1~2個、暖水瓶1個、熱水少許
流程:
1、對氣球吹氣并且綁好
2、將熱水(約70℃)倒入杯中約多半杯
3、熱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來
4、立即將杯口緊密地倒扣在氣球上
5 、輕輕把杯子連同氣球一塊提起
說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氣球上,是無法把氣球吸起來的。
2、用熱水處理過的杯子,因為杯子內的空氣漸漸冷卻,壓力變小,因此可以把氣球吸起來。
延伸:
小朋友,請你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氣球吸起來?
三、會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燒中的蠟燭,燭火熄滅后,杯子內有什么變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蠟燭高)1個、蠟燭1支、平底盤子1個、打火機1個、水若干
操作:
1、點燃蠟燭,在盤子中央滴幾滴蠟油,以便固定蠟燭。
2、在盤子中注入約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蠟燭上
4、觀察蠟燭燃燒情形以及盤子里水位的變化
講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氣(氧氣)被消耗光后,燭火就熄滅了。
2、燭火熄滅后,杯子里的水位會漸漸上升。
創(chuàng)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動收集其它溶液嗎?
四、會吃雞蛋的瓶子
思考:為什么,雞蛋能從比自己小的瓶子口進去?
材料:熟雞蛋1個、細口瓶1個、紙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熟蛋剝去蛋殼。
2、將紙片撕成長條狀。
3、將紙條點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雞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將手移開。
講解:
1、紙片剛燒過時,瓶子是熱熱的。
2、雞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內的溫度漸漸降低,瓶內的壓力變小,瓶子外的壓力大,就會把雞蛋擠壓到瓶子內。
創(chuàng)造:當瓶子中氣體的壓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壓力時,瓶子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五、瓶子癟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癟嗎?材料:水杯2個、溫開水1杯、礦泉水瓶1個
操作:
1、將溫開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覺到熱。
2、把瓶子中的溫開水再倒出來,并迅速蓋緊瓶子蓋。
3、觀察瓶子慢慢的癟了。
講解:
1、加熱瓶子里的空氣,使它壓力降低。
2、由于瓶子外的空氣比瓶子內的空氣壓力大,所以把瓶子壓癟了。
創(chuàng)造:
如果瓶子里氣體的壓力比瓶子外空氣的.壓力大,瓶子會變成生么樣子?
六、會跳遠的乒乓球
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腳杯中,你怎樣吹氣,球才會跳出杯子呢?
材料:高腳杯2個、乒乓球1個
操作:
1、把兩個高腳杯并排放置
2、將乒乓球放在第一個杯子中。
3、從不同角度吹氣,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狀況:對著球的側面吹氣;對著球的上方吹氣
講解:
1、向球的側面吹氣,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個杯子里去(或跳出來)
2、向球的上方吹氣,上方壓力變小,乒乓球會浮起來,繼續(xù)吹,就跳入第二個杯子去了
創(chuàng)造:換個新方法也能讓乒乓球跳到下一個杯子里
七、會吹泡泡的瓶子
思考:你知道瓶子是怎樣吹泡泡的嗎?
材料:飲料瓶1個、冷熱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盤子1個、橡皮泥1塊、吸管若干
操作:
1、將吸管逐一連接,形成長管(連接口用膠帶封好)。
2、將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盤子中。
3、彎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進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向瓶子壁上澆熱水,杯子中的吸管會排放大量氣泡。
5、向瓶子壁上澆冷水。
6、玻璃杯中的水會經(jīng)過吸管流入瓶中。
講解:
1、因為塑料瓶很薄,于是熱可以穿過瓶壁,進入瓶子中的空氣里。
2、瓶子中的空氣受熱后會膨脹。
3、水中的氣泡就是空氣膨脹時,被擠出瓶子的空氣。
4、瓶子中的空氣遇冷時收縮。
5、瓶子中的空氣收縮時,水便占據(jù)了剩余的空間。
創(chuàng)造:瓶子蓋太緊時,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開它嗎?
八、自己會走路的杯子
思考:杯子沒有腿,它是怎樣從上面走下來的
材料:杯子一個、蠟燭、火柴、玻璃、兩本書、水
操作:
1、用一塊玻璃板,放在水里浸一下
2、玻璃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幾本書墊起來(高度約5厘米)
3、拿一個玻璃杯,杯口沾些水,倒扣在玻璃板上。
4、用點燃的蠟燭去燒杯子的底部,玻璃杯會自己緩緩地向下走去。
講解:
當燭火燒杯底時,杯內的空氣漸漸變熱膨脹,要往外擠,但是,杯口是倒扣著的,又有一層水將杯口封閉,熱空氣
跑不出來,只能把杯子頂起一點兒,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就自己下滑了。
九、紙杯旋轉燈
思考:蠟燭紙杯燈為什么會轉動?
材料:紙杯2個、牙簽1支、蠟燭1支、膠帶1卷、繩子1根、剪刀1把
操作:
1、取一紙杯,在杯身對稱處各剪開一個方形大口,在杯底固定上蠟燭,作為燈的底座。
2、另一個紙杯則在杯身約等距離位置剪出三四個長方形的扇葉,在杯底中央處穿上繩子,并用牙簽棒固定,作為燈的上座。
3、將兩個紙杯上下對口用膠帶貼好固定。
4、點上蠟燭,拉起繩子,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產(chǎn)生。
講解:
1、蠟燭燃燒的時候,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
2、空氣受熱會上升,然后沿著上方紙杯的扇葉口流動,因而造成旋轉的現(xiàn)象。
創(chuàng)造:
你能讓蠟燭紙杯燈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嗎?
注意:
注意蠟燭燃燒時的安全!
十、飛行的塑料袋
思考:在沒有風吹的情況下,塑料袋為什么會在天上飛行?
材料:塑料袋(輕便的)、吹風機1個
操作:
1、打開塑料袋,倒置。將吹風機伸入塑料袋,并打開熱氣開關。
2、幾秒鐘后,關閉吹風機并拿開。
3、松開手,塑料袋會飄起來。
講解:
1、熱氣輕,向上升,使塑料袋也向上升。
2、熱能使物體飛起來,因為熱氣是上升的。當空氣受熱并且上升時,熱氣便通過“對流”向上運動。從取暖器散發(fā)的熱溫暖整個房間,也是借助于“對流”。
創(chuàng)造:
你能試著制作一個簡易的熱氣球嗎?
十一、空氣的質量
思考:你們知道嗎,空氣也是有質量的。怎樣證明空氣也有質量呢?
材料:1架天平、2只一樣重的氣球、打氣筒
操作:
1、把兩只氣球分別放在天平的兩端,天平保持平衡。 2、拿起另一只氣球,給氣球打氣并將氣球口系緊。
3、將打起氣的氣球放到天平的一端,沒打氣的氣球放到天平的另一端,觀察天平的變化
講解:
1、兩只氣球在打氣前,質量相等,因此天平保持平衡。
2、打氣后的氣球增加了氣球內空氣的質量,因此,天平偏向打氣后的氣球一端。
3、如果是帶有指針刻度的天平,就能測出空氣的質量數(shù)
創(chuàng)造:你能用其它方法稱一下空氣的質量嗎?
【物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物理教學設計07-01
物理教學設計11-20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13
物理教學設計15篇12-09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06-07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08-16
(通用)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8-03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11-07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