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山之春》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山之春》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天山之春》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欣賞《天山之春》
教學目標
1、熟悉作品的旋律,感受其風格,并能隨音樂哼唱。
2、知道中國民族樂器琵琶,并能聽辨其音色。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憑你自己對新疆音樂的了解,你平時聽到的歌曲,有哪些音樂是屬于新疆的?
師:這節(jié)課我們要來聽聽平時同學們不太聽的到的新疆的歌曲〈咯什的春天〉
2.欣賞新疆音樂〈咯什的.春天〉
師:聆聽的過程中,你要考慮以下問題:
a.這首歌曲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b.同桌互相討論它使用了那種樂器?
(拉弦、彈撥)
c.它的伴奏樂器又是什么?
3.圖片展示。熱瓦甫并再播放熱瓦甫的音樂。
師:它的音色有什么特點?
4.在熱瓦甫的音樂中帶有手鼓,介紹手鼓。
幻燈圖片展示。
感知新疆維吾爾族的典型節(jié)奏。
1.手鼓(鈴鼓)節(jié)奏
xxxxxxxx
2.引出新疆的典型節(jié)奏。
xxxxxxxx
3.師:接下來老師給你們配上點音樂,你們來打打看。
播放〈青春舞曲〉的伴奏音樂。
同時導入歌曲的學習〈青春舞曲〉
《天山之春》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能感受出樂曲的情緒及其具有的維吾爾族音樂風格;感知民族彈撥樂器琵琶的音色、外形及演奏方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情緒啟發(fā)、對比學習、合作互動等手段,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參與、體驗音樂。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樂曲熱情奔放的旋律,感受樂曲描繪的天山春天秀麗風光和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的節(jié)日歡慶場面。
二、學情分析
《天山之春》原是烏斯?jié)M江和俞禮純合作創(chuàng)作的一首熱瓦普獨奏曲,后由王范地改編成琵琶獨奏曲,廣為流傳。樂曲為二部曲式結構,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小調式,由兩個主題構成。第一主題,四三拍,用長輪的方法奏出了具有濃郁維吾爾族民間音樂風格的、歌唱性的.、舒展而寬廣的主題,表現了天山的秀美風光。第二主題以第一主題為素材,改變了節(jié)奏,樂曲變得輕快活潑,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接著在屬調上再現了第一主題,力度漸強,將情緒推向了一個小高潮。經過一個簡短的過渡,樂曲進入第二部分。樂曲轉為大調式,情緒明朗,速度漸快,節(jié)拍由四三拍轉為四二拍,舞蹈性的節(jié)奏、跳躍的旋律,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爽朗的性格。最后,音樂的速度逐漸加快,在由低向高音階式的旋律進行和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四年級的學生開始從被動的學習主體向主動的學習主體轉變。通過唱、練、賞、游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特別是引導學生懂得欣賞不同國家、民族及不同風格的音樂,通過感受、體驗、學習音樂起到美育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琵琶;感受樂曲速度、節(jié)奏、情緒的變化;體驗維吾爾族人民載歌載舞、熱情奔放的歡慶場面。
教學難點:感受樂曲不同的拍號、速度和節(jié)奏所帶來的情緒變化。
四、教具
鋼琴、手鼓、串鈴、鈴鼓、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反串角色,師生互動
老師跳新疆舞蹈,并拍用手鼓敲擊X.X.XX.|.XX.X.|的節(jié)奏,邊唱“達坂城的石頭硬又平呀,西瓜大又甜呀!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呀,兩只眼睛真漂亮!你要來新疆旅游觀光,這里水果甜又香。帶上你的朋友,帶上你的伙伴,坐上那火車來”。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變身成了哪個少數民族的人嗎?(學生回答)
師:你們知道新疆有什么好吃的呢?(學生暢所欲言)
設計意圖:教師反串新疆歌手,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對新疆風土人情的暢所欲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天山之春》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8-03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08-07
教學反思七月的天山07-26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15篇03-19
教學設計模板-教學設計模板07-16
流程設計教學設計12-09
教學設計01-14
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4-27
《巴西》教學設計08-19
童謠教學設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