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shè)計并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zhì)量高低的關(guān)鍵所在。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shè)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掌握十個會寫的生字,理解相關(guān)詞語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
3、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為主要手段,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逐漸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采用重點語句品悟法、圖畫法、課件演示法、朗讀法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逐漸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植物,它是爬墻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夠爬滿墻,還記得這種植物是什么嗎?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走進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二、回顧全文,理清順序。
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
三、品悟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一)讀悟結(jié)合品悟葉子的美。
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葉子真美,寫葉子的語言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或句子,體會葉子的美。
交流:
預設(shè):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在學生感悟品讀的基礎(chǔ)上,出示圖片引讀:
這是新鮮得快要滴出水的葉子,看著那么舒服,你能讀出來嗎?
這是新鮮得發(fā)亮的葉子,耀人的眼,你能讀出來嗎?
2、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抓住“一順”、“均勻”體會葉子排列的整齊美。
出示圖片感情引讀:這是大自然的杰作,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這樣鋪滿墻。你能讀出來嗎?
3、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在學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麗后,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美。
觀看視頻:你們真了不起,已經(jīng)完全體會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老師決定送給你們一個小禮物(播放視頻,起風時爬山虎的葉子。)
談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讀:此時此刻,我們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鋪成的墻前,在那綠意盎然的葉影間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清爽氣息。帶著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二)讀畫結(jié)合了解腳的特點。
過渡:爬山虎之所以綠得這么鮮亮,是因為腳能牢牢地抓住墻壁,才能使它舒枝展葉,任意吸吮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那么,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又長在什么地方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勾出腳的位置,用曲線勾出腳的樣子。
交流:
腳的位置:學生找出腳的位置的語句后,教師出示畫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找出圖中腳的位置。
腳的樣子:在學生找出腳的樣子的句子后,先讓學生說一說枝狀、蝸牛的`觸角有什么特點,再在小黑板上畫腳,其他學生拿彩筆在練習本上畫。
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判斷黑板上腳的對錯。
觀看腳的視頻: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實的腳嗎?認真觀看,看看它和葉圣陶先生寫得是不是一樣?跟你畫得是不是一樣?
你覺得葉圣陶先生寫出腳的特點了嗎?他是怎樣做到的?這段中也有一個詞表明他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是那個詞?(注意)正是因為他注意了,才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再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讀出腳的特點。
(三)讀書與探索相結(jié)合發(fā)現(xiàn)爬的秘密。
作者不僅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還觀察了它怎樣爬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樣指的是怎樣呢?
誰能讀出相關(guān)的語句?
默讀這一段話,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發(fā)生了變化: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細絲由直變彎;還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腳發(fā)生變化的用途:變成小圓片是為了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將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爬的情景。
課件演示爬墻的過程。一邊看課件一邊用書上的語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嗎?
總:爬山虎長一只腳巴住墻,然后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不斷長腳,不斷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滿整面墻。
四、總結(jié)全文,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精神。
你想對作者說些什么?
總: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奧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fā)現(xiàn)的,需要進行認真地觀察、甚至長期的觀察。你看,葉圣陶爺爺認真觀察了爬山虎很長時間,才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特征。這長期、認真觀察、反復觀察是多么重要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2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認識“均、勻、莖、柄、蛟”5個生字,會寫“虎、占”等11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生通過初步閱讀課文,了解課文每一個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學時重點
教學重點:
學生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本課的詞語;了解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
學時難點
教學難點:
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教學活動活動1
【導入】
一、了解作家導入新課
了解作家
-葉老嗎?(生介紹)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哪篇文章?他都有哪些主要作品?
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學習一篇葉老的作品,也就是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2)學習書寫“虎”字。和我們學習的哪個字比較象?(虛)
。3)學生質(zhì)疑: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活動2
【講授】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小組交流預習的字詞部分。
3小組進行字詞學習的匯報。
(一)我會讀
PPT出示:均、勻、莖、柄、蛟
1指一組讀生字
2強調(diào):莖的字音
。ǘ┏鍪径嘁糇郑
1出示:空:kong ①里面沒有東西或沒有內(nèi)容②無著落,無成效③天空④姓
Kong ①使空,騰出來②閑著的,沒被利用的③沒被占用的時間或地方
2討論“空隙”讀哪個音?
3結(jié)合句子理解“空”的意思。
出示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抹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ㄈ┏鍪颈菊n詞語: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
1小組讀詞語。
2出示帶有詞語的句子:
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的葉子。
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四)我會寫:PPT出示:虎、占、鋪、均、勻、疊、莖、柄、觸、痕、跡
1、小組交流難查的字的部首。(占、疊)
2小組交流難寫的字:疊、逐
3把你認為難寫的字在寫一個。
(五)請小組交流形近字、近反義詞等。
活動3
【講授】
三再讀課文理清內(nèi)容
課文圍繞爬山虎,每一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
1小組內(nèi)先說說
小組匯報:第一自然段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
第三至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
2讀了課文,了解了每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你此時還有什么問題?(課題是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要寫爬山虎的葉子?)
3閱讀第一自然段:
。1)指讀課文:思考作者都是在哪觀察爬山虎的?進行交流。
活動4
【作業(yè)】
四總結(jié)課文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
Tags:爬山,第一,課時,教學設(shè)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3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和圖畫紙。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 、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shù)奈恼拢阒懒伺郎交⒌氖裁刺攸c?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lǐng)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3.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4.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6.老師指導讀出美來?梢圆扇熒x和生生互讀法,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形狀美、顏色美和動態(tài)美。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jié)果。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lǐng),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見過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什么密切關(guān)系?結(jié)合植物與陽光雨露的 關(guān)系談)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guān)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jié)構(gòu)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五、發(fā)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4、閱讀延伸:本書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板書設(shè)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教后反思:本文結(jié)構(gòu)簡單。教學時先切分內(nèi)容。主要是兩部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這一步為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以及學習本文的精華內(nèi)容打下基礎(chǔ)。學習“葉子”部分,著重從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它的顏色美、形狀美和動態(tài)美來實施對本段文本的感情朗讀。學習“腳”的部分,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前采集爬山虎的實物,課上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具體認識“怎樣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為突破口,順利地完成了走進文本的任務(wù)。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少,不需面面俱到,一課一得,容易操作,學生學得又有興趣。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4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磥砟阏媸莻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shù)奈恼拢阒懒伺郎交⒌氖裁刺攸c?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lǐng)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jié)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lǐng),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guān)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guān)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jié)構(gòu)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fā)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ā┱f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板書設(shè)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5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把滿墻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呢?課文第二節(jié)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里的話為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ǚ配浵瘢号郎交⑷~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jié))
3.通過這一節(jié)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ㄓ呈緹羝┩瓿商羁眨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葉子"這個意思,仔細觀察了葉子的 、 、 ,還觀察了葉子的 和 ,寫出了葉子的美。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jié),每一節(jié)說了什么呢?我們一節(jié)節(jié)來看。
(1)默讀課文第三節(jié),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說了什么?
(2)分析
、僦该俗x
、诘谝痪湓捳f什么呢?(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鄣诙涫钦f (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明。(注意)
小結(jié):說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jīng)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說這句話。(因為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艿谌、四句話說了什么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為了具體地說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說就是……像……?(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W生看錄像。)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先概括,后具體)
、莸谖寰湓捠钦f (爬山虎腳的顏色)
它的顏色是 (嫩紅的)
、摭R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jié)課文作了小結(jié)。
。3)那么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三至五句)
齊讀三至五句
(4)你能集注這三句話的意思,用書上的話來說說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嗎?
(自己輕讀課文,同桌練說)
指名說,評議
。5)請同學們再把第三節(jié)課文復習一遍,準備背誦。
試背課文第三節(jié)
3.講讀第四節(jié)
(1.)過渡: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長在什么地方,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呢么,看看第四節(jié),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又寫了哪方面的內(nèi)容呢?
(2)指讀思考回答:這一節(jié)主要講了什么?(爬山虎的腳怎么爬)
。3)課文中有一句話能表達這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
出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齊讀)
"這樣"指的`是什么呢?爬山虎的腳到底怎么爬墻,我們一起來看錄象。
。4)請同學們自己輕生讀課文,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①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住墻。
② 細絲原先是 的,現(xiàn)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莖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
。5)實物淙,講解板書:觸、巴、拉、貼
(6)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你想到什么呢?
。札埖淖ψ樱
齊讀比喻句。
(7)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巴住墻向上爬"這個意思把這一段寫具體的?請同學們自己輕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腳怎樣爬墻。
4.講讀第五段。
。1)導入:從第四節(jié)我們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腳和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實,爬山虎的腳觸著和沒觸著墻,結(jié)果是不同的。我們來讀第五節(jié)。
。ò鍟河|著 沒觸著)
。2)男同學讀沒觸著墻的句子,女同學讀觸著墻的句子。
。ㄓ呈緹羝┧伎继羁眨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顏色變成 ,巴在墻上 ;沒觸著墻的,不幾天就 ,后來連 也沒有了。
。3)什么叫"萎了"? (干枯,衰落)
板書:(萎了 灰色)
(4)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變成灰色,巴在墻上相當牢固,這說明墻對爬山虎是多么 (重要)
。5)齊讀課文。
1.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jié),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2.讀三、四、五節(jié),邊讀邊想,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
先講了 ;再講 ;最后講 。這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寫清楚了爬山虎腳的 。
3.學生交流填空題,后齊讀。
4.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
。ㄓ^察細致)
。ò鍟河^察細致 敘述具體)
5.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nèi)容可寫,作者為什么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nèi)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那么課后,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斷。
四.課后練習。
細致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寫一個片斷,把這一特點寫清楚。
長在莖上
位、形 細絲……像觸角
10 爬山虎的腳 爬 墻 觸 巴 拉 貼 沒觸 萎了
變 化 觸著 灰色
觀察細致 敘述具體
教學反思:
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把菀谎荨边@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評一評,既體現(xiàn)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又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評價的能力。同時,生動的表演,使得本課的難點便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據(jù)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特點,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樣子、顏色。文章的"核心"針文中爬山腳的葉子和爬山腳的腳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運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細致觀察事物特征的生長過程。這襯出了作者對爬山腳喜愛之情,運用這一學法好處在于形象、生動、具體勾畫描寫事物更加吸引讀者。教學思路簡潔明快,教學目標清晰,這更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致觀察事物的特點,能實施個體自主學習與群體合作探索,較好地體現(xiàn)課改對語文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成為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6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3.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具準備:
1. 錄音機及磁帶
2. 小黑板
教學過程:
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1.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見過爬山虎?
你見過的爬山虎是怎么樣的?
2. 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3. 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齊讀課題
4. 展示預習成果:學習生字新詞
5. 聽錄音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葉子、腳三方面)
6. 師生交流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
教師在小黑板上出納兩個探究點:a. 爬山虎的葉子是怎么樣的?b. 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深入研讀:
1. 同學們現(xiàn)在想先探究哪一點呢?(生回答)
2. 自讀課文描寫爬山虎腳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生動、具體的介紹爬山虎的腳的?(腳的樣子、爬的樣子、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3. 師生交流,概括出幾方面的內(nèi)容。
4. 交流描寫“腳的樣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關(guān)句子。
交流重要的詞。(反面、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嫩紅)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從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來寫的。
5. 讀描寫“腳的樣子”的句子。
6. 請學生上臺畫爬山虎的腳,并說說為什么這樣畫。
7. 交流描寫“爬的樣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關(guān)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圈出這些句子中與“爬”有關(guān)的動詞。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耙荒_一腳”能否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體現(xiàn)出爬山虎的頑強,爬墻時的艱辛,很牢固)理解時可聯(lián)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寫“腳巴在墻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關(guān)句子,并讀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體現(xiàn)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個句子?(學生造句)
積累語言:
有感情的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課后背誦三、四兩段。
板書設(shè)計:
1. 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的腳 2. 爬山虎的葉子 1.腳的樣子
3. 爬山虎的腳 2.爬的樣子
3.腳巴在墻上很牢固
教學反思: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shè)計還是可以的,但是教學效果卻讓我感到很不滿意。我想在這里固然有學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還是占主要比重的。學生在這堂課上表現(xiàn)出的積極性比平時低了一些,在開始讓他們“讀生字”的環(huán)節(jié)中只有四個同學舉手表示要試一下,這讓我很心寒,應該說預習了的學生對于生字沒有什么問題的。課后從學生那里得知來了幾位聽課老師有點害怕,所以才不舉手的。這讓我感到我平時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讓學生知道他們才是課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對聽課的老師有所顧忌。
。ㄒ唬┰谶@堂課中讓我覺得我的心理素質(zhì)不是很好。這可能是我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緣故,在課堂上我表現(xiàn)得很緊張(雖然別人可能不覺得),所以在學生表現(xiàn)的積極性不高時,我的激情也降低了,這是很不應該的,無論怎么樣,上課一定要有激情。
。ǘ┙處熆梢栽O(shè)計教學內(nèi)容,但是不能設(shè)計學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導學生回答。在這一點我表現(xiàn)出的教學行為就比較幼稚,想法太過于完美,總是想著讓學生的答案與我設(shè)計的差不多,結(jié)果學生就是答不到點子上,于是我就亂了方寸,出了教師不應該的行為(對學生的回答評價不夠),總是在等學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師不應該這樣,要隨機應變,實在引導不過來的,自己說出來讓學生知道了也就夠了,這一點比起老教師經(jīng)驗就差多了。
。ㄈ﹩栴}一定要提得好,提得準確。這一點是我這堂課的重要收獲之一。在課上我把“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粗心的問成“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結(jié)果學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莖、細絲什么樣的回答都有,叫學生答得越多,出現(xiàn)的亂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點課都上不下去!在這里我深深感到語文老師對于所提問題的準確性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讓他們做什么,回答什么!
。ㄋ模┭芯空n程要細,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內(nèi)容。研究課程細不細主要是在備課時備得充分與否,我覺得今天教學效果的不理想主要還是我備課這一塊做得不夠,我的備課知識內(nèi)容浮在水面上,沒有更深層次的去進行挖掘教材中的資源,比如我在和學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樣子”的教學中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找出有關(guān)的句子和與“爬”相關(guān)的動詞,然后讓他們讀一下就好了,沒有更深入的和同學去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事實上文中恰恰這些“動詞”是用得很美,可以說是很妙的,這里是有順序與講究的,一點一點兒遞進,不能交換順序。在這些動詞上要研究得細一些。這主要是備課不夠,如果備課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學中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問題了,正如一些老教師所說:“只有備課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課!苯裉熳屛矣X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ㄎ澹┌鍟唵危季忠侠,層次要清晰。在這堂課上我的層次是蠻清晰的,但是簡單與合理就不夠了。首先一點是這個板書是不合理的,第一層中的三方面是介紹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紹爬山虎的腳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是我板書中的一個重要錯誤,以后要特別注意,板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清順序或幫助理解,而錯誤的,不合理的板書只能帶給學生誤導!其次我的板書不夠簡單,我上課是學生邊講我邊寫的,我的板書就顯得字數(shù)多了點,很羅嗦,可以直接寫“生長的地方、葉子、腳”就可以了,不用再寫上“爬山虎”這三個字了,寫板書的時候字多了,時間就浪費了,在我寫的時候?qū)W生就干等著。究其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備課不仔細,如果在備好課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情況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7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下來。
2、接著培育學生留心視察事物的好習慣。
3、積累語言并加以運用,使學生養(yǎng)成寫視察日記的習慣。教學重難點:學習作者怎樣用精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
今日這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第六課。檢查字詞駕馭狀況。
聽寫:爬山虎、勻稱、重疊、空隙等10個詞語。給帶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蛟(jiāoyiǎo)龍蝸(wuōwō)牛痕跡(ji jì)波(bō pō)紋
爪(zhuǎ zhǎo)子莖(jing jìng)回憶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學法指導。
1、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略)
2、學法指導: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時要讓學生根據(jù)學過的方法進行:
A:先把整篇課文讀一讀,對課文內(nèi)容有個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仔細地閱讀,了解每部分的內(nèi)容。
C:再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歸納總結(jié),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積累語言,指導背誦。
1、文章語言精煉生動,把你喜愛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并與同桌溝通喜愛的緣由。留待課后積累在讀書筆記上。
2、指導背誦: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反復讀的基礎(chǔ)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讓學生找出過渡句,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留意,引人留意的是長大的葉子,幫助記憶前后的內(nèi)容,進行背誦。再如:3、4自然段,要指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幫助記憶,然后熟讀背誦。(可自背,同桌或小組合作背誦,檢查)
讀寫結(jié)合,練習仿寫。
1、用第一人稱,說說寫寫爬山虎腳的自述
2、布置學生視察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把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
3、指導書寫視察日記。
附板書設(shè)計:
6爬山虎的腳
視察細致
位置:莖上
樣子:形態(tài):細絲,像觸角
顏色:嫩紅
語言生動
爬:觸~變~巴~拉~貼
像蛟龍的爪子
改變:沒觸墻:枯萎
觸著墻:灰色堅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8
[設(shè)計意圖]本節(jié)課為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我設(shè)計時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學時,為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運用了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主動參與閱讀,并在閱讀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二、強化朗讀訓練
朗讀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感受文章所蘊涵的情感的常用方法。所以在設(shè)計本課時,我創(chuàng)設(shè)了多種讀的途徑進行朗讀訓練。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由讀、個別讀、評議讀、默讀、齊讀……多種形式貫穿始終,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參與到讀中來,收到以讀帶講、以讀悟情的效果。
三、加強學科整合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這一問題時,我在引導學生的同時巧妙地采用板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強了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加強了學科間的整合。
四、合作互助、理解感悟
“主動探究”型閱讀教學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每個學生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既是提問者,又是答疑者,他們不斷地轉(zhuǎn)換角色,相互啟發(fā),在無拘無束的活動中流露情感,發(fā)展語言,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學本課難點時,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如板畫、出示實物、運用多媒體課件等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讓學生在交流中創(chuàng)新思維,讓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實踐,激發(fā)了探求知識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中的小主人。
[教學目標]
1、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的特點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ㄒ唬┘とと刖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讀葉圣陶老爺爺?shù)淖髌贰杜郎交⒌哪_》。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這節(jié)課你想解決哪些問題?(生自由說)
。ǘ┭杏扅c撥
1、學習第2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2自然段,看看你從中能知道爬山虎葉子的`哪些知識?
師:誰來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匯報。)
師:“新鮮”這個詞我們常用來形容什么?在這里用這個詞形容什么了?你感受到什么?
師:“拂過”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拂”換成“吹”行不行?為什么?(生體會一陣風拂過,一墻葉子的動態(tài)美)
師:聽了同學們的匯報,你覺得葉圣陶老爺爺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怎么樣?(特別美)
師:是的。爬山虎的葉子確實很美,我有一個朋友還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呢?可是他沒找到合適配音的人。我說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么樣。片子老師已經(jīng)帶來了,想不想試一試?(想)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語句表達最合適。
師:[播放課件](1)、葉子剛長出來嫩紅的到長大變成嫩綠的過程。
。2)葉子長大后鋪滿墻的樣子。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師放課件2-3名同學試著配音。
師:[出示課件]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看著非常()。葉尖(),在墻上鋪得那么(),沒有()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一陣風()過,一墻的葉子就()波紋,好看得很。
師:指名填空。
師:指導朗讀,生評讀。
師:通過這一自然段的學習,孩子們的收獲可真不少,表現(xiàn)也非常出色,為了獎勵你們,老師給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
師:[播放課件]生欣賞配樂圖片
師:從同學們的表情和贊嘆聲中,不難發(fā)現(xiàn)爬山虎的葉子非常美,爬山虎的葉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墻上來展示它的美麗的?是誰的功勞?
生:爬山虎的腳。
師:對!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的第3自然段,認識爬山虎的腳。
2、學習第3自然段
師:誰愿意把第3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看你能聽懂什么?(指名讀。)
師:誰來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隨意把腳畫在莖上,是長在這里嗎?
生:不對。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師:把腳畫在葉柄上,這回畫對了吧?
生:不對。應該畫在葉柄的反面。
師:把腳畫在葉柄的反面。邊畫邊說,!原來是長在這里呀!你們怎么知道得這樣清楚呢?
生:課文是這樣寫的。
師:謝謝同學們,是你們教會老師讀書的方法。那么我們再仔細地把第3自然段默讀一遍,看看你還能讀懂什么?
生:我知道了腳的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師:誰見過蝸牛?(生舉手)哇!這么多同學都見過,那誰能告訴老師蝸牛的觸角是什么樣的?(生自由說)
師:課前老師給同學們捉了一只小蝸牛,想看嗎?(想)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與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
師:[播放課件]生作比較。
師:請孩子們仔細觀察,蝸牛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
師:什么相似?(形狀)
師:通過學習第3自然段,同學們知道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那么我們能不能再看著片子來為爬山虎的腳配音呢?(能)
師:誰來試一試。(生試著配音)
師:誰能不看書來給這段片子配音。(2~~3名學生配音)
師: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觀察了校園內(nèi)的爬山虎,通過觀察你認為爬山虎的
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這樣不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腳葉圣陶老爺爺不僅發(fā)現(xiàn)了它的位置、形狀、顏色,而且還發(fā)現(xiàn)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
3、學習第4自然段
師:小組合作學習(1)畫出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2)小組探討爬山虎爬墻的動作,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爬上去的?孩子們可以把桌面當墻,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墻來爬一爬吧!一會看誰“爬”的最精彩。
師:誰來匯報一下,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有哪些?(指名說)
師:誰愿意到臺前表演一下,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生在黑板上做動作,邊說邊做。)
師:怎樣是巴住墻?誰來演示一下。(生做動作。)
師:你感覺的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就好象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墻。
師:誰還想到臺前演示一遍,看誰“爬”的最精彩。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他得先觸著墻,然后再巴住墻,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墻上。邊說邊板書:觸巴拉貼。
師:請大家看大屏幕,再次體會一下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播放課件]
師:爬山虎可真了不起,為了生存,它不斷地改變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墻上,而這一過程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完成的。可見葉圣陶老爺爺是經(jīng)過了認真而又持續(xù)不斷的觀察才看清的。這種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4、學習第5自然段
師:[出示爬山虎實物]
上課前有一名同學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腳的莖,他想請同學們幫他認一認這根莖上你看到的腳是觸到墻上的呢還是沒觸到墻上的?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是或不是)究竟誰猜得對呢?請孩子們快速瀏覽第5自然段,看看誰猜得對。
師:現(xiàn)在誰知道這根莖上的腳到底是觸到墻上的就還是沒觸到墻上的?(生匯報并說出理由。)
師:[播放課件]體會觸到墻的腳什么樣,沒觸到墻的萎了的什么樣。師:沒觸到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掉了下來。連痕跡也沒有了?梢妷ε郎交碚f是多么重要。所以課文第1自然段就向我們介紹爬山虎長在哪?齊讀第1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和爬山虎腳的特點。葉圣陶老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如次生動、具體,這是為什么呢?(生自由說)總結(jié)寫法。
2、課后,請同學們用這節(jié)課學到的寫作方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段,不用著急,老師給你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誰是觀察最細致的孩子。
附板書設(shè)計寫作方法
嫩紅—嫩綠按照順序
葉子朝下均勻抓住特點
6爬山虎的腳觀察細致
腳位置形狀顏色動靜結(jié)合
怎么爬:觸巴拉貼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9
教學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重疊、空隙、觸角、痕跡”等詞語 。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4、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5、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課前準備:
課前發(fā)動學生通過上網(wǎng)等方式搜集有關(guān)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植物資源”交流,導入新課。
1、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資源”,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老師重點把握學生發(fā)言中有關(guān)爬山虎的信息來導入。)
2、導入:是啊!爬山虎與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許多特別的地方。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近大作家葉圣陶爺爺?shù)摹杜郎交⒌哪_》,去領(lǐng)略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二、初讀感知,理清脈絡(luò)。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a、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b、文章主要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
2、讀后交流:(老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從文章敘述的內(nèi)容中體會到寫文章要按一定的順序?qū),才能做到條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葉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腳。
三、品賞葉子的美。
1、自讀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卻帶給了我們許多美妙的感受,讀一讀,說一說,爬山虎的葉子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
2、讀有關(guān)語句,說說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葉子的美。
a: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美:顏色美:嫩紅——嫩綠。
b:長大了的葉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ㄒ龑W生體會“新鮮”、“均勻”等詞的準確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獨到之處。)
句子二: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
。ㄒ龑W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體會“漾”字的妙處。)
4、出示掛圖,或網(wǎng)上搜集的圖片(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美讀第二自然段。
5、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方法。
(通過對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動態(tài)、靜態(tài)的描寫,其中“動態(tài)、靜態(tài)”讓學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師不必祥析。)
6、美讀第二自然段,深入領(lǐng)會作者的寫法。
7、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學生看圖回答: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葉子的?
2、背誦第二段。
3、導入:爬山虎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卻不以爬山虎的葉子為題,而是以爬山虎的腳作為題目,那么爬山虎的腳又有什么更特別、更吸引我們的嗎?
二、研讀第3、4、5自然段,交流體會。
1、默讀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的獨到之處?
2、匯報交流。
▲: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
a::結(jié)合插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爬山虎腳的樣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是從位置、數(shù)量、形狀、顏色上來具體描寫的。運用比喻句顯得更生動、形象。)
c:指導朗讀這個句子,加深體會。
▲: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a::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動作的詞句。(動詞:觸、變成 、巴住、拉、貼)
b:想一想,畫一畫,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這樣”是指什么?學生復述自己畫的句子。
“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到什么?(引導學生體會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爬山虎的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莖。
b:抓住詞語“相當、要是 、休想”來體會爬山虎的巴墻的牢固。
c:指導朗讀。
3、小結(jié),并全班感情朗讀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腳的神奇。
三、回歸整體,體會寫法。
1、感情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2、交流歸納寫法。
a: 能夠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懷著喜愛之情觀察,觀察地非常深入 。
四、積累運用 ,提升語言。
1、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優(yōu)美的詞句。
2、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爬植物(如:葡萄、牽;ǖ龋,仿照課文寫一寫,內(nèi)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板書設(shè)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0
教學內(nèi)容: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回答課后1、2題。
2、了解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
3、學習作者有順序、細心觀察植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并通過詞語表達感情的特點。
教學過程:
1、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5課《爬山虎的腳》。板書,齊讀課題。
2、自讀課文。
。1)看看課文有幾段。
。2)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從課文中找出寫爬山虎的腳的段落。
3、讀講3——5節(jié)寫爬山虎的腳的部分。
。1)不看書思考: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腳,要從課文的什么地方找?
。2)自讀3——5節(jié),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腳?
找會的同學回答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腳,讓不會的同學讀相應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腳。
。3)分節(jié)學習。
第3節(jié)。
、俪猩蠈耄哼@一節(jié)告訴了我們什么是爬山虎的腳,齊讀寫什么是腳的句子。
、谥鹁渥x,引導學生明白,這一節(jié)是從位置、樣子、顏色三方面寫什么是爬山虎的腳。
第4節(jié)。
①自讀,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腳怎樣爬。)
、诮處熞浴坝|”字為例,引導學生找出寫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的字詞。
、邸芭郎交⒌哪_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為什么作者不說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苤v解為什么是“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腳不會動。它要向上,必須不斷地長出新腳。也就是說,它向上爬,實際上就是不斷地長出新腳。所以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向作者學習,認真思考,做到用詞準確。
第5節(jié)。
①自讀,分兩層。
、谝龑Ц爬▋蓪拥囊馑,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概括本節(jié)意思。(爬山虎的腳的變化。)
4、第1、2節(jié)學習。
。1)第1節(jié)。
齊讀后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并回答: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認真思考,不準說“我家后院”或“學校操場”上。
。2)第2節(jié)。
①自讀,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葉子。)
②講解“拂過”、“漾起”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并傳達感情的特點。
“拂過”。
<1>“一陣風拂過”中的“拂過”能換成“吹過”嗎?
<3>簡單的一個“拂”字,就寫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們在寫作文時,要向作者學習,通過選用準確的字詞來表達我們的感情。所以,這兒的“拂過”不能換成“刮過”。讓我們帶著作者喜愛爬山虎的葉子的這種感情,來自己有感情地讀一下這一段吧。
“漾起”。
“漾”字是三點水,說明這個字的本義與水有關(guān),是寫水面微微動蕩的樣子。課文中,“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漾”字既照應了前面的“拂過”,說明風小,葉子只是微微動著,又寫出了葉子在墻上鋪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樣平。我們在寫作文時,同樣要學習作者用詞的準確和生動。
5、全課小結(jié)。
。1)結(jié)合板書,不看書給課文分段,并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由(1)引導學生明白,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作為課文的題目。
課文寫了爬山虎的位置、葉子和腳,但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而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爬山虎的腳”。這說明,文章寫了很多內(nèi)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做文章的題目。這是給文章擬題的一個方法。
。3)結(jié)合全文讓學生明白,要寫一篇文章介紹一種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應該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植物的整體情況。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腳,但課文還寫了它的位置和葉子。這說明,要寫一篇文章介紹一種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應該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植物的整體情況。
6、作業(yè)。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模仿本課,寫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重點寫它的樣子,并向作者學習,通過一些詞語表達出自己對這種植物的感情。
7、板書。
15、爬山虎的腳
位置(1):墻上
葉子(2):拂過漾起
爬山虎的(3)什么是腳:位置顏色樣子
腳(4)怎樣爬:觸巴拉貼一腳一腳
(5)變化:觸著墻沒觸著墻?
課后小記:
1、應利用文中插圖。
2、應在學習興趣激發(fā)上努力。
3、學生回答問題后應給予及時評價。
附:
爬山虎的腳
學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兒一順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就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1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隙”等13個生字。
2.能找出課文中寫的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細致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xù)的觀察
4.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重點:領(lǐng)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
教學難點:1.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定標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出示課題,和學生一起板書課題)
2.誰知道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的意思,這個題目應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3.老師把這個字寫得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葉圣陶先生。
二、模塊探究
模塊一:檢查預習初步分享
1.我會讀:重點講解多音字“曲”。
2.我會寫:教師指導書寫生字“虎”,書寫提示:撇要伸展,橫折彎鉤要超出上部;“隙”,書寫提示:左短右長,左邊的第一筆橫折彎鉤要寫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筆是豎,日要扁一點。
模塊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luò)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本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內(nèi)容?其中主要寫的是哪個?
2.學生思考后回答。
模塊三: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
1.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找一找,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的特別仔細?
2.學生自由交流并匯報展示。
3.教師精講:
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D片展示: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這說明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觀察?——連續(xù)觀察)
b:那些葉子綠的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ɡ蠋熃o你們帶來了一張爬山虎的圖片,請你試著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作者的描述,說說你覺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樣?“準確生動”,說明作者的經(jīng)過了怎樣的觀察?——細致觀察)
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ㄍ瑢W們,讀了這一段,請試著根據(jù)課文的描寫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吧,……接下來我們跟真實照片對比一下,你們都畫的很逼真,這說明作者給我們描述的十分準確,是什么原因讓作者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呢?——細致觀察)
d:那細心的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呢?
、賹W生根據(jù)課本內(nèi)容回答
、谡l能找出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guān)鍵詞語?
③能不能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不能,因為爬山虎不像動物一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長出更多新的腳,作者用“觸”“變”“巴”“拉”“貼”等一系列動詞,通過腳觸著墻時的一些變化,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過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經(jīng)過怎樣的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時間的連續(xù)觀察)
正是因為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才把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了出來,那么除了這樣,我們還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課文,總結(jié)方法吧。
模塊四: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
課文回放:
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ㄅx,男生讀,思考紅色字體的詞語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語)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這句話中,細心的你肯定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這是個比喻句。另外,大家覺得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介紹的具體嗎?……著得益于作者的用詞準確,看來使用恰當?shù)男揶o方法、用詞準確也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生動的表達。)
3.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ú粌H如此,作者在細致觀察爬山虎的同時,還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發(fā)現(xiàn)爬山虎爬墻過程中一些細微之處,讓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學們,你們看,利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三、拓展延伸課后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葉老先生的觀察視角,學會了連續(xù)細致的觀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并且總結(jié)了如何把文章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那么,請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養(yǎng)的蒜苗進行連續(xù)細致地觀察,發(fā)現(xiàn)蒜苗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回顧三年級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運用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試著寫一寫觀察日記吧。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2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及爬墻過程。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標
上節(jié)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所寫的《爬山虎的腳》,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錄像(出示課件),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邊看錄像,指名讀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墻,確實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
(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它的腳是什么樣的,是怎樣靠著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內(nèi)容。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打開書本,回憶課文哪幾自然段講爬山虎的腳?(3~5)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的腳?(3~5句)
2、指讀這三句話,思考:
這三句話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位置、樣子、顏色)板書。
3、交流:
位置:
、趴磳嵨铩
、莆恢迷谀膬?(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板書。
、嵌嗝襟w顯示。
樣子:
⑴看課件。
⑵是什么樣子的?
(六七根絲構(gòu)成的枝狀的,每根細絲象蝸牛的觸角。)
、沁@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蝸牛的觸角見過嗎?有什么特點?
(頭上有兩對觸角,在長觸角的尖端長著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的。(投影顯示)
顏色:
嫩紅色。
4、這些內(nèi)容作者是如何說的呢?齊讀課文3~5句。
5、看著圖,跟老師說。
(按課文順序說說看。)
6、同桌獨立練說,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
指名說,齊說。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第六句話起了小結(jié)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寫了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有第一,二句呢?這兩句話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指讀)
點撥:“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因為不知道爬山虎怎樣爬,今年特別留心觀察,原來是有腳的,說明作者正是因為如此注意觀察,才能把腳的形狀、顏色寫得生動。)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過渡: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這樣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著它的'腳往上爬的呢?
(板書:爬墻)
1、默讀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讀第1、2句,其余同學圈出寫爬山虎往上爬的幾個動作的詞。
(板書:觸、巴、拉、貼)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動畫:
師講解。(為什么原來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chǎn)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墻上貼得更緊了。
原來爬山虎是這樣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讀1、2句話。
4、自己練說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的過程。
(指名說。)
(齊說。)
5、如果仔細看細小的腳,你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你會想到什么呢?(蛟龍的爪子)為什么?(看實物,顏色、有力、腳在墻上的樣子)
6、課件演示。
7、填空。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過渡:第四自然段通過一些恰當?shù)膭釉~和豐富的聯(lián)想,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怎樣爬墻,那么第五自然段寫了什么呢?
1、指讀,思考:
第五自然段寫了什么?
(講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變化。)
(板書:變化萎了牢固)
2、分讀:
想想這兩種情況下爬山虎的腳有哪兩種不同的變化?
3、怎樣相當牢固?
(齊讀)
4、從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結(jié)果,可以說明什么?
說明墻對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時也照應了開頭,回答爬山虎順著墻往上爬的原因。
5、齊讀。
五、總結(jié)全文
1、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從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學生交流,后齊讀。
2、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nèi)容可寫,作者為什么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nèi)容向我們介紹呢?
(最能說明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那么課后,我們就學習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段。
3、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葉圣陶爺爺無論寫葉子,還是寫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
(觀察細致)
六、課后練習
細致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內(nèi)容寫一個片段,把這個特點寫清楚。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3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xù)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nèi)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shè)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nèi)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guān)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guān)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jié)合板書小結(jié):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詳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觸 巴 拉 貼
3、小結(jié):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4、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5、教師小結(jié):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墻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jié)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變成什么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 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guān)系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六、總結(jié)。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2、復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jié):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業(yè)。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4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課。本文主要描寫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作者通過對爬山虎的細心觀察表達了對爬山虎的喜愛。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2、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四、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五、教學方哈
仔細觀察,合理想象,討論交流,適當點撥。
六、教學準備
學生提前預習,課件
七、教學實踐
兩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爰と,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同學們,大家都喜歡猜謎語吧!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謎語,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著墻壁跑?(打一植物)
同學們真聰明,都猜出來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帶著疑問來學習《爬山虎的腳》吧!
。ǘ┱w感知
1、大家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劃出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根據(jù)課文中的拼音自己試著讀讀生字。
2、請這一排的同學開火車來讀這些生字。(均、勻)
3、大家閱讀完課文,認識了這么多生字,也對整篇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學能說一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小組趕快討論一下。
同學們讀的可真仔細。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樣子,還寫了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接下來我們就仔細的閱讀課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讀第二段
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的時候,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嗎?
那誰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同學們看到爬山虎的葉子特別綠、很茂密,F(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中作者是這樣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大家先自己閱讀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作者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指名回答)
板書
知道了爬山虎葉子的變化,同學們能通過閱讀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嗎?(指名讀)
2、研讀第三段
默讀第三自然段,用“——”劃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
哪一位同學能用課文的語言來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指名回答)板書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的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們?課文中那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指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實是有腳的。那么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樣子。下面大家開始讀吧。
3、研讀第四段
請?zhí)顚憘冮]上眼睛,聽錄音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指名回答)大家的想象力特別豐富。誰能再讀一遍這一段嗎?
大家再看一下課文用”!睒顺雠郎交⒃趬ι吓赖膭幼鳌#ㄖ该卮穑
板書:觸、巴、拉、貼
考驗大家閱讀能力的時候到了。請這一排的同學一人讀一句。
4、研讀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這一段讀給對方聽。
我們觀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的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樣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善于發(fā)現(xiàn)用于探索。好了,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吧
第二課時
。ㄋ模┚毩暦e累
1、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哪位同學能說說爬山虎的葉子和腳是什么樣的?它又是怎樣爬上去的?
2、復習生字
開火車讀生字,并組詞。(均、勻、莖)
3、熟悉課文
指名讓學生閱讀課文。
。ㄎ澹┛己丝偨Y(jié)
1、指名讓同學上黑板默寫生字,其他同學在下面寫。
2、根據(jù)實際情況,講解生字。
(六)作業(yè)延伸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大家也試著描寫一種植物的樣貌特征。
九、板書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來的葉子:嫩紅——嫩綠
長大了的葉子:綠得新鮮,一順朝下。鋪的均勻
爬的動作:觸、巴、拉、貼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
2、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準備: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爬山虎實物。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fā)興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絲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二、回憶舊知識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墻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么?(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三、對課題質(zhì)疑,提出目標
從課題上看,你認為課文主要寫什么?還會寫什么?這堂課我們就來研究爬山虎的腳有那些特點?四、整體感知課文,學習字詞,理出重點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交流反饋: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lǐng)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
。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四、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話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自瀆第三自然段
2、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交流反饋:為什么這樣畫?
3、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
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
4、實物對照,朗讀。
交流話題:怎么爬的
1、自讀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2、覺得有趣嗎?通過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吧。
交流話題: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F(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chǎn)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五、總結(jié)評估這堂課,你有什么收獲?六、引發(fā)期待,布置作業(yè)
1、爬山虎的腳讓我們大開眼界,爬山虎的葉子也與眾不同哦,同學們可利用課余時間去觀察學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記錄下來。我們下堂課在交流吧!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課后評析: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反思我這堂課,有效體現(xiàn)在:
1、圍繞重點目標,展開教學,課一開始,就告知學習任務(wù),緊緊抓住腳的特點,從語言文字中研讀,在單位時間內(nèi)解決重要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
2、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課堂教氛圍,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們學習的全體參與性。利用實物,有選擇地運用教學軟件來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我認為這些運用沒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07-21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07-18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設(shè)計10-08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06-05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0-29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08-13
(實用)《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07-05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5篇)10-27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shè)計15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