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語文說課稿集錦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解讀教材
《詠華山》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閱讀課文,是蘇教版小語教材采用的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程——“文包詩”。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把古詩《華山》巧妙地包含在敘述寇準與先生登山的現代白話文中!霸姟笔恰拔摹钡脑掝}開頭和故事中心,“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這也是本文的一個最顯著的寫作特色。文章妙在作者先點孩子隨同先生登山,末點孩子姓名和年齡,重點放在登山吟詩上,以此表現少年寇準的才華出眾。針對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的閱讀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從課文中體會華山的高大、壯美。
3、了解詩文的聯系,掌握學習的方法。
4、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本課新詞。對課文第二自然段詩文的體會領悟是本課的重點、難點。
二、把握教法
(一)經驗交流,引入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從創(chuàng)設情境入手,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過程,達到“扣開心扉”的程度。因為無錫的小朋友大多數有爬錫山、惠山的經驗,所以我在開頭設計了情境引入的辦法,欣賞祖國山河之后,讓小朋友來談一談爬山的感受,特別讓他們有條理地說說向山下看到的景色,從他們的記憶中挖掘出登山觀景的美麗畫面。以上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啟發(fā)談話,喚起學生的回憶,再現其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下文的重點內容作了一個小小的鋪墊。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求知。
古詩是全文的中心、話題,教師要避開繁瑣的零碎知識,直接將學生引入課文中心。結合本文“文包詩”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如下教學流程:
第一層次:從詩到文
A、出示古詩,學生質疑——在讀通古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地對這首古詩提出自己的疑問。
B、帶著問題讀課文!處熡幸馔怀觥斑@首詩描寫的是什么樣的景色?”這個問題。讓學生以這個問題為主要閱讀目的,自己在文中尋找與詩有關聯的句子。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過重點句子的朗讀,要求學生理解華山是十分高大的。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為此,在教學這幾句話時,應充分發(fā)揮多謀體計算機的輔助教學功能,直觀、形象,動態(tài)地展現畫面,讓學生親自動手,畫一畫,擺一擺,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借助具體的畫面,更深層地理解語言文字。讓靜態(tài)的文字動態(tài)化,讓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通過課件的擺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腳下,山腰間”這些詞語,讓學生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同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例如;讓學生擺放一下云朵的位置,通過擺放,理解了“山腰間”這個詞語的意思,并且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要擺在山腰間。分頁標題#e#
這一環(huán)節(jié)注重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并通過動手操作解決了本課的重點。讓學生經歷“理性認識——動手操作——感性認識”的認識過程,自己領悟出華山的高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二個層次,從文到詩。
本文的難點在于讓學生讀懂詩句。教完重點句后,要引導學生回到古詩上。其實,前文的句子已為學習古詩打好基礎。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尋找文與詩的聯系。我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讀懂了哪句詩?”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再反復誦讀,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受到中國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第三層次:從詩到法。
我國教育界的老前輩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敝饕w現在學法指導要“有效度!币虼,教完古詩后,引導學生就“我們是怎樣讀懂這首詩的?”反省自己的'認知過程。教師從中點撥,讓學生產生頓悟,找到文與詩的聯系,“讀懂詩先讀懂文,讀懂文即讀懂詩”。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從“學會”轉向“會學”的樂趣。學會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也能促進學生課外閱讀古詩的興趣。
(三)、采用多層次的朗讀方式。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習要求,貫穿有自由讀、小組讀、師生對讀、指讀、古詩與句子分角色讀,表演朗讀,齊讀等。這些形式能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參與面廣。這樣既使每一個學生得到了練習的機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學生朗讀、感悟課文培養(yǎng)、積蓄了情感,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表演讀能激起學生在表演中學習的濃厚興趣。我想讓學生來當一當小寇準,讓他們在輕松的背景音樂中表演朗讀,這樣即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感受閱讀的樂趣。并且在反復誦讀中,完成了背誦課文的教學目標。
(四)、注重寫字教學。
在教學生字時,應培養(yǎng)學生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我想讓學生自己說說怎樣記住這些字,它的筆順應該怎樣,凡是學生能說、能講、能懂的,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解決筆順和部首時,利用課件的動態(tài)演示,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稱”字時,學生跟著課件一筆一劃書空,掌握了正確的筆順。
在板書設計上,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板書不能多而雜,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個“高”字就可以了。
語文說課稿 篇2
講解這篇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在感興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讓學生較具體地說出貝聿銘在建筑設計方面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有關這些問題,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安排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本文描述了世界頂級建筑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上的杰出成就,贊揚了他高超的建筑藝術和一片愛國心。
二、學情分析:本文內容較長,詞語較多,引導學生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注音,對不熟悉的詞語加以解釋,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為引發(fā)學生興趣,熟悉內容采用答記者問的方式。教師先作示范,讓學生模仿。
三、教學目標:
1.通過讀課文了解貝聿銘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習課文精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3.受貝聿銘的愛國之心,并從中獲得啟迪。
教學重點、:1.通過讀課文了解貝聿銘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課文精心選材、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革新創(chuàng)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心。
四、教學過程:
1、導入:由歌曲《我的中國心》導入,讓學生自己談談歌中的'感情。
2、整體感知:讀書后填表,了解貝聿銘的巨大成就和成長軌跡。(學生互相交流)
3、研讀課文:
。1)作者在介紹貝聿銘這些偉大成就時,全文是按照一種什么結構和順序來介紹的呢?有什么好處?
。2)觀察圖片,說說貝聿銘的建筑特點。
4、拓展討論:
。1)既然是介紹貝聿銘和他設計的建筑,為什么會以“展示華夏文化魅力”為本文的標題?聯系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2)從貝聿銘這位世界級的建筑大師身上,你能學到些什么?
。3)現代漢語詞典對“根”一詞的解釋是:“高等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貯藏養(yǎng)料”。請你說說下面句子的“根”該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國。
B.中國建筑的根還在,還可以發(fā)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還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4)現代漢語詞典對“和諧”一詞的解釋是:“(幾種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當”。
“和諧”也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請你根據課文內容,說說貝聿銘的建筑設計是如何體現“和諧”的特點?
課后反思:因為課文比較長,所以處理材料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采用媒體幻燈片,可以更好地有助于教學。課前預習要做到充分。在具體教學中覺得比較成功的是能根據學生的回答思考,改變預設方案,使得教學銜接自然,而且解決難點很輕松。但是遺憾的是開頭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可以放在結尾,與體會貝聿銘的愛國情可以結合起來。文章來
語文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題目是《秋天的雨》有這么一句話萬美之中秋為最,那如癡如夢的美景如今也走進了小學生的課堂,下面我就《秋天的雨》一課來談談我的教學構想,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展開今天的說課。
一、說教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1課,
名為寫秋雨,實為寫秋天。作者以秋雨為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
妙地串起來,呈現出繽紛的色彩,豐收的景象,以及各種動、植物忙
碌的情景,描繪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種
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語
言極具美感。教學實踐中,我抓住一個“讀”字,始終以讀為本,使
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在學生讀的時候,指導他們
發(fā)現文中的寫作手法,達到讀中感受、讀中學習得目的。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2.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麗,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積累好詞佳句。
(2)過程與方法:
1、播放課件,感受景色的美。
2、品讀課文,感受語言的美。
3、動情朗讀,體會秋雨的美。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秋雨的美,激發(fā)對秋天的熱愛、贊美之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秋天的雨的。
突破方法:通過激勵性的導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秋天的美麗和可愛。
難點: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語言的語言
美。
突破方法:通過反復朗讀領悟作者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描述秋景,含蓄抒發(fā)感情的表達方法,通過配畫面美讀,喚起學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從而解決難點。
四、說教法
創(chuàng)設情境法,指導朗讀法
五、說學法
自讀自悟,說、思、讀結合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土晫
1、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課件出示一幅秋雨圖)秋天的
雨把秋天裝飾得如此美麗,我們上節(jié)課已經學過了《秋天的雨》這一課的生字詞,也初步感受了秋雨的神奇,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
2、生字詞復習。大屏幕上是一些詞語或詞組,讓學生既準確又洪亮地讀出它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特意出示了一些課文中出現的詞組,
3、再請同學們回憶: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寫秋天的雨的?復習課
文結構。
(二)品析課文第2、3、4段,感知內容
1、讓同學們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有關于寫秋雨的特點的兩個詞。
根據秋雨的“清涼”、“溫柔”兩個特點,指導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時要帶著溫柔,舒緩的語氣讀。(個別讀、齊讀)
2、品讀第二自然段,感受秋色
、俳處煼蹲x第二自然段,讓同學們閉上眼睛專心聽,用第二自
然段中第一句話中的一個詞形容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秋景圖。
。ㄎ宀世_紛)再讓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秋天的雨把五彩繽紛的顏料給了誰?
②學生說出句子,教師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讀出感情。
重點指導讀好銀杏葉的句子。
這一句中有一種修辭手法,引導學生從“像”字中看出來,并說出它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最后自由讀這一句,再齊讀。
③學法指導。教師總結學法:
說:說出整齊劃一的`句子。
思:思考句子的寫法(修辭手法)。
讀:讀出句子的美感。
、苡脤W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第二自然段的其他5個句子,學生互相討論、發(fā)言匯報,教師就修辭手法作補充指導。
3、品讀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氣味用“秋天對于農民來說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呢?”(豐收的季節(jié))
引導出第三自然段的學習。男生、女生分別齊讀第四自然段,看哪組讀得齊,讀得準。讀時思考問題:秋天的雨里都有哪些“非常好聞的氣味”?為什么小朋友的腳會被勾?如果將“勾住”換成“留住”好嗎?為什么?
4、自學第四自然段。自學提示:默讀課文,找出動植物是怎么過冬的?
課件出示填空,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試著背著填出來。
比如:小喜鵲(),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楊樹、柳樹的葉子()。
。ㄈ┛偨Y感受,品悟第5自然段。
師:秋天的雨,給人們帶來了五彩繽紛的顏色、香甜誘人的氣味,
還給小動物和植物帶來了冬天的消息?偨Y,它是一曲豐收的歌,是一曲快樂的歌。指導學生懷著對秋雨的感激之情齊讀最后一段。
七、說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設計我通過抓住重點詞語的板書,讓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秋天的韻味。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菁菁校園”,本單元主要以校園歌曲為主愛國是具體的,本單元啟發(fā)孩子們從身邊和他們熟悉的生活中,體驗生長在偉大的祖國的懷抱里多么美好,多么令人自豪。“多么好”的底蘊,就是為祖國母親喝彩,感受祖國到處都洋溢著希望的陽光和青春的力量。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圍繞“體驗我們生活的快樂”這個主題展開。本課選取了以學唱《校園的`早晨》為教學內容。
2、教材分析
本課所選的音樂作品是清新活潑的校園歌曲《校園的早晨》,該歌曲有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樂人高楓共同創(chuàng)作,80年代曾經在我國校園內分靡一時,現在仍在傳唱,最初是男女二重唱,后有多種版本出現。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潑、優(yōu)美動聽。
二、說教學目標
1、 能力目標:能用輕快明亮的聲音演唱歌曲《校園的早晨》。
2、 認知目標:知道“從頭反復記號”和“省略跨越記號”“結束記號”在歌曲中的用法以及正確的演唱順序。
3、情感目標:了解校園臺灣校園歌曲,感受清新、質樸的風格,領略校園歌曲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準確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校園的早晨》,通過欣賞《童年》《同桌的你》等歌曲,充分感受校園歌曲特有的藝術魅力。
難點:歌曲中前八分休止和切分節(jié)奏的正確演唱以及各樂句間的緊密銜接。
四、 說教法學法
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美感。主要通過欣賞體驗法,聽唱法等來學唱歌曲《校園的早晨》,充分感受校園歌曲的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
五、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評價我是以表揚和鼓勵為主,隨時引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開展自評互評和老師的隨堂評價,以提高學生的樂感和審美能力。我評價他們的重點是能否積極自信的參與音樂表現、能否與其他的同學協作配合.以上是本課的總闡述,不到之處請多多指正。
語文說課稿 篇5
蘇教版教材第九冊第14課《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介紹事理的說明文。這篇課文的脈絡清晰,由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滴水穿石”這一奇觀的由來,告訴人們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本課實際,我設計了以下三維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特性,達到教學信息資源的共享。
2、能力目標:通過數字化平臺的展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借助網絡,再憑借課文中的具體的語言材料,學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必需具備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數字化教學平臺中,我主要設置了以下十個板塊:“課文賞析”、“滴水穿石”、“廣德太極洞”、“李時珍與《本草綱目》”、“愛迪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齊白石藝術長廊”、“滴水穿石的故事”、“滴水穿石的科學解釋”、“課堂交流”、和“在線測試”。這些板塊有圖文資料的呈現,有FLASH、GIF動畫的演示,有課堂交流的平臺等,給學生以全方位的內容。
這節(jié)課是基于數字化教學平臺下的語文課,既要發(fā)揮數字化平臺的優(yōu)勢,又要體現語文教學的特色,于是我進行了如下課堂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給大家一個機會,誰愿意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推銷一下自己,談談自己的理想?”以這個問題導入,然后送給學生一把打開理想大門的“鑰匙”,從而引出滴水穿石的圖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品讀悟理
出示圖片,學生談對圖片的了解,并質疑:為何小小的水滴竟有這么大的力量能滴穿石頭,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看滴水穿石的FLASH感受水滴的力量,通過抓住關鍵詞來進行朗讀訓練,體現語文以讀促學、閱讀品味的特點。再用GIF動畫與音效的結合展示下雨的情景,滂沱大雨傾瀉而下,讓學生進行比較為何那么猛烈的雨卻滴不穿石頭,從而加深認識,從圖、文、聲等方面刺激學生感觀,進一步明白滴水穿石的.道理。
三、事例助學
“水滴力量雖小,但是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終能把石頭滴穿。其實我們人類社會也有許多像小水滴一樣的人!庇纱送高^水滴石穿這種自然現象,聯系到人類社會中,自然地引入到課文第三小節(jié)的學習。第三小節(jié)以并列的方式介紹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最終獲得成功的事例,這部分內容更適合于學生自主性學習。于是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人物分別進入三個板塊自主學習。通過找關鍵字朗讀、找數據比較、關鍵句理解等方式交流,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三位名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并由此延伸到下一個板塊的學習。
四、拓展研究
雖然同在一個班,但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趨向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感悟,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時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強大優(yōu)勢得以凸顯,實現了多媒體教學中很難實現的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自由瀏覽、甚至通過搜索引擎進行搜索,從眾多資料中有目的地閱讀篩選出體現滴水穿石精神的地方,給之以充足的時間,復制、粘貼并進行加工整理后在“課堂交流”中與其他同學共享。最主要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瀏覽、搜索、閱讀、篩選等方法的指導,為以后的學習提供方法幫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再交流,由人機對話轉化為人人對話。
五、學以導行
學習一篇課文,不僅是了解課文內容,關鍵要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要有所啟發(fā),要有所收獲,要能內化成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學到這,學生已有所悟有所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剖析和反思,實現既定的情感目標。
為使整個設計結構首尾呼應能更緊湊,再次回到課前,讓學生猜為何把滴水穿石的圖片作為打開理想大門的鑰匙送給他們,在學生說的基礎上適時總結,提出希望。
近三年對數字化教學平臺下的語文教學進行了很多的探索與嘗試,數字化教學平臺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為課堂教學帶來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將越來越明顯,將會帶給老師和學生更多的驚喜。
【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說課稿07-27
《白鵝》語文說課稿07-22
語文《麥哨》說課稿11-23
小學語文說課稿07-03
小學語文說課稿06-14
語文濟南的冬天說課稿09-20
語文說課稿15篇07-05
初中語文《狼》說課稿08-24
《秋天雨》語文說課稿01-03
《給予是快樂的》語文說課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