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yōu)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fā)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本專題的主要內容:從數學活動的概念出發(fā)梳理和剖析了數學活動類型和實施策略,并結合重點案例分析了展開數學活動的幾個著眼點:說話、對話、表演、操作及活動的整合。專家強調:教師應對數學活動的開展給予足夠的重視,開發(fā)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活動,并在教學中不斷的拓展與完善,以便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經驗,更好的體會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以及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兩位專家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的專題講座,給我們的啟發(fā)很大,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師教學水平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現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和學習,談談自已的學習體會。
1.通過學習,了解數學活動的含義,認識到活動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2.通過學習專題中的一些重點案例,了解了數學活動的類型和實施策略。
3.專題中所提出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的類型和策略,特別是開展數學活動的幾個著眼點,在教學實踐中可操作性很強,將這次專題學習的成果應于自已的課堂教學,必將極大的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師:封閉圖形的線段必須首尾相連。
師:大家看這兩個封閉圖形,誰的面積大呀?(黑板上畫長方形、正方形。)看來封閉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在數學上我們把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 面積。(板書:封閉圖形的大小 )
師:那在封閉圖形里面積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分呢?請兩位同學到黑板表示出來。(生上來畫。)同學們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隨意畫一個封閉的圖形,也把它的面積表示出來。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面積這個概念有這樣兩層含義,第一層是:物體表面的大。坏诙䦟邮牵悍忾]圖形的大小。
(三)、實踐活動:
1)多種策略,比較大小
投影出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比較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師:你們覺得哪個圖形面積大?
生:長方形面積大
生:正方形面積大。
師:看來有爭議。有什么辦法知道嗎?那現在你們就利用學具分小組來證明自己的想法吧。
學生活動:
、賹W生拿出剪好的一個正方形和長方形(附頁2中圖5)
、谛〗M活動。
、蹖W生匯報。(投影顯示活動結果,并配合課件演示幾種比較方法)
生1:我們小組是用擺硬幣的方法,
生2:我們小組是用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長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們小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發(fā)現長方形的面積要大一些。
小結:比較面積的大小可以用多種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進行比較大小,在用,數格子的方法時,所用的每一個格子的大小應一樣大。
。▽W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后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數格子、剪拼等,并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yǎng)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2)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①創(chuàng)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chuàng)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②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fā)現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w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圩屛覀冇卯嫻P把圖形美化一下,選一個圖形,用藍色筆描出圖形的邊線,用紅色涂出它們的面積。展示學生作品。
師:圖形上一周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周長)周長表示圖形的哪一部分?紅色部分的大小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面積)面積表示圖形的哪一部分?
(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涂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涂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qū)別。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說給大家聽聽。
師:這些都是你們的收獲,不僅知道什么是面積,還會用多種方法去比較面積的大小,其實學習數學是很有趣的,只要我們有信心、愛思考、多動手就會有更大的收獲。
教學反思
1、從生活導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神秘而簡潔的話語可以調動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從生活實物出發(fā)學生容易理解,讓學生從摸入手,感知面積。
2、這一課不光是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面積,還要讓學生能夠對于面積與周長進行區(qū)分。這兩個定義要分清楚。明白周長是指邊線,面積是指表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線內所包含的內容。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會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能力目標:經歷觀察、比較、討論等活動,培養(yǎng)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準備:剪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幣,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1、比賽活動: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涂色比賽。
2、學生比賽。
3師問:你們覺得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圖形一大一小,大圖形花的時間要多。
師:那么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圖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積)
4、引出課題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ㄓ蓪W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觀察體驗,理解概念
1 、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師的手掌和學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 1元硬幣和5角硬幣。
、蹟祵W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么?(生:面的大。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
4)結合具體實例說說面積的含義。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面積(板書:表面的大小 面積)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回憶一下,你剛才摸的是物體哪個面的面積?能照樣子說說看嗎?(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不同的面,面積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 、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不錯,已經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
師:(出示長方體盒子。)大家看這個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面有什么特點啊?
生:6個面。
生:紅色的面比綠色的面大。
生:綠色的面比黃色的面大。
生:老師,我發(fā)現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大家看這個面是什么形啊?(長方形。)老師把它畫到黑板上。它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線段。)
師:(出示正方體盒子。)這個正方體的6個面有什么特點啊?
生:6個面的面積是相同的。
師:那它的每個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師把其中的一個面也畫到黑板上。(師畫。)它也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大家看像正方形、長方形,這樣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封閉圖形。(板書。)
師:我們還認識哪些這樣的封閉圖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生:圓、平行四邊形。
師:(出示幾個不是封閉圖形的圖片。)這幾個圖形是封閉圖形嗎?為什么?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tǒng)計表,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tǒng)計表。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tǒng)計表,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觀察法、情景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操行統(tǒng)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來了,我們班上要出兩個節(jié)目,大家覺得我們可以出什么呢?
生:唱歌、跳舞、繪畫、走時裝步?? 。
師:不錯,合唱、舞蹈、小品、樂器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這四類節(jié)目中選出兩個,我們怎么決定出哪兩個節(jié)目呢?這就要用到我們一年級時所學的統(tǒng)計知識。老師想讓大家投票來決定,下面老師請每組討論出兩個節(jié)目,等會投票。 板書課題:“統(tǒng)計”
二、探究新知(隨時注意給表現突出的大組或個人加五星和紅旗)
1.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我們要知道哪兩個節(jié)目的票數第一步就需要我們來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師:小組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教師行間巡視,對方法收集好的小組和合作愉快的小組加五星)
師:下面請各小組匯報交流各種方法,并說說本小組認為最簡單的記錄方法,談談為什么?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guī)硪粋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組長就把討論結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書寫順序畫一筆畫。(學生按大組順序上臺投票配上音樂伴奏曲)
2.整理數據的過程
師:請大家整理好每種節(jié)目的票數,再填到統(tǒng)計表中,我們數“正”字筆畫的過程,就是我們整理數據的過程。(板書“整理數據”)
師:為了能夠使每種節(jié)目的數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讓我們來共同制作統(tǒng)計圖。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在條形統(tǒng)計圖下板書節(jié)目種類。) 師:0是起點,如果1格表示1票,則數軸上依次應標的數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數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夠涂該怎么辦呢?
師:下面請小組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匯報交流結果)一個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兩票剛好用4個半格子??
師: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嗎?沒錯,我們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票。請大家分別在條形統(tǒng)計圖上用這種方法表示出每種節(jié)目的票數。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一畫。
師:一個格子表示幾票要根據統(tǒng)計表中數量最多的項目和每豎行總共的格子數來確定。
3.描述、分析的過程
師:從黑板上的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中你看出了些什么?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生:??的票最多???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票?知道了條形統(tǒng)計圖中一個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個人或物,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表示2個或3個甚至更多個人或物。
師:剛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對統(tǒng)計表描述分析的過程(板書“描述、分析”)
三、聯(lián)系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們的統(tǒng)計知識,比如跟跟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回來,我們可以統(tǒng)計買的什么種類的商品最多;老師在班上要統(tǒng)計哪一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組的表現最優(yōu)秀等等;丶液蟠蠹依^續(xù)找一找能夠用到統(tǒng)計的例子,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四、描述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lián)歡會出節(jié)目出發(fā)。由于學生喜歡的節(jié)目很多,可是出2個節(jié)目,產生進行統(tǒng)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節(jié)目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個節(jié)目。只有通過統(tǒng)計才能確定出哪2個節(jié)目。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逐步體會統(tǒng)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chuàng)造靈感的空間。
體會與反思: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fā),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lián)歡會出節(jié)目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fā)進行統(tǒng)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節(jié)目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節(jié)目,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tǒng)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著同學生商量的語氣“出什么節(jié)目好呢?”、“怎么辦?”,讓學生在這種輕松、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lián)歡會,由于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么好呢?”這里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zhí)。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chuàng)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tǒng)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tǒng)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5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具體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計算;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以及運算定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談話:元旦節(jié)快要到了,我們班的同學打算做一些小飾品來裝飾教室,請看老師帶來的數學信息。
出示信息:同學們做了24朵紅花,做的黃花比紅花朵數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一)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1)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自由提問題。
師:我們首先解決做黃花多少朵?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請你根據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獨立列式解答。
生匯報:241/3+2
師:你是怎么想的?說說你的解題思路?
該如何計算呢?師板書過程。
為什么先算241/3?
師:觀察這個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運算順序
3/8(3/4-1/6) 5/6-4/92/3 7/123/14+7/8
師:運算順序都能掌握,選擇其中的兩個快速得算出結果來。
做完后集體訂正。
師:做這類計算題時,我們注意什么呢?
教師總結看想算查
。3)抽象運算順序
師:觀察這幾個算式,他們都是有關分數的計算,里面包含了加減乘除還有小括號,想一想,它們的運算順序是這樣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師生小結:由此得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
(4)體驗應用,內化知識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運算?想一想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運算都是一樣的。為什么運算順序不同?
(二)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1)情景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不僅做了紅花、黃花裝飾教室,還做了漂亮的中國結,請看老師帶來的信息。
出示:同學們買了60米的彩繩,做大中國結用了彩繩的1/3,做小中國結用了彩繩的1/2,一共用了多少米的彩繩?
學生獨立解決。師巡視。
。2)全班交流,展示做題方法。
。1)601/3+601/2 (2)60(1/3+1/2)
=20+30 =605/6
=50(米) =50(米)
方法(1):先分別算出算大中國結和小中國結各有多少個,再算一共有多少個。
方法(2):先算大中國結和小中國結一共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再算一共有多少個。
。3)總結運算定律
師:這兩種方法有什么聯(lián)系?結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號把這兩個等式連接起來,(=)仔細觀察這個等式,你有什么發(fā)現?這說明什么?
師小結:整數的運算定律對于分數也同樣適用。
。4)練習
3/420/17-3/43/17 6-6/13-7/13 (5/6+3/4) 12
師:如果把最后一個算式的字母6換成7,4換成5,運用乘法的分配律還簡便嗎?為什么?這就要求我們做此類計算題要注意什么?也要按照怎樣的步驟?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你會解決這類問題了嗎?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
1.火眼金睛辯對錯。
師:為什么錯,如果錯了應怎樣改正。
2.拓展提升
我們班準備拿出300元錢買糖果,買水果糖的錢數占總錢數的 1/3,買奶糖的錢數比水果糖的 1/2 多30元,買酥糖的錢數占總錢數的 2/5,買奶糖多少元。
3、談收獲
這節(jié)課學到這里,你有什么收獲?
最后送給大家一首運算歌,希望謹記運算中應注意的事項,提高計算的效率和正確率。
四則混合運算歌
認真計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細心審題是關鍵,對快兩字要牢記;
先算什么要看好,沒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過程要對照;心平氣和不煩燥,
【教后反思】
《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是青島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信息窗1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學生在熟悉了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分數的意義和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是繼續(xù)學習百分數、比和比例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為學習稍復雜的有關分數的問題打下基礎。
要想上好計算課,一定要熟悉教材,從學生感興趣的情景開展教學,從而感染學生,這樣的計算課堂一定會告別枯燥,煥發(fā)課堂的活力,通過研讀教材,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能結合具體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并能夠正確計算;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其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理解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體驗運算律的.作用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標,扎實落實目標。
本課時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體會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所以本課時共設計了兩個問題。首先,問題一,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說清自己的思路,明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結合思路說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為先求紅花朵數的1/3是多少,所以計算時應先算241/3,初步體會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獨立完成小練習,引導學生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其次,首先放在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再結合思路理解運算順序,所以我引導學生從算式結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號連結兩個算式,這樣再讓學生觀察等式兩邊算式特點,才會讓學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點,發(fā)現整數運算律同樣適用于分數,這樣處理,有效地落實了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看想算查這四個字可以說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法寶,在教學中,我分兩個層次滲透了這種方法:在試一試小練習環(huán)節(jié)中,重在讓學生說清,看的是運算符號想的是運算順序;而在怎樣簡便就怎樣計算時,強調不僅要看運算符號還要看數字特點,能不能用簡便算法,還讓學生分析在什么情況下運用簡便算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該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差異。
對于每個問題的解決與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獨立思考與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斷地獲取知識與方法,同時也關注學生差異。對于計算,要求快的同學可以全部完成,在解決中國結的問題上,出示線段圖就是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理解第二種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教學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在這節(jié)課上,感覺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分析問題思路時,思路不太清晰,放手不夠,沒有讓學生完整的思路。
2. 由于我感覺本節(jié)課的內容較多,為了趕進度,留的時間過于少,使學生的交流留于形式。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6
《折線統(tǒng)計圖》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和復式)統(tǒng)計表和(單式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來表示統(tǒng)計結果,并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tǒng)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tǒng)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tǒng)計圖單式折線統(tǒng)計圖,單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后的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與扇形統(tǒng)計圖作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及其特點,知道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的一般方法,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
2.學生能看懂折線統(tǒng)計圖,能根據折線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從統(tǒng)計中發(fā)現數學問題
3.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tǒng)計圖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滲透統(tǒng)計思想,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實物投影儀 作業(yè)紙
【教學重點難點】
①掌握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
、隗w驗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的過程,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還記的嗎?2008年舉世矚目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辦,那激動人心的比賽場面至今仍然回蕩在我們耳畔,現在讓我們共同回顧我國在奧運會上的獲獎情況。
出示:奧運金牌榜
。1)師:這么多的數據看起來不方便,怎樣整理可以使他們更簡潔、明了呢?
生答,師(出示統(tǒng)計表)
師:整理成統(tǒng)計表比文字敘述更簡潔明了了。
(2)師:怎樣整理這些數據更形象直觀?
。l形統(tǒng)計圖,再回憶條形統(tǒng)計圖的知識。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么)觀察條形統(tǒng)計圖,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問:在條形統(tǒng)計圖中是用什么來表示每屆金牌數的?(直條的長短)
二、自主探究,研學新知
1.設疑激趣,導入新知
國家體育總局的教練們用這些數據制成了這樣的一幅統(tǒng)計圖。大家見過這樣嗎,是什么統(tǒng)計圖?
師:這種統(tǒng)計圖就是折線統(tǒng)計圖,為什么教練們選擇了折線統(tǒng)計圖,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折線統(tǒng)計圖,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
(板書課題:折線統(tǒng)計圖)
2.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
。1)整體認識:統(tǒng)計圖上的橫軸、縱軸各表示什么?生:
師:你觀察的很認真,再來仔細觀察,統(tǒng)計圖上還有些什么?
生:點、線、數
。2)認識點、線段
師:真是會觀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關鍵,在統(tǒng)計圖上有點、線段還有數據。
師: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些點表示什么?這個點表示?
生:23屆15枚。
師:大家同意嗎?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你的說法比較專業(yè),是的,先看點對應下面橫軸上的屆數是23屆、左面對應的枚數是15枚這個點正好是屆數和枚數的交叉點。
第二個點誰來說說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著說
板書:表示數量的多少。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點的作用,相鄰兩個點連接的線段又表示什么?
生:從線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
具體說說:有的線段是急劇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緩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課件演示
師:你真善于觀察,從線的方向上看出了數量的變化,也就是增減變化。
板書 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3)讀圖分析
師:我們通過點、線初步認識了折線統(tǒng)計圖,你能借助這幅統(tǒng)計圖分析一下這幾屆獲金牌的變化嗎?
學生2--3人說,說想法。
。4)預測:
師:根據總體是上升的,請你根據第23屆到29屆我國獲得金牌的數據預測一下,2012年的第30屆奧運會我們國家會獲得多少枚金牌?學生自由發(fā)言(可能一直增加嗎?)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比賽的結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會獲得多少枚金牌,還要大家密切關注今年的倫敦奧運會比賽。
。5)總結特點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采用折線統(tǒng)計圖而不采用條形統(tǒng)計圖嗎?
生:折線統(tǒng)計圖能表示增減變化,可以預測。
思考:折線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
生: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tǒng)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
小結:折線統(tǒng)計圖的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tǒng)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
(板書:既能又能)
3.生活舉例,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對折線統(tǒng)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tǒng)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我這里也帶了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折現統(tǒng)計圖,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課件股票、移動電話、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勢圖:隨著股票的漲跌折線有升有降。
(2)降水量統(tǒng)計圖:哪幾個月呈上升趨勢?哪幾個月呈下降趨勢?
。3)移動電話數量變化統(tǒng)計圖等。
4.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
。1)師:看來折線統(tǒng)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確實挺廣泛的,怎樣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呢?
先想想怎樣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同位兩人談談自己的想法,再嘗試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
匯報、評價、補充。
(2)現在我們一起看看小電腦是怎么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的。(出示課件)
首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統(tǒng)計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橫軸上找到日期所對應的這條線,再看縱軸上的溫度,日期與溫度的交叉點就是第一個點,描出這個點并標上數據,像這樣根據統(tǒng)計表中數據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點,描一個點標一個數據。最后用線段把各點依次連接起來。注明制圖時間。
師:現在誰來給大家說說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可以分成哪幾步?(板書:描點----標數-----連線)
提問:在制作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椟c時要沿著豎線對準總軸上的刻度,兩點間的線段要直等等。)這些步驟清楚了嗎?(同位互相訂正)
。3)分析:看著這個最低氣溫統(tǒng)計圖你能說說氣溫是怎么變化的嗎?
生:忽高忽低,氣溫不穩(wěn)定。
師:像這樣氣溫不穩(wěn)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升
1、生病人數統(tǒng)計圖
這是5月10日-----13日學生生病人數統(tǒng)計圖,誰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學生生病人數的變化情況。
2、出示氣溫圖和生病人數圖:對比這兩張統(tǒng)計圖你又有什么發(fā)現?有什么建議給他們說說。
學生自由發(fā)言,相互評價、補充。
師: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合理飲食、營養(yǎng)全面,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體育鍛煉圖
小彬為了鍛煉身體,采取了1500米跑步訓練,他堅持鍛煉并記錄了每周的最好成績。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鍛煉成績嗎?
四、拓展延伸,文化滲透
統(tǒng)計圖有著悠久的歷史,大家聽(出示課件)孩子們,統(tǒng)計圖確實無處不在,就在咱們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無窮無盡的變化,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tài),這是樹的年輪,這一圈圈的年輪不正是大自然對統(tǒng)計圖的杰作嗎?
【板書設計】
折線統(tǒng)計圖
作用:既能表示數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步驟:描點 標數 連線
20xx年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統(tǒng)計的定位是這樣的:對新課標提出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統(tǒng)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四大領域之一。因為,統(tǒng)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內容。將發(fā)展學生的統(tǒng)計觀念更改為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基于以上對課標、教材的理解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結合具體事例,使學生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體會折線統(tǒng)計圖在表示數量變化中的作用,會用折線統(tǒng)計圖表示數據,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2、使學生能看懂折線統(tǒng)計圖,根據折線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能解釋統(tǒng)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合理預測。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tǒng)計圖的意義和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線統(tǒng)計圖的作用和制作步驟;②體驗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下面結合今天的課堂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感想。
1、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級的學生生活背景不盡相同,所以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應該多樣化、豐富多彩、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內容應該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為達到上述的目標,我就大膽地嘗試把教材進行重組.。(教材呈現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區(qū)環(huán)保建設中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變化情況這一情景做為例題的,)距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感到枯燥,而且沒有親切感,也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今年將在英國倫敦舉辦,于是我就特意選取了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的金牌獲獎情況這一熱門話題為例題學習內容,在分析數據后進行預測第30屆奧運會將會獲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過兩個多月就可以揭曉預測是否正確,在探究折線統(tǒng)計圖的制作方法己練習應用時,創(chuàng)設了今年5月氣溫變化比較大的幾天的最低氣溫、還有因為氣溫變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數變化的信息及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些信息,從而把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帶進課堂。讓學生感知身邊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親身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明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巧設問題,體現統(tǒng)計圖的重要性和折線統(tǒng)計圖的作用
統(tǒng)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本課通過設置能不能用統(tǒng)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一問題,一方面突出了統(tǒng)計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行統(tǒng)計;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選擇統(tǒng)計圖的過程中(已有知識中產生沖突,只學習了條形啊)體會折線統(tǒng)計圖的優(yōu)點,加深對折線統(tǒng)計圖特征的認識。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tǒng)計圖產生的必要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jié)課設計的非常有序,從零散的7屆獲得金牌數據,整理到統(tǒng)計表,再整理到條形統(tǒng)計圖,最后引出折線統(tǒng)計圖,以及對折線統(tǒng)計圖的數據分析這樣的一條教學主線。既對以往知識進行復習,又讓新知識出現的很自然,還讓孩子對折線統(tǒng)計圖和條形統(tǒng)計圖做了初步的比較,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了解到折線統(tǒng)計圖除了能反映數量的多少外,還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從而為下節(jié)課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統(tǒng)計圖做好了知識鋪墊。教師提出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我們能不能用統(tǒng)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個問題?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思考,爭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數條形統(tǒng)計圖中直條之間相差幾個格子這時教師適時出示折線統(tǒng)計圖,開始探究新知。這樣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由統(tǒng)計表到折線統(tǒng)計圖,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讓學生感悟折線統(tǒng)計圖的優(yōu)越性,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tǒng)計圖產生的必要性。
3、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在折線統(tǒng)計圖學習中,從表示數據多少的點的自主發(fā)現到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線段的小組交流乃至最后的嘗試完成統(tǒng)計圖的制作。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理念:根據每個學生能力的差異和學習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學生們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伙伴,允許他們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開展學習活動,使他們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樣準確畫折線統(tǒng)計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地位。] 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制圖),去探索(想),去講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4、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其一,突出數學文化,向學生介紹了統(tǒng)計圖的發(fā)展史,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動態(tài)地展示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的過程,使學生形象、直觀的了解了折線統(tǒng)計圖的構成和繪制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7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會認讀秤上的質量,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3.在小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教學難點:
1.用科學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體的質量
2.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小組學習的實效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袋裝1千克洗衣粉、1臺盤秤、兩包500克的鹽、
2、小組準備: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雞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輕的綠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幣、1克的藥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蘭根沖劑、100克的肥皂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和爸爸媽媽逛過超市嗎?你們一般都買些什么?有沒有買過水果的?說說你是怎樣購買的?(選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錢)
通過秤稱我們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單位呢?
同學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小強和小麗也到超市里作了調查,他們找到了什么?
。ㄒ粔囟褂停怯们Э俗鲉挝;一包餅干是用克作單位的。)
看看數學小精靈想告訴我們什么?
。ū硎疚锲酚卸嘀乜梢杂每、千克作單位。)
二、探究體驗:
1.認識質量單位
對,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平時我們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指的`是物品的質量,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诉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這兩個新朋友。
板書課題
2.認識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這樣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們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嗎?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輪流掂一掂,靜靜感受,并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組動作最輕,能做到嗎?請小組長輕輕拿出洗衣粉,開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覺記在心里了嗎?數學小精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記住了。每一小組還有這幾樣物品:這樣的一袋綠豆、這樣的一袋大米、1包雞精、這樣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樣物品中哪些約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數學小精靈有什么提示:1將四樣物品分別與1千克的洗衣粉對比著掂一掂;2找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品后與小組的同學說一說;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壅埫课恍〗M匯報:你們認為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
、苈犃嗣恳恍〗M的匯報,發(fā)現大家一致認為這袋雞精約重1千克,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òb袋上有質量標示)
老師還發(fā)現大部分小組認為這袋水果也約重1千克,它又沒有質量標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著1千克的鹽,一手拎著這袋水果覺得差不多重)
你們掂得準不準我還是得驗證一下。老師想請盤秤來幫忙?催@兒,這個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用千克作單位的)
當指針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針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組都是西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果然是大約1千克,你們估得真準。像這樣大的一個西瓜約重1千克。
3、4小組都是香瓜,請你們拿上來驗證一下。是1千克,你們也估對了。像這樣大的一個香瓜大約重1千克。
第5小組你們是什么水果?也拿上來驗證一下?矗襁@樣的4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第6小組呢?什么水果?拿上來驗證一下。原來,這樣的3個梨大約重1千克。
第7、8小組沒有水果,但是他們有一筒面,他們認為是1千克,請來驗證一下。果然,這樣的一筒掛面也約重1千克。你們找得可真準。
剛才有的小組認為這袋大米也約重1千克?你們認為呢?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
。ù竺字2千克,比1千克重)
還有這袋綠豆,你們怎么沒有選呢?
(感覺比1千克輕)
那咱們也來驗證一下。果然比1千克輕。
哪些小組找對了?你們找得還真準,請小組長和保管員輕輕收回物品。
。4)說一說:
剛才大家找到了這么多約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也約重1千克呢?
3.認識感知1克
。1)剛才我們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這樣一枚2分的硬幣約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樣的感覺呢?請保管員拿出盤子,將硬幣發(fā)給組員,請大家掂一掂,靜靜感受,把1克的感覺記在心里,可以嗎?開始吧。
。3)說一說:
有什么感覺?(非常輕)
與1千克比呢?(1克非常輕,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遠)
對,所以平時我們在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一般用千克作單位。
。4)找一找:
雖然1克很輕,生活中也有一些約重1克的物品,盤子里就有一些,請同學們用剛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說說你找到了什么?(藥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盤子里還有一些用克作單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藍根沖劑,100克重的肥皂。分別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員收盤子。
4.克與千克的關系
這里還有一袋鹽,也是用克作單位的,請你讀多少克?(500克)
一袋鹽500克,兩袋鹽合起來多少克?(1000克)板書1000克
我們用秤來稱稱看。大家還記得這盤秤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嗎?(千克作單位)
仔細觀察指針,指針指到數字幾?(數字1)那就是幾千克?(就是1千克)板書1千克
同樣的兩袋鹽,包裝上用克作單位時是1000克,用千克作單位的秤稱時是1千克,那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對,為了方便人們約定:滿了1000克就用一個更大的單位千克來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請大家跟我讀:1 千克 = 1000 克
5.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
、俳裉煳覀冋J識了兩個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稱量輕的物品時一般用克作單位,稱量重的物品時用千克作單位;
、谕ㄟ^掂2分的硬幣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認識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沒有質量標示的物品怎樣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來稱量)
這位售貨員阿姨正在用秤稱蘋果,這些蘋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認識嗎?(電子秤)
秤是一個大家族,這就是電子秤,家族中你還認識誰?在哪見過它?給大家介紹一下。
三、鞏固拓展
1.的確秤是我們稱量物品的好幫手,因此我們要會認秤上的數據。
。1)說說下面物品有多重:書88頁練習十八第1題
并說說你是怎么認讀的(先看單位是克,再看指針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個4千克問:剛才都是多少克,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這個盤秤是用千克作單位的)
看來我們在認秤時不光要看清數還要看清單位。
。2)你知道他們的體重嗎?書88頁練習十八第2題
。3)填單位:書89頁練習十八第4題
2.你知道嗎?
看到同學們學得這么好,數學小精靈要送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小知識。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約有2克重。2克重,相當于什么呀?(兩枚2分的硬幣)那得多輕呀。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約重100千克。100千克相當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個蛋就約重1500克。1500克相當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鹽)可真重呀。
3.課后調查:
克和千克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很大的用處,老師給同學們留下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就在書88頁練習十八第3題。
六、課后反思:
實施新課程以來,人們再次提出了“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化”、“學校數學應向生活數學回歸”等口號,生活、活動成為數學課程改革中的兩個關鍵詞。然而,如何把這兩者落到實處,讓學生學得有效,是我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從“小歐拉智改羊圈”的數學家故事引入,接著為學生創(chuàng)設兩個活動情景:
1.用100米籬笆,在空地上為張叔叔設計一個面積最大的養(yǎng)雞場,并對實踐中獲得的各項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得出“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的面積最大”這一結論。
2.用100米籬笆,利用一堵足夠長的墻為張叔叔設計一個面積最大的養(yǎng)雞場。在實踐中發(fā)現“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的面積最小”,與前一結論“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體資源的直觀性特點進行示范、啟迪,讓學生發(fā)現圓形設計方案沒有利用墻,從而激發(fā)學生出“靈感思維”——100米籬笆,靠墻圍成半圓形養(yǎng)雞場面積最大,不僅解決課前“養(yǎng)雞場怎樣圍面積最大”的問題,使學生的認識水平發(fā)展得到再一次的飛躍,也為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了機會。
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基本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并已經初步學會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經驗的支持。所以,本節(jié)課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激活學生已經掌握的平面圖形知識,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好知識鋪墊;另一方面要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誘發(fā)靈感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學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問題探究中,經歷動手實踐、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和推理的實踐活動過程,探索出“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形的面積最大”。
2.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對幾種主要平面圖形的認識,知道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方法
1.認識到運用圖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規(guī)律,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
2.學會“問題——實踐探索-——解釋——再實踐、反思——結論”的探究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
進一步體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強化“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了解數學家的成長故事,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索在不同條件下,養(yǎng)雞場怎樣設計“面積最大”。
難點:同樣長的籬笆,靠墻圍成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那個面積最大的驗證方法。
教學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9
教學內容: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99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2、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tǒng)計的功能。
3、培養(yǎng)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tǒng)計圖,復式統(tǒng)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tǒng)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tǒng)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qū)城鄉(xiāng)統(tǒng)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qū)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鄉(xiāng)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tǒng)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tǒng)計圖你能夠發(fā)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tǒng)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復式統(tǒng)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區(qū)別?
4、匯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qū)別,進一步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tǒng)計,讓學生根據復式統(tǒng)計表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0
教學目標:
、睍靡延兄R和技能解決圓弧長的相關計算問題。
、餐ㄟ^起跑線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計算跑道的彎道(半圓)長,能解決有關起跑線的設置問題。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頁起跑線圖。
問一:為什么每條起跑線都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呢?(因為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問二:半徑為30米的半圓有多長,你會計算嗎?
由學生討論解決問一、問二。
(點評:問一旨在引起學生時跑道的形狀和跑道的`長短認真觀察和比較。問二旨在回顧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問一、問二既引入新課,又為新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講解實例
6名運動員進行200米賽跑,怎么設置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每條跑道寬約1.2米,彎道部分為半圓)
⑴最內圈的彎道半徑為31.7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瓶績鹊诙Φ膹澋腊霃綖 (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窍噜弮蓷l跑道的彎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圓的周長C=2πγ
半徑為31.7米的圓的周長為2×31.7π米
半徑為31.7米的半圓的長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π米。
、埔驗槊織l跑道寬約1.2米,所以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31.7+1.2)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c評:通過對相鄰彎道長的計算、比較,得出起跑線設置的規(guī)律,給學生一種收獲感。)
總結:相鄰兩條彎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條跑道的寬與圓周率的積。
三、練一練
進行200米賽跑,如果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經畫好,那么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實踐活動
量一量,學校操場跑道最內圈的彎道半徑,計算出最內圈跑道的總長度約為多少米。
五、思考題
國際標準田徑運動場跑道全長400米,最內圈彎道半徑為36.5米,每條跑道寬為1.2米。
⑴最內圈彎道長為多少米?
、迫糇顑热ε艿赖钠鹋芫已畫好,那么400米賽跑的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1
一、教材分析:
這是小學數學人教版第九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本節(jié)課重點探索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教材安排的內容除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外,更注重將解決問題的思考策略滲透其中。通過學生親手的“拼”、“剪”,將組合圖形進行分解,計算出組合圖形面積,從而掌握這類題的思考及解題方法。
二、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組合圖形的認識并不很難。學生已經系統(tǒng)的學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對轉化思想也有所滲透。對于方法的借鑒、交流、思考、創(chuàng)新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
三、教學目標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并正確計算。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并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初步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2、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這類題目的思考方法。
3、學會運用“分割”與“添補“的方法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五、教學過程
。ㄒ唬、謎語激趣,以舊引新
。ㄕn前)將一些教學用具的紙片發(fā)給學生
1、談話導入,課件出示謎語。(①草地上來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稱 ②又來了一群狼。 打一水果名稱)
。1)思考:謎語的謎底是什么?(①草莓 ②楊(羊)莓(沒))設計意圖:抓住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知識的正遷移。給學生以啟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提問:你們覺得哪個謎語好猜?為什么?(第二個,因為第二個問題有了第一個問題做基礎,所以容易些。)
。3)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答案,從而導出新課,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猜謎語的形式讓學生來明事理,從而導出新課。
2、課件出示各種學過的基本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
(1)同桌交流、討論。(小動)
。2)代表回答。
(3)復習平面圖形面積公式。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幾種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及計算方法。
。ǘ⒆灾魈骄啃轮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
(1)教師要求: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從中任意選擇兩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邊做邊思考,你拼的圖形像什么,是由哪個基本圖形拼成的,小組討論這個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
。2)2人小組討論并計算出圖形的面積。(小動)
設計意圖:以學生為主,讓學生進行分工、討論,通過集體的力量來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
2、自主合作,探索方法。
課件出示例題:小華家買了新房,計劃在客廳鋪地板,請你估計他家至少需要買多少瓷磚鋪地板,再實際算一算,并與同學交流。(有圖例)
(1)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圖片中組合圖形的學具,與小組合作,先估一估,再通過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這個圖形的面積。(學生合作討論,教師巡視并作簡單的提示和指導。(大動)
。2)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沿虛線剪下,將組合圖形分割成一個大長方形和小長方形或兩個梯形或補一個小正方形等多種割補法。)計算圖形的面積。
。3)根據學生的解法,教師進行分析、點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手參與學習,通過拼剪與討論,明白能將組合圖形進行多種分割或割補后再計算其面積。
(三)、聯(lián)系實際,鞏固拓展
1、課件出示課本中多種組合圖形,學生辨別圖形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2、學生獨立完成,代表發(fā)表自己的解題方法。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點評:通過分解圖形的面積相加或補成所學的平面圖形再通過面積相減,都可以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圖形關系,推算出圖中的隱藏條件,讓學生明確解組合圖形的面積方法不是唯一的。
(四)、回顧全課,小結
1、學生小結 2、教師總結 3、布置作業(yè)。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教師再總結,即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將本堂課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最后布置作業(yè)來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
組合圖形分割、添補 基本圖形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2
教材分析:
有關0的加減法是本單元的第四課時,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法的意義以及0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因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學習計算時教材把0的加減法專門安排一課時進行,目的是讓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理解0的意義,學習有關0的加減計算。
教材安排了三個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0的加法計算。教材安排了學生熟悉的小貓釣魚的情境圖,讓學生在講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對兔博士提出的“小貓和媽媽一共釣了幾條魚”這個問題的解決,體會0的意義,學習0的加法計算 。通過討論:小貓為什么一條魚也沒有釣著?使學生受到做事要專心的教育。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0的減法計算。教材安排了小貓吃魚的情境,通過兔博士提出: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的問題,繼續(xù)展開故事。讓學生觀察到魚吃光了,就是沒有了,就是0條,用算式3-3=0表示。讓學生對0的認識更進一步,同時對減法意義的理解加深。再通過對小貓做法的認識,讓學生受到關心長輩的教育。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鞏固練習。教材安排了3道練習題和一個數學游戲,第1題是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圖,讓學生根據圖列出減法算式并計算,這不僅是對本節(jié)課所學新知的檢查與鞏固,而且也考查了上節(jié)課減法的意義以及5以內的減法計算。第2題是對號入座,這樣以游戲的形式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參與的熱情。第3題是6道5以內的加減計算題,目的在于考察學生的口算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數學游戲是抽數字卡片,進行加減計算,目的是加強口算能力。
教學目標:
1.在童話故事的情境中,學習有關0的加、減法。
2.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會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
3.結合童話故事,使學生受到做事專心和關心長輩的教育。
教學重通難點:
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會口算5以內的加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特別喜歡聽故事,其實,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還蘊含著數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個這樣的故事片,你們有沒有興趣聽?
那我們就比一比,看看誰聽得最認真。
二、自主探究
。ㄒ唬0的'加法計算
1、課件播放《小貓釣魚》的前半部分。
2、故事講到這里,我們來比比看剛才誰聽得最認真。
。1)媽媽釣了幾條魚?(板書:3)
(2)小貓釣了幾條魚?一條魚也沒有釣著可以用哪個數字表示?(板書:0)
。3)想一想:小貓為什么一條魚也沒有釣著?
師小結:因為小貓釣魚時不專心,一會兒去捉蜻蜓,一會兒去捉蝴蝶,所以一條魚也沒釣著。我們做事能不能像小貓那樣?應該怎樣?
(4)兔博士也有問題想問我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問題?課件出示兔博士的問題:小貓和媽媽一共釣了幾條魚?
、僬l知道?怎樣列式?
板書:3+0=3
、谒闶街械3、0、3分別表示什么?
、圻可以怎樣列式?
板書:0+3=3
。ㄔO計意圖:體會0的意義,學習0的加法計算 。通過討論小貓為什么一條魚也沒有釣著?使學生受到做事要專心的教育。)
。ǘ0的減法計算
1、太陽快落山了,小貓和媽媽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小貓和媽媽回家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我們繼續(xù)看故事。(課件播放后半部分)
2、誰能說一說小貓和媽媽回家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1)指名說
(2)師小結:小貓和媽媽回到家以后,媽媽有事出去了,小貓在家里看著3條鮮美的魚,在等媽媽回來,等了好長時間,媽媽還是沒有來,小貓實在太想吃了,就把3條魚都吃光了?戳诉@個故事,你想對小貓說些什么?
3、通過討論,大家都知道怎么辦了。現在,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問問你們:一共有3條魚,小貓把3條魚都吃了,還剩幾條魚?
。1)你會列算式嗎?試一試!
板書:3-0=3
。2)說一說算式中的3、3、0分別表示什么?
。ㄔO計意圖:進一步認識0,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再通過對小貓做法的認識,讓學生受到關心長輩的教育。)
4、揭示課題
觀察黑板上的3個式子,你有什么發(fā)現?
。1)引導學生說出3個式子中都有0。
(2)揭示課題。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0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ㄈ┥罨瘜0的加減法的認識
0是一個特殊的數字,你們想不想進一步認識它?
出示算一算,想一想。
1、指名口算。
2、觀察討論:
(1)觀察第一組題
、儆^察第一行題,你有什么發(fā)現?(都是一個數加0)得數有什么特點?(還得原來的數)
、谟^察第二行題,你有什么發(fā)現?(都是一個數減0)得數有什么特點?(還得原來的數)
、勰隳懿荒馨褍尚械陌l(fā)現用一句話說一說?(一個數加上0或減去0,還得原來的數。)
④你能迅速說出得數嗎?聽老師說算式,學生口答。如:6-0= 8-0= 10-0= 20-0= 100-0呢?
。2)觀察第二組題,你有什么發(fā)現?
、侔涯愕陌l(fā)現說給大家聽。
②你能說出一個等于0的算式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有關0的加減法的認識,建構數學模型。)
三、練一練
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了有關0的加減法的一些特點。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力片嗎?知道豬八戒嗎?豬八戒是西游記中的一個人物,我們看看它在做什么好嗎? 1、 練一練第1題。(課件出示)
。1)把你的算式寫在53頁書上。
。2)交流。重點讓說一說算式中每個數字的意思。
(設計意圖: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圖,讓學生根據圖列出減法算式并計算,這不僅是對本節(jié)課所學新知的檢查與鞏固,而且也考查了上節(jié)課減法的意義以及5以內的減法計算。)
2、練一練第1題。
今天來到我們課堂的還有幾個小動物,我們快請它們坐下吧。
。1)學生在書上連線。
。2)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連線。
(設計意圖:以游戲的形式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參與的熱情。)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ㄔO計意圖:考察學生的口算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口算能力。)
四、數學游戲
根據卡片上的數字,說出算式和得數。如果你能說加法的就說加法的,如果能說減法的就說減法的。如果能說加法的也能說減法的,就說兩個算式。
。ㄔO計意圖:通過數學游戲——抽數字卡片,進行加減計算,加強口算能力。)
五、課堂小結:說說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今天在多媒體教室上了這節(jié)0的加減法。與課前預想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所問非所答。
如在老師提出還剩幾條魚這個問題后,有學生列出了3+0=3、0+0=0這樣的算式。從中顯而易見學生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就胡亂說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觀察第一行題,你有什么發(fā)現這個問題后,有學生說是“交叉的”有的學生說是“兩邊的是挨著的,中間的是挨著。”還有的說“上面的是加號,下面的是減號”……諸如此類,種種所問非所答的現象,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話,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兒。但學生說了,教師不能置之不理,從而出現了不必要的時間的浪費。
二、學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學中,有的學生口算出現錯誤,還有的學生不能迅速地說出口算結果。有的學生甚至還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數。
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生上課有效時間短是一直以來的問題。教師對學生這方面的特點也有所考慮,所以教學時盡量把有效時間用于學習新知識。我注意到學生在看動畫時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討論0的加減規(guī)律時,很多學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還有的學生開始說話。
四、對學生估計不足。主要體現在發(fā)現并總結一個數加上0或者減去0的計算規(guī)律以及兩個相同的數相減的規(guī)律上。學生還不具有自己發(fā)現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所以很難總結出0的加減規(guī)律。
針對以上出現的種種情況,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勇于回答問題等。
2、加強口算訓練。采取形式多樣的練習形式,多樣的練習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學中一定要降低難度。教學設計時要關注學生年齡特點以及知識儲備。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3
教材說明
教材讓學生觀察實物,如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折扇等來認識角。用一張紙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兩根硬紙條做成活動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圖形。這里不給角下任何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然后通過“做一做”進行一些鞏固角的認識的練習。如通過第1題著重使學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現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用1課時進行教學,完成練習十七。
2.教學角的認識時,先引導學生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折扇等實物圖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師可以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把硬紙條拉成大小不同的角,邊演示邊說明,使學生對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觀認識。再讓每個學生拿一張紙,仿照教科書上的圖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學生有了這些感性認識以后,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角的`圖形,說明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師要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銳角、直角和鈍角),讓學生指出這些角的邊和頂點。
3.指導學生做“做一做”中的題目,要使學生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第1題,通過觀察能正確區(qū)分題目里給出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個圖,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
4.教學畫角時,教師先說明畫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讓學生畫。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畫,發(fā)現問題教師要及時指點。
5.關于練習十七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第2題,要使學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題中的兩個角都是30°,要讓學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確認兩個角一樣大。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跟畫出的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
第3題,可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照著教科書上的樣子畫。
第4*題中,左圖有3個角,中圖有7個角,右圖有8個角。做題時,要先讓學生找,必要時教師可以指點。
練習十七最后的思考題的答案是:(3)個三角形,(3)個長方形。
。ㄒ唬┙虒W要求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2.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ǘ┙滩恼f明
本單元的內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這些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學具等,加深對所學幾何圖形的認識。
教材說明
教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手帕、練習本、黑板面上的角,說明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來說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讓學生通過折紙做直角,加深對直角的認識。再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后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白鲆蛔觥敝械牧曨},注意出變式圖形,使學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4
教材說明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用面積單位直接量時,體驗到這樣做很麻煩。因此教材開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較簡便的方法,以引起學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導學生自己試驗、探索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在量的過程中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邊長有什么關系,從而找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則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推想。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在練習題中,注意安排讓學生實際計量的問題(如練習二十六第3、4題),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還出現少數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題目(如第12*題和思考題),但不作為共同要求,也不作為考試內容。
教學建議
1.這一小節(jié)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完成練習二十六的習題。
2.教學長方形面積之前,可以給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2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讓學生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啟發(fā)學生同時想下面的問題:怎樣能較快地確定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這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與它的邊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然后讓學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礎上對三個問題逐一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參照課本說明:長5厘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寬3厘米,沿著寬邊可以擺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邊說邊演示),可以看出,長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積。所以要算長方形的面積只要把長邊的厘米數和寬邊的厘米數乘起來。寫算式時要強調正確寫出面積單位平方厘米。
3.教學例題中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想出來。遇到學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數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計算對不對,為什么不對。結合正方形圖使學生明確正方形每邊長5分米,就想到一排擺5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擺這樣5排,所以要算5×5。
4.關于練習二十六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做第3題時,要實際量出黑板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長和寬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后不夠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滿5厘米的,分米數加1,不滿5厘米的舍去。確定長、寬的分米數以后,再計算黑板的面積是多少。
第12題,要讓學生明確這道題求的是什么,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本節(jié)的思考題,實際是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與兩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兩個相同的圖形,而每個圖形的面積等于一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每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4厘米,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從圖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從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積各是16-4=12(平方厘米),陰影部分的面積應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05-23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8-19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2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7-0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8
【必備】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5-16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優(yōu)]10-21
(優(yōu))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9-16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5-31
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