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應用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的應用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1.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2.能用分子、原子觀點解釋質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釋一些簡單現象以及進行一些簡單計算。
3.認識定量研究對于化學科學發(fā)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養(yǎng):通過引導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進行探究并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 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應用。
難點: 從微觀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運用質量守恒定律進行相關計算。
輔助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言]一天,福爾摩斯像往常一樣滋滋有味地抽著他的煙斗,房間里充滿了刺鼻的煙味。他的助手華聲問道“敬愛的神探先生,別人都說你很聰明,那么你能告訴我你吐出的這些煙和氣體有多重嗎?”請同學們來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問題。由此引出本節(jié)課內容,并板書課題“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專題復習”。
[展示]多媒體展示本專題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對本節(jié)內容的要求。
[課前回顧]復習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并板書“一、基礎回顧”),對相關問題加以強調,如:對內容中“參加”一詞的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只適應于化學變化;只是質量守恒,不能擴大到其他物理量;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時,要特別注意有氣體或沉淀參與的化學反應。
多媒體展示相關內容。
[知識延伸]引導學生回顧并思考化學反應前后的變量,不變量,以及可能變量。即從微觀角度理解并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板書]二.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1. 推斷物質的元素組成
2 .確定物質的化學式
3. 解釋生活或實驗中的一些現象
4. 用質量差確定某一物質的質量
5.化學計量數的待定
6.表格數據分析
多媒體展示例題,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得出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問題的一般方法。
[板書]三.直通中考
分析近五年有關質量守恒定律應用的考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小結] 本節(jié)課同學們都有哪些收獲?
傾聽并思考,舉手回答解決引言中問題的方法。
觀看
思考,并積極配合老師,回答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
回顧思考
積極思考,并進行分組討論,解決相關問題。
歸納總結
思考,討論
小結歸納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明確復習目標,準確把握中考動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關基礎知識條理、系統化,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認識。
實現宏觀到微觀的跨越,更加透徹的認識并分析質量守恒定律。
明確相關知識考題類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動向
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表達能力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2
1 房屋建筑結構優(yōu)化方法的重要性
如何盡量降低投入資金,并保證房屋建筑的結構設計的質量乃時代發(fā)展的需求,這也是許多建筑企業(yè)以及投資人員愈發(fā)注重的問題。施工人員必須將確保建筑質量安全當作前提與基礎,精細劃分設計方案里的所有細節(jié),并通過相對先進的設計理念以及技術,掌控好工程造價。通過相關的數據體現的狀況而論,同沒有通過設計優(yōu)化的建筑對比來講,進行房屋結構設計優(yōu)化以后,經費能夠降低 8% ~22%.可是,對于實際操控而言,由于被多種環(huán)境束縛,想要完全施展,則面臨較多困境,并且也無法令優(yōu)越性較好地發(fā)揮出來。
對于優(yōu)化房屋建筑結構設計而言,可以令建材的性能以及機械設施的性能完全展現出來。如此,與之前的建筑結構設計對比,更具優(yōu)勢。優(yōu)化建筑結構設計以后,工程造價的資金便能有效降低,進而令企業(yè)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并且優(yōu)化建筑結構設計之后,能夠完成房屋結構里所有單元的有機結合,進而提高了建筑的質量,對人們的居住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所以,想要令房屋結構更加具有實用性與經濟性,就要進行優(yōu)化房屋的結構設計[1].
2 建筑結構優(yōu)化在房屋建設應用中的步驟
2. 1 創(chuàng)建結構優(yōu)化的'模型
在進行房屋結構整體必要優(yōu)化設計當中,要對設計變量采取有效選擇,確定目標函數,并確定束縛的條件,以便展現最佳設計。
2. 2 對優(yōu)化設計的核算方案進行設定
通過可靠度進行的房屋結構優(yōu)化設計遇到較多束縛,且非線性優(yōu)化問題和繁瑣的多變量,在執(zhí)行相應分析和核算時要將存在束縛的優(yōu)化問題轉變成無束縛。通常會通過Powell 法、拉氏乘子法以及復合形法進行核算。
2. 3 執(zhí)行程序的相應設計
通過可靠度執(zhí)行的房屋結構優(yōu)化設計的基礎模型乃至所運用的優(yōu)化設計的核算方式,能夠編排一個運算速度較快并功能完善的綜合應用程序。
2. 4 結果分析
對于此過程而言,需要從全面角度進行分析,并對問題采取多方面考慮,這一步驟在建筑結構優(yōu)化中特別關鍵。合理選擇設計方案,不僅可以保障結構的安全性、實用性、美觀性以及合理性,還可以對資金投入具有較大的節(jié)約作用。只在結構設計優(yōu)化中注重經濟節(jié)約而忽視技術要求,是錯誤的。同理,只注重技術要求而忽略經濟要求,也不正確。我們一定要對兩者采取合理配置,才可以符合相應準則[2].
3 結構設計優(yōu)化技術的實踐應用
3. 1 房屋建筑的總體性和局部性優(yōu)化
由層次來講,包括了建筑的總體設計體系、結構相關體系、安裝體系等,所有獨立的體系又具備了許多下屬體系。在進行房屋設計時,設計人員要對所有下屬系統采取優(yōu)化,打破關聯的橫向性,完成疊加型工程。所以,在執(zhí)行結構優(yōu)化時要由總體入手,才可以完成整體設計優(yōu)化。
3. 2 建筑壽命優(yōu)化及階段性優(yōu)化
在工程使用年限里,對所有階段都要執(zhí)行相應的方案優(yōu)化。房屋設計人員要考量所有階段的特征,通過真實結論采取優(yōu)化方式的確定,進而對工程的總體壽命進行科學優(yōu)化。如此,不僅能保障建筑質量,還可以提升建筑企業(yè)經濟效益。
3. 3 樁基礎具體優(yōu)化
建筑里的樁基礎可以分成灌注樁以及預制樁。灌注樁對于總體施工的質量較難把握,并且操作技巧繁瑣,時間較長。所以在符合沉降標準的前提下,要采用預制樁的施工,進而降低相應的工序。而且隨著樁基的持續(xù)加深,土壤自身對樁基的摩擦逐步加大,一定要選取較長的預制樁。
3. 4 對建筑主體上部結構采取科學性優(yōu)化
房屋建筑上部結構設計應當創(chuàng)建相應的模型且進行系統優(yōu)化。應當先進行剪力墻設置,確保剪力墻總體質量的均衡,如此可以令樓層中平面剛度的核心點與樓層總體的結構重心重合,來降低地震或風力造成的破壞。剪力墻的暗柱采用普通型鋼材而成,一旦使用較大的剪力墻,就能夠降低相對的鋼筋使用數量,降低對應的成本。如果建筑物的自身不具有相應環(huán)境,就不可設置過大的剪力墻。
3. 5 結構優(yōu)化和建筑優(yōu)化保障協調
針對結構的設計而言,只有確保建筑的整體結構以及平面設計相配合,才可以完成建筑自身的美觀以及結構的匹配效果。針對建筑系統而言只需要確保自身的風格。進行樓體結構設計時,結構本身受力較大的轉角范圍,要選擇高強度建筑材料來當作承重材料,以便更好的降低結構自重。總體而言,要確保正確的疊加,防止結構扭轉的狀況出現。
3. 6 結構優(yōu)化和排水系統優(yōu)化保持協調
要將房屋建筑中排水系統設定在地下室并且確保管道的預留尺寸以及預留深度要與實際標準相符,針對樓板自身的鉆孔位置進行加固。并且,要加強水平方向管線貫穿柱或梁的調整,要盡量壓低此類現象的發(fā)生概率。一旦管道在建設中超出承重墻,就一定要對墻體進行加固[3].
3. 7 結構優(yōu)化和電氣優(yōu)化確保協調
電氣管線安裝是通過導線方式設定于金屬管體外端或墻體、樓板之處,如此設定或許為預制結構施工形成較大困難。因此,如果想要管線穿過梁體,就要事先在梁體上段保留相應的空洞,且確保梁體寬度與相符的墻體寬度相同。
4 結束語
想要進行好房屋結構優(yōu)化設計,工程師就要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并且要真正掌握房屋結構優(yōu)化設計的相應規(guī)范。通過不懈的努力,房屋結構設計優(yōu)化技術將更為成熟,從而為房屋安全性、實用性進行確保,以保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 考 文 獻
[1] 鄒俊。 建筑結構設計優(yōu)化方法在房屋結構設計中的現實應用[J]. 科技傳播,2010( 19) : 37.
[2] 孫大偉。 淺析建筑結構中的優(yōu)化設計與應用[J]. 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 23) : 49 -50.
[3] 鄢皓。 試談結構設計優(yōu)化技術在房屋結構設計[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 4) : 75 -80.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的基本步驟,學會驗算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正確地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的基本步驟
學會驗算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驗算的基本方法
教學用具:幻燈、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先補條件再解答
生產小組要加工780個零件。
1、,實際用了多少天?
2、,實際每天加工多少個?
師:補條件應根據已知的條件和要求的問題來進行。
二、新課學習
1、出示例1:玩具廠要生產3000套電動智力玩具,計劃用12完成,實際每天比計劃多生產50套,實際用了多少天?
、拍x題目,想一想題目告訴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仆ㄟ^讀題你知道了什么?
、翘釂枺阂蟆皩嶋H用了多少天?”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üぷ骺偭、工作效率)
這兩個條件都知道嗎?應先求什么?
(先求實際每天的工作效率)怎樣求呢?
、葘W生列式計算并要求學生列出綜合算式。
反饋:教師出示解答過程
請一位同學列出綜合算式。
提問:這些應用題比較復雜,容易出錯,所以要進行檢驗,你覺得如何來檢驗呢?
先讓學生討論方法:驗算已知條件是否相同。
、勺寣W生自主選擇一種方法進行驗算
反饋時讓學生說清驗算什么及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2、試一試
要求學生先解答,再驗算。
服裝廠要生產1000套衣服,計劃每天生產40套,實際比計劃少用了5天。實際每天生產多少套?
反饋時著重讓學生自己講解題方法及驗算的'方法。
3、總結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艑W生同桌討論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浦该涣
在交流中逐步出示
課本第21頁方框中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1、先說解題思路再列式
⑴一本故事書有120頁,計劃每天讀15頁,實際每天比計劃多讀5頁。實際用了多少天?
、埔槐竟适聲120頁,計劃8天讀完,實際比計劃少用2天。實際每天讀多少頁?
⑶一本故事書有120頁,計劃8天讀完,實際每天比計劃多讀5頁。實際用了多少天?
⑷一本故事書有120頁,計劃每天讀15頁,實際比計劃少用2天。實際每天讀多少頁?
2、課堂練習
練一練第2、3、4、5題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那些新知識?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從多個角度解決同一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思維。
3.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
4.結合教學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正確分析數差關系,能用兩步乘法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激活思維
師:“六一”兒童節(jié)快到了,學校準備舉行一次乒乓球比賽,借這個機會,我們三(1)班也舉行一次乒乓球比賽,F在由班長小芳去超市購買乒乓球,需要買的個數如圖所示,請你仔細觀察,從圖中你發(fā)現了什么?(出示情境圖)
讓學生回答:每袋有6個球,共有6袋。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看到圖你最想知道什么?
讓學生提出:①我想知道一共買了多少個乒乓球?②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元?
師:(對著第一個學生的回答)你是想知道一共買了多少個乒乓球嗎?(對著第二個學生的回答)你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元?是吧?你們對這兩個問題還有什么想說的?
讓學生說出:要求一共用了多少元,還必須知道每個乒乓球多少元?(根據學生提問出示:補充條件和問題)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5
教材簡析:
“比的應用”是人教課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上冊49頁的教學內容。按比分配是在學生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平均分配問題的延伸,其特點是已知分配總量和分配比例,求各分配數量分別是多少,通過把“幾比幾”轉化為“求總量的幾分之幾”,從而溝通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聯系。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在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我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能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學習新知識,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對于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但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guī)范的分配方法。
隨班就讀學生:樊xx,幼年因患小兒麻痹癥造成肢體殘疾,該學生智力發(fā)育良好,視聽能力良好,交往與表達能力良好,因而本節(jié)課內容解決分配的三種方法都能接受。主要缺陷表現為瘦小,行為動作緩慢,自理能力弱,在學習方面,應更多地糾正其書寫及技巧,讓其書寫規(guī)范。
隨班就讀學生:張xx,精神殘疾,后又經過心臟手術,該生視聽能力與交往能力良好,生活完全能夠自理,但因殘疾和手術治療使得該生智力方面缺失,表現為知識斷層現象,尤其是學習中讀寫識字能力差,課堂要求該生達到能識別課堂教學內容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字詞,能通順的讀和寫學習內容。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概括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德育目標: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體現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學重點:
認識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和特點,掌握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相關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1、復習引入,創(chuàng)設情境
1、48 : 16 0.12 : 1.2 4/5 : 1/10 0.8 : 1/16化簡比!驹O計意圖:復習比及化簡比】
2、六年級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3:4,則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女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將比轉化為分數,與分數知識相結合,為新課做鋪墊】
3、植樹節(jié),學校把種植40棵小樹苗的任務分配給六年級人數相等的2個班,怎樣分配才合理?
反饋:如果說將40棵小樹苗按照1:1的比進行分配,其實就是將這些小樹苗平均分成3份;那么將40棵小樹苗按照1:3的比進行分配,就是應該平均分成幾份呢?或者用我們學過的分數及比的知識理解一下這句話,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說得真棒。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需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就是按比分配(板書課題:按比例分配的應用)
二、探究新知,注重啟思
1、出示問題:
如果有140個橘子,按3︰2的比分給大班30人和小班人,應該怎樣分(課件出示)
2、讀題,弄清題意。
你從這個題目中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3、嘗試解決問題
現在我們明白了題目的意思,你能解決這一問題嗎?各小組的同學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看哪一組的辦法最多、最好。希望小組成員要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想辦法。
4、匯報交流
A:根據分數乘法來解決
總份數:2+3=5大班:140×3/5=84(個)小班:140×2/5=56(個)
追問:為什么要“×3/5”“2/5”?你能不能告訴大家這個式子表示什么?
B:利用整數乘除法解決橘子平均分成份數為:
總份數:2+3=5每份為:140÷5=28(個)大班:28×3=84(個)小班:28×2=56(個)追問:“5”表示什么?為什么要“÷5”?
x,x+x=x=C:方程法:設每一份為則:32140 28大班:28×3=84(個)
小班:28×2=56(個)
5、小結按比分配問題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一:把各部分數的比看作份數關系,先求出每份數,再用每份數乘以份數得到各部分量;
方法二:先求出總份數,再求各部分數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最后按照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解答。課件出示,全班齊讀。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6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使學生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數與數字之間關系的應用題。
。ǘ┠芰τ柧汓c:通過列方程解應用問題,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數與數字之間的關系的應用題。
2、教學難點:根據數與數字關系找等量關系。
三、教學步驟
。ㄒ唬┟鞔_目標
。ǘ┱w感知:
。ㄈ┲攸c、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列方程解應用問題的步驟?
、賹忣},
、谠O未知數,
、哿蟹匠蹋
、芙夥匠蹋
、荽。
。2)兩個連續(xù)奇數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數)。
2、例1兩個連續(xù)奇數的積是323,求這兩個數。
分析:
。1)兩個連續(xù)奇數中較大的奇數與較小奇數之差為2,
。2)設元(幾種設法)。設較小的奇數為x,則另一奇數為x+2,設較小的奇數為x-1,則另一奇數為x+1;設較小的奇數為2x-1,則另一個奇數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回答,有三種設法,就有三種列法,找三位學生使用三種方法,然后進行比較、鑒別,選出最簡單解法。
解法(一)
設較小奇數為x,另一個為x+2,據題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這個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答:這兩個奇數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設較小的奇數為x-1,則較大的奇數為x+1。
據題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這個方程,得x1=18,x2=-18。
當x=18時,18-1=17,18+1=19。
當x=-18時,-18-1=-19,-18+1=-17。
答:兩個奇數分別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設較小的奇數為2x-1,則另一個奇數為2x+1。
據題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當2x=18時,2x-1=18-1=17;2x+1=18+1=19。
當2x=-18時,2x-1=-18-1=-19;2x+1=-18+1=-17
答:兩個奇數分別為17,19;-19,-17。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解決下面三個問題:
1、三種不同的設元,列出三種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響最后的結果嗎?
2、解題中的x出現了負值,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數、偶數是在整數范圍內討論,而整數包括正整數、零、負整數。
3、選出三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
練習
1、兩個連續(xù)整數的積是210,求這兩個數。
2、三個連續(xù)奇數的和是321,求這三個數。
3、已知兩個數的和是12,積為23,求這兩個數。
學生板書,練習,回答,評價,深刻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有一個兩位數等于其數字之積的3倍,其十位數字比個位數字小2,求這兩位數。
分析:數與數字的關系是:
兩位數=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三位數=百位數字×100+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解:設個位數字為x,則十位數字為x-2,這個兩位數是10(x-2)+x。
據題意,得10(x-2)+x=3x(x-2),整理,得3x2-17x+20=0,
當x=4時,x-2=2,10(x-2)+x=24。
答:這個兩位數是24。
練習1有一個兩位數,它們的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之和為8,如果把十位數字與個位數字調換后,所得的兩位數乘以原來的兩位數就得1855,求原來的兩位數。(35,53)
2、一個兩位數,其兩位數字的差為5,把個位數字與十位數字調換后所得的數與原數之積為976,求這個兩位數。
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筆答,板書,評價,體會。
。ㄋ模┛偨Y,擴展
1、奇數的表示方法為2n+1,2n-1,……(n為整數)偶數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數),連續(xù)奇數(偶數)中,較大的與較小的差為2,偶數、奇數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
數與數字的關系
兩位數=(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三位數=(百位數字×100)+(十位數字×10)+個位數字。
……
2、通過本節(jié)課內容的比較、鑒別、分析、綜合,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刻體會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應用問題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業(yè)
教材P.42中A1、2、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1、本課是七年級信息技術第章:電腦的“文件柜”——資源管理器原理及應用。資源管理器”是Windows操作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管理器的功能很強大,使用方便,可用于查看系統文件和資源,完成對文件的多種操作。應要求學生能熟練操作,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本節(jié)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講解、練習的方法,教學中多舉例,對于文件的有關概念不必過多地講解理論,重在操作。學生是在學習了“Windows窗口”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這節(jié)課做了鋪墊。學好它可以為以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資源管理器啟動、結構及組成及文件和文件夾的各種操作。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了解文件、文件夾及其組織結構,學會重命名文件。
(2)難點:使用資源管理器來管理文件和文件夾。
二、學情分析
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計算機有著很濃厚的興趣,但對計算機還有一定的神秘感!豆苜Y源管理器原理及應用》是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的前提條件之一,也是培養(yǎng)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之一。通過對此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對文件夾的各種操作。這些新知識對該年齡段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理解難度。于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用“游戲激趣”和“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產生探索新知識的愿望并將其轉化為動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分析
。ㄒ唬┲R與技能
1、認識文件和文件夾。
2、了解資源管理器的組成。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ǘ┻^程與方法
1、使學生掌握管理計算機文件和文件夾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提高學生操作計算機的能力。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做事認真、負責的精神。
2、培養(yǎng)學生分類存放、管理文件的習慣。
四、教法分析
為了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我主要使用了任務驅動、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法。通過任務的設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及其自由的發(fā)揮,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并且妙趣橫生。而合作學習的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有很大幫助。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自主的探究知識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學生出現偏差,不恰當之處,教師適當點撥一下,本節(jié)課力求在老師幫助指導下,讓學生自己領悟,使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勇于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思維習慣,在教學中,啟發(fā)、誘導貫穿始終。
五、學法指導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這節(jié)課采用學生自行操作,發(fā)現問題,教師指導解決問題,最后,總結結論的.方法,使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理解觀察、分析、歸納等教學方法。
六、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導入
學生開始通過自學來尋找禮物。
學生活動
1、學生匯報找尋禮物的方法。大部分學生采用的是直接進入“我的電腦”尋找文件夾。
教師活動
1、教師:同學們,老師送你們每個人一份禮物,他在電腦中的名字叫SJ。我們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找到呢?現在,我們就開始尋找!
2、教師巡視指導。
3、通過學生的匯報結果,從而引出“資源管理器”,并講解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
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來,明確下一步新課的目標與任務。教學過程講授新課
一、通過“比賽”讓學生嘗試啟動資源管理器
學生活動
1、學生看書或者上網查詢有關“資源管理器”的啟動方法。
2、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系統演示學到的方法。
教師活動
。1)教師:我們發(fā)現寶藏放在“資源管理器”這個寶盒里,現在我們開展一個比賽,看哪位同學能最快打開資源管理器。
。2)教師巡視指導,進行評析。
。3)教師:打開“資源管理器”的方法很多,補充幾種方法:
方法一:單擊【開始】→【程序】→【附件】→【windows資源管理器】。
方法二:右擊【開始】→【資源管理器】。
方法三:右擊【我的電腦】→【資源管理器】。
方法四:右擊【我的電腦】窗口中任一個驅動器或文件夾圖標,然后選擇“資源管理器”。
方法五:按住SHIFT鍵(要指明),雙擊【我的電腦】。
方法六:按住鍵盤上WINDOWS專用鍵(要指明),再按“E”鍵。
設計意圖:
通過這個例子,大家要知道在生活中碰到問題時要敢于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1)增加了幾種啟動資源管理器的方法,讓基礎較好的學生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體現分層次教學。
。2)教育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問題時敢于嘗試、探索。
教學過程
二、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觀察、想象資源管理器的窗口和“樹型目錄結構”的特點
學生活動
1、小組看書或者上網查詢有關“資源管理器”的輔導材料。
2、小組通過想象,聯系生活,總結資源管理器的窗口和結構特點。
3、小組整理信息,通過多媒體教學系統匯報研究結果。
4、學生根據“樹型目錄結構”的特點尋找文件。
教師活動
1、教師:資源管理器被我們打開了,使用起來也非常的方便。請同學們想一想“資源管理器”的窗口和結構有什么特點?現在把同學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己安排兩名資料員,負責查找資料。一名記錄員,負責記錄結果。一名匯報員,負責總結、匯報結果。
2、教師巡視指導。
3、各小組之間評價。
4、教師讓學生根據“樹型目錄結構”的特點找到“射擊”游戲。
設計意圖: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自學能力。教學過程
三、通過“猜猜看”游戲讓學生學習“文件”和“編輯”菜單的通用性
學生活動
1、每位同學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紙,寫出猜測的結果。
2、同桌之間互相交換結果,進行評判。教師活動
1、教師:同學們對“資源管理器”的窗口有了一部分的了解,現在看到其中有“文件”和“編輯”兩個菜單。請同學們準備一支筆和一張紙,玩一個“猜猜看”的游戲,猜一猜“文件”和“編輯”菜單里面各有什么命令?寫出你猜測的結果,看哪位同學猜得又多、又準確。
2、教師:同桌之間交換結果,進行評判。
3、教師總結“文件”和“編輯”菜單中的命令,讓學生知道將來使用其它軟件時這兩個菜單中的內容基本相同。
設計意圖
1、“猜猜看”是一種游戲,可以更好的激活學生的思維,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
2、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其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3、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多進行比較,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教學過程
四、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嘗試建立文件夾,并更改名字
學生活動
1、小組互相討論建立文件夾的方法以及更改名字。
2、在小組中讓同學們互相幫助。
3、研究成果交流。通過多媒體教教學系統演示。
教師活動
1、教師:我們剛才已經找到了禮物,但它放在“禮物1”這個文件夾中,你們想不想把這個禮物放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夾呢?那究竟該如何建立呢?請同學們以剛才的小組開始合作學習。
2、教師參與到各小組討論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輔導。
3、教師除了對學習效果評價外,更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態(tài)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
1、檢驗學生的自學效果,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們互相幫助,培養(yǎng)相互協作的能力。
2、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加以輔導,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多媒體教學演示系統教學過程
五、學生嘗試同一目錄下文件夾能不能重名
學生活動
1、學生自學,嘗試在同一目錄下文件夾能否同名。
2、學生交流發(fā)現的結果并演示。
教師活動
1、教師: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夾建立好了,如果我還想在同一目錄下建立同名的文件夾,看行不行?
2、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
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學能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課堂總結
學生活動
1、學生各抒己見,闡述這節(jié)課自己在學習當中的得與失和改進措施。
教師活動
1、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存在的問題?
2、教師總結:這節(jié)課同學們對“資源管理器”有了初步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會建立文件夾,更改名字。
設計意圖
以學生總結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鍛煉了他們總結、概括的能力。
板書設計
資源管理器
1、資源管理的啟動
2、管理器的窗口和結構、文件管理
3、文件與文件夾的建立、重命名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學到有關資源管理器的知識。我根據初一學生這個年齡段充滿好奇、活潑、好動的特點,采用的是以送禮物、找禮物的形式展開教學,并融入小組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作游戲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學生不會感覺到學習是充滿恐懼、掙扎或者自卑,而會積極地討論、學習、思維敏捷、學習的注意力和效果有明顯地提高。
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這節(jié)課當中采取教師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形式。通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我在對小組學習結果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態(tài)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的評價不夠,應要多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協作情況,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應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獎勵。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比的應用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關系和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于解決相關實際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現實生活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數量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后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礎。
對于“按比分配”的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但是對于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并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guī)范的分配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來分配一個數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及解題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最終解決問題。
2、發(fā)展學生的分析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按比例分配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問題解決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深刻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步驟。
[教學難點]
掌握解題的關鍵。
[學習方法]
讓學生帶著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yǎng)。
3、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小棒140根。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談話引入。
1、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各位同學,現在是橘子豐收的季節(jié),大家來看看農場的一些豐收的場面。這些果子老師想把它們送給你們兩個班的,怎么分配這些果子呢?
2、學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給兩個班
。2)按人數分配,人多的班分多點,人少的班分少點。
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1、抓住契機,適時提問。
。1)師:同學們的提議都很不錯,其中認為按人數分配的更加細心和合理。
( 2)如果把這筐橘子按3:2來分給這兩個班,你們又怎樣分呢?
2、合作交流,動手操作。
。1)用小棒進行實際的操作。
。2)分組進行操作,組長記錄分配的過程。
。3)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分法。
3、提升認識,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這種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是我們這節(jié)課探討的問題—比的應用(板書課題)。
4、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1)師:如果這些橘子的個數剛好是140個,按剛才的比3:2進行分配,該怎么分?
。2)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方法。
。3)提問方法,學生板書。
方法一:3+2=5140÷5=28(個) 28×3=84(個) 28×2=56(個)
方法二:3+2=5140×3/5=84(個) 140×2/5=56(個)
小結:剛才同學們的這兩種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幾份是多少。把比的問題轉化成了整數乘除法的問題。第二種解法是把各部分數的比占總數的幾分之幾,直接求總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把比的問題轉化成分數乘法的問題。兩種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三、實踐運用,鞏固練習。
師:剛才同學們的表現都不錯,現在有許多生活中的一些運用到比的知識來解決的問題,希望同學們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一一解決。
1、課本75頁試一試:小清要調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與奶的質量比是2:9。
2、笑笑幫媽媽洗碗,媽媽拿給笑笑一瓶濃縮液,要求笑笑按這瓶濃縮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釋成600毫升的稀釋液洗碗,你能幫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濃縮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師傅制作蛋糕時,分別使用雞蛋、白糖和面粉三種原料配在一起,三種原料的比:18:9:8,這樣一個7千克的面團需要多少雞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導學生選用喜歡的方法做題。
。2)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聯系生活,介紹比的應用的廣泛性。
1、舉例
師:今天我們解決了這么多關于比的問題,其實比在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比如說消毒藥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飲料中的各種配料的比……你能舉個事例嗎?
2、數學書第56頁練一練第2題。
3、數學故事:
一個老地主臨死時把他的11匹馬分給三個兒子,老大繼承二分之一,老二繼承四分之一,老三繼承六分之一,可是三個兒子不知道怎樣分,你能幫助他嗎?
孩子在學了按比例分配之后興趣正在濃厚的時刻,在次給他增加難度,使他們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華。
五、回顧教學,總結方法。
1、引導學生總結比的應用的一些方法。
2、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
我們班準備在班隊會上進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賽。要求:選擇幾樣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設計制作500克一盤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簡介設計的`名稱、思路,并計算出所需水果的數量。
板書設計
比的應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個)140×3/5=84(個)
28×3=84(個) 140×2/5=56(個)
28×2=56(個)
答:大班分到84個,小班分到56個。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舊知遷移新知。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教材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其應用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流于簡單的解題訓練,這種現狀必須改變。我在設計此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應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反思比的應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種分配方式,它是學生在掌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把課本重點例題當成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創(chuàng)設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那該怎么分比較合理?學生很快說出兩種分法,這位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借助多媒體或教具,助學生理解新知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主題、客體、媒體處于不斷地先通過互作用和轉換生成之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常常發(fā)生難以預設和意料的變化。對此教師從一開始就應該是一個積極、熱情的“旁觀者”,時時充滿著對學生的愛心關注,感受其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審時度勢地做出激勵,調整,啟迪,補充,提醒等及時引導,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就會使學生的學習高效而少費時。從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學生明白算理,從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體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學生不僅為自己的發(fā)現而喜悅,也感受到數學帶來的無窮樂趣。
三、教師在小結升華時講解。
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匯報等具體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學生已經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掌握的比較好,教師只要在小結時加以強調,:剛才同學們的這兩種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幾份是多少。把比的問題轉化成了整數乘除法的問題。第二種解法是把各部分數的比占總數的幾分之幾,直接求總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把比的問題轉化成分數乘法的問題。兩種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教科書第100頁例1及相應的內容。
學情分析:
1、在本單元前幾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基本上是真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2、學生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本節(jié)課是要理解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對單位“1”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對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應把理解分數的意義,單位“1”,分數單位作為重點,并通過不同類型的習題幫助學生鞏固掌握所學。在理解分數的意義時要通過學具操作,幫助學生建立單位“1”的概念。重點要放在單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取幾份分子就是幾,在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準確表達。
教學目標:
1、通過說一說,分一分,涂一涂,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單位“1”由“1個”到“多個”的過程,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
2、借助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使學生能用簡單的分數描述一些簡單的生活現;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類比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3、使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把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
難點:從分母和分子的意義這一角度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答題紙,小棒。
教學過程:
師:你想到的這個數表示什么意思?
。A設:平均分、分數線、分子、分母、分數的意義。師選擇板書)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體由“1個”變“多個”
。1)、用課件展示教材第100頁的例1右側圖,讓學生觀察,說說看到了什么?
。2)、現在你又想到了哪個數?它表示什么意思?
。3)、師:涂色部分是四個正方形中的幾份?這樣的一份還能用分數表示嗎?
。4)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與評價。根據學生的回答講解:在這里,我們可以把這樣的2份是這4個小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呢?3份呢?
2.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1)課件出示六個蘋果,動態(tài)演示平均分的過程。
學生觀察圖后集體交流(一共有6個蘋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有2個蘋果)
。2)提出問題:如果把這6個蘋果看成一個整體,的意思嗎?(說清楚分母3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3、回顧建模。
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回顧總
結:我們不僅可以把一個完整的物體
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也可以把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
三、動手操作,加深認識。
1、“均勻地分”。
(1)提出要求:老師給大家準備了12個蘋果,
請你也來平均分一分,想一想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其中的1份或幾份。拿出答題紙,分一分。
(2)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3)、匯報交流。
。4)對比提升。
課件出示所有的分法,追問:“都是1份,為什么用不同的分數來表示? 預設: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
2、“創(chuàng)新地畫”。
。2)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
(3)、匯報交流,展示學生作品。
預設:因為都是把整體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的1份。
師:哪兒不同?
預設:總數不同,每份數也不同。
四、闖關游戲,加深理解。
第一關:“準確地拿”。
第二關:“獨具慧眼”。
五、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1、引導學生回顧反思: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2、師給與評價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0頁。
教學目標:
1、通過小動物們重建家園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思路。
2、培養(yǎng)學生們提出問題和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探索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準備:
多媒體、學具等。
信息:1.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還剩24塊沒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間房,已經建好3間。
學生:準備:本子,筆,學具。
教學過程:
活動一:談話導入、提出問題
師: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森林里發(fā)生了水災,小動物的家被洪水沖垮了。他們在忙些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去看看。
。ㄕn件出示信息圖)誰能說說小動物們在干什么呢?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師:這么多數學信息,主要說了哪幾件事?
關于小熊搬磚蓋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還剩24塊沒搬)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準確,誰能把小熊搬磚的信息再大聲說一遍呢?關于小兔蓋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誰能把小兔子蓋房子的信息再大聲說一遍?師邊指邊說:信息經過這樣分類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當遇到信息較多時,我們就應該像剛才這樣把信息進行分類整理。
我們一起讀一讀小熊搬磚的信息,想一想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塊磚?”這個問題有點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活動二解決問題1
同學們看這個問題你們會解決嗎?先在練習本上試著做一做!
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老師發(fā)現很多小組的同學討論好了,哪個同學愿意代表小組交流一下?
實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
師:能和大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生指算式:4×5=20我先求已經搬了多少塊磚。再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塊磚?
師:小朋友們聽清楚了嗎?他先用4×5=20,求出小熊已經搬了多少塊磚,F在請小朋友們看黑板,誰來說說他是根據哪條信息求出小熊已經搬了多少塊磚?他是根據每次班4塊,已經搬了5次,這兩條信息求出了已經搬了多少塊。他又用20+24=44求出一共有多少塊磚?誰知道他又是根據哪兩條信息求出來的呢?老師指著再重復根據已經搬的和還剩24塊沒搬。求出一共有多少塊磚?
哪個小組做法與他一樣的舉手?誰能完整的再說一說,你先根據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據什么信息求出了什么?
還有哪個小組有不同做法想下來交流?
。4×5+24=44(塊),他列出了綜合算式。能和大家說說你是怎么想得嗎?這種做法我們以后還會學習,今天先不研究,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分步算式。
剛才我們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不同做法,可不管哪種做法,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先根據“每次搬4塊,已經搬了5次”。求出“已經搬了多少塊磚”,再根據已經搬的磚和剩下的磚合在一起,求出一共的磚。來,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步算式是,生答師板書:
4×5=20(塊)
20+24=44(塊)
同學們看,剛才我們先用乘法求出已經搬的磚又用加法求出一共多少塊磚,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乘加兩步計算。
活動三:解決問題2
師:同學們幫小熊解決了搬磚的問題,小兔子著急了,說:快來幫我們吧!
我們一起讀一遍小兔蓋房子的信息,同學們想一想如果把這三個信息都用上你又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
還有幾只小兔沒有房子?
請同學們試著在練習本上做一做。
做完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下面同桌之間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哪位同學愿意起來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板書:3×4=12(只)
16-12=4
。ㄉ涣,師板書,能和大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你根據什么信息求出來的,能說出來嗎?再完整的說一說,根據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又根據哪些信息求出了什么?
你現在明白了嗎?自己改正一下
小結:同學們看,剛才我們幫小兔解決問題,先算乘,再算減,這就是乘減兩步計算問題。板書課題。
四、鞏固練習
小猴摘桃
活動四:
課堂總結:老師發(fā)現咱班同學真了不起,不但會動腦思考,還很善于交流,相信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表現更棒。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小學教學第二冊第33--34頁的例2和例3,練習九中的第1--3題。
教學目的':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2、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幾的應用題。
教具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薄⒖谒悖ǎ兜溃 2、看圖比多少?(2道)
二、新課
(一)教學例2
。ǎ保┏鍪就队捌ǎ
。ǎ玻┠膫多些,哪個少些?找出同樣多的部分。
。ǎ常┲赋觥鞅取鸲鄮祝
。ǎ矗┛矗常稠摾,△和○圖,再填空。
。、完成33頁“做一做”題目
。ǘ┙虒W例3
(1)讀題,理解題意
。ǎ玻┩队埃海ǔ鍪景淄煤秃谕茫┱伊苏l多誰少
。ǎ常┮龑W生進一步思考,求白兔比黑兔多幾只?用減法計算
。ǎ矗⿲φ請D講述
2、完成34頁“做一做”
A、讀題
B、討論分析
。、列式解答
三、做課中課(拍手游戲)
四、鞏固練習
。薄⒕毩暰诺牡谝活}
。病⒕毩暰诺牡诙、三題
3、奪紅旗游戲
五、小結:今天我們學的應用題里,告訴我們兩個數,要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要先想:哪個數比較多,再想來比較多的數是由哪兩面三刀部分組成的,從它里面去掉和另一數同樣多的部分,就能算出比另一個數多的。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熟練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如果告訴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怎樣求它的表面積?
如果要求正方體的表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怎樣求?
2.圖中告訴了長方體的什么?
(1)要求前面或者后面的面積,需要用哪兩個條件?怎樣求?
用9厘米、3厘米這兩個條件可以求出哪個面的面積,怎樣求?如果要求左面或右面的面積,需要用哪兩個條件,怎樣求?
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
(2)按要求列式,不計算。
3.(出示長方體教具)請同學生們看,這是什么體?它有幾個面?
如果沒有上面,(同時去掉上面)要求它的表面積,就是求幾個面的總面積?是哪5個面呢?
如果沒有上、下面,(再去掉下面)又是求幾個面的總面積,哪幾個面?
[說明:以上復習題的設計,突出了邏輯性和靈活性。為學生靈活運用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埋下了伏筆。]
二、新課教學
1.揭示課題: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應用。
2.例3:糧店售米用的米箱(上面沒有蓋),長l.2米、寬0.6米、高0.8米,制作這樣一個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1)讀題,說出這道題的題意(或己知條件和問題)
(2)要求用木板多少平方米,就是求木箱的什么?這個木箱有幾個面?少了哪一個面?
(3)怎樣列式?
a.1.2×0.8×2+0.6×0.8×2+1.2×0.6
=1.92+0.96+0.72
=3.6(平方米)
答:至少要用木板3.6平方米。
b.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并講出列式思路)。
(1.2×0.8+0.6×0.8)×2+1.2×0.6
(l.2×0.8+0.6×0.8+1.2×0.6)×2-1.2×0.6
[說明:教師讓學生審題時,強調題中的隱含條件"上面沒有蓋",抓住解答本題的關鍵,又從不同角度引導,加強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3.小結:
通過例3的學習,我們知道在解答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問題時,首先要判斷什么?然后就按照有幾個面就直接求幾個面的面積或先求出6個面的總面積再減去缺少面的面積的方法來解答。
4.如果原已知條件不變,再增加條件和問題,出示如果木箱外面四周都刷上油漆(底面不刷),刷油漆的面積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提問:求刷油漆的面積就是求幾個面的面積,自你會解答嗎?請獨立完成。
(2)集體評講。(師板書如下)
1.2×0.8×2+0.6×0.8×2=2.88(平方米)
。1.2×0.8+0.6×0.8)×2=2.88(平方米)
(1.2×0.8+0.6×0.8+1.2×0.6)×2-1.2×0.6×2=2.88(平方米)
(1.2+0.6)×2×0.8=2.88(平方米)
(3)利用教具演示,驗證(1.2+0.6)×2×0.8是否正確:如果把它刷油漆的四個面展開,觀察是什么形,要求長方形的面積需要知道什么,這個長方形的長是多少?長方形的寬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說明:通過上題只改變一個問題,使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變換思路,培養(yǎng)學生集中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當學生說出(1.2+0.6)×2×0.8時,教師給予表揚性的肯定,然后教師借助教具的演示,使學生明白刷油漆的四個面展開后與長方形的關系及計算的簡潔性,利用了轉化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獨創(chuàng)性。]
5.看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物體不一定要求6個面的總面積。老師帶來一幅圖,請看,哪些物體是需要求6個面的總面積,哪些是求5個面的或4個面的總面積的?誰還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
[說明: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求六、五、四個面總面積的物體,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了數學視野,而且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可以學以致用。]
三、鞏固練習
1.只列式,不計算。
(1)農民伯伯要做一個不帶蓋的正方體水桶,底面是邊長3分米的正方形,做這樣一個水桶至少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
(2)工人叔叔要做一個長方體煙鹵,長寬都是3分米,高10分米,求至少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
2.判斷下列算式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一個火柴盒長5厘米、寬4厘米、高1.5厘米,做這樣一個外盒至少要用硬紙多少平方厘米?
(1)5×4×2+4×1.5×2 ( )
(2)(4×1.5+5×1.5)×2+5×4 ( )
(3)5×4×2+5×1.5 ( )
(4)(5×4+5×1.5)×2 ( )
(5)(4×1.5)×2×5 ( )
(4+1.5)×2×1.5對不對呢?
請同學們像圖一樣放置火柴盒,用剪刀沿長剪開,看看是什么圖形?要求長方形的面積需要知道什么?長是多少?寬是多少?(4+1.5)冬2×1.5求的是什么?
[說明:老師在處理判斷題時,不僅僅滿足于學生說出正常的分析思路,而且緊跟一句"誰還有不同的理由也能說明這道題是錯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多向思維;"哪一種判斷方法最快",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批判性。當學生的思維遇到障礙時,老師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去發(fā)現,相機點撥,教給了學生探索解決問題途徑的策略。]
3.希望小學新蓋了一間教室,長8米、寬6米、高4米,工人叔叔要粉刷教室屋頂和四壁。除去門窗和黑板的面積20平方米。
(1)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需要用涂料多少千克?
想一想在實際粉刷過程中,工人叔叔準備35千克的涂料夠用嗎?為什么?
[說明:"在實際粉刷過程中,工人叔叔準備35千元的涂料,夠用嗎",看似一句無關緊要的問話,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加嚴密和周全的角度,這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質。]
4.一個長方體的食品盒長6厘米、寬5厘米、高10厘米,在食品盒的四周貼上商標紙,寬度是1.5厘米,貼這樣1個食品盒要用商標紙多少平方厘米?
讀題后,讓學生講什么叫接頭處。
獨立思考,并把算式寫在練習本上。
[說明:以變化激趣,在變中找不變,使學生養(yǎng)成多層次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思維的廣闊性。]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說明:最后,教師沒有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而是讓學生談自己的收獲。學生不但總結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而且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一設計打破了原來的教學模式,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fā)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說明:這節(jié)課重點突出、邏輯嚴密、靈活多樣,充分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時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火花產生。這樣設計一是通過一題多解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精神,發(fā)展了他們思維的獨特性;二是通過簡縮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二是通過聯想,培養(yǎng)思維的變通性。]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2、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3、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教學課件,讓學生了解細胞呼吸的本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學習重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和原理。
學習難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
課前預習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1、依據學習目標進行預習,完成以下內容。
2、用紅筆做好疑難標記,以備討論。
知識準備
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
教材助讀
1、有氧呼吸
。1)條件:必須有參與。
。2)場所:主要是。
線粒體中的和含有許多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
(3)化學方程式: 。
(4)過程:(分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相應的催化):
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產生少量,并釋放出 。這一階段氧氣參與,在中進行。
第二階段:徹底分解成和,并釋放,這一階段氧氣參與,在中進行。
第三階段:上述兩個階段產生的,經過一系列的反應,與結合生成,同時釋放大量,這一階段氧氣參與,在中進行。
(5)概念: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的參與下,通過 作用,把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和,釋放,生成的過程。
。6)能量的'釋放: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后,可使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以的形式散失掉了。
2、無氧呼吸
(1)條件:不需要參與。
(2)場所:在進行。
。3)過程:(分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需要催化):
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或轉化成。
無氧呼吸只在階段釋放出少量能量,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則存留在或中。
。4)化學方程式:(兩種)
①
、
思考:為什么不同生物進行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
。5)發(fā)酵: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也叫發(fā)酵。產生酒精的叫,產生乳酸的叫做 。
預習自測
1、下列4支試管中分別含有不同的化學物質和活性酵母菌細胞制備物。經一定時間的保溫后,能產生CO2的試管有( )
A.葡萄糖+細胞膜已破裂的細胞B.葡萄糖+線粒體
C.丙酮酸+葉綠體 D.丙酮酸+內質網
2、取適量干重相等的4份種子進行不同處理:(甲)風干,(乙)消毒后浸水萌發(fā),(丙)浸水后萌發(fā),(丁)浸水萌發(fā)后煮熟冷卻、消毒。
然后分別放入4個保溫瓶中。一段時間后,種子堆內溫度最高的是( )。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整數除法和乘法的知識來解決。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探求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數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實際問題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圖形、語言、算式三種表征的轉化來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準備
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復習導入。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并用陰影部分表示出來。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業(yè)紙上的蘋果圖:
要求學生將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寫出一份占蘋果總數的幾分之幾,兩份占蘋果總數的幾分之幾,并將蘋果總數的涂成紅色,蘋果總數涂成綠色。
2.揭示課題。
。1)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應用分數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2)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1”是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時如何用分數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為學習新知作好準備。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閱讀與理解。
(1)課件出示例2,學生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有12名學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說一說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畫示意圖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嗎?
(4)展示學生畫的示意圖,并進行對比和交流。
。5)請學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畫的圖。
2.分析與解答。
。1)借助示意圖,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僖龑W生讀圖思考:因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數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學生以同樣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數。
、诮M織學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數的其他方法,并讓學生選取自己認為簡便的方法。
(2)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3.回顧與反思。
。1)說一說怎樣檢驗答案是否正確。
預設:
方法1:將解答的結果和畫出的示意圖一一對應。
方法2:女生的人數和男生的人數相加,4+8=12,解答正確。
……
。2)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
先讓學生回顧與總結解決問題的過程,討論后師生共同小結。
。3)匯報交流后,讓學生書寫答案,完善解題步驟。
【設計意圖】在創(chuàng)設現實情境后,引導學生聯系分數的意義,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和觀察,畫出示意圖,理解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9題。
借助操作和直觀圖進一步鞏固分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應用分數的含義解決問題,通過提供直觀圖,方便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形成解題思路。
(四)全課總結,升華認識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解答三步計算應用題的基本步驟,并能熟練地進行驗算,提高學生的分析的`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比較規(guī)范地分析、解答問題。
教學用具:小黑板幻燈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提問:請你說說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學生同桌說指名說
2、看條件想問題
有1200條毛巾,每箱裝200條。?
火車5小時行駛450千米。?
修路隊每天修路150米,已經修了12天。?
王師傅計劃25天加工一批零件,實際提前5天就完成了任務。?
服裝廠計劃每天生產服裝120套,實際比計劃每天少生產19套。?
3、看問題想條件,并說出數量關系式。
實際每天生產自行車多少輛?
實際提前幾天完成任務?
計劃每天比實際少加工零件多少個?
引導學生說出用不同的條件組求出相同的問題。
二、選條件求問題
1、條件
⑴有1200千克蘋果,⑵計劃分裝80箱
⑶實際每箱多裝5千克
、葘嶋H裝了60箱
要求學生選擇其中兩個或三個條件,補上一個問題。
三、練習應用
1、甲乙兩地相距120千米,小明騎摩托車從甲地去乙地,用了4小時;返回時每小時多行了10千米。返回時用了多少時間?比去時少用了多少時間?
要求學生進行驗算
2、甲乙兩個工程隊計劃各修路11440米。甲隊每天修72米。如果乙隊想比甲隊提前4天完成任務,那么乙隊每天要修路多少米?
結果乙隊反而比甲隊多用了4天才完成任務,乙隊實際每天修路多少米?
反饋講評要求學生說清思路
四、課堂作業(yè)
課本第23頁練習四第2-6題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比的應用》教學設計15篇05-31
《比例的應用》教學設計精品01-23
連除應用題教學設計06-07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設計12-12
《百分數的應用——利率》教學設計01-28
比的應用教學反思04-20
分數與除法的應用教學反思01-01
《分數的簡單應用》教學反思06-21
流程設計教學設計12-09
教學設計01-14